网上现在经常看到“史可法血战扬州”之类的段子,还经常有老师要求孩子查史可法简介,用史可法为主题写作文。过去公开的史可法简介正史里,史可法很伟光正: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祖籍北京大兴县,河南开封祥符县人。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史可法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明福王(弘光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
但历史真实面是什么呢?且看鼎盛网友们的评论。
史可法淮扬数载,闯贼入京时逡巡不前,鞑虏南侵时一战即败。史可法,除了气节,啥都没有。就是这气节,是忠于东林还是忠于华夏,都有问题。
史可法能力全无,智商为负,在清军与李自成激战,无力顾及山东、淮北时却忙着党争,清军腾出手来占据山东、淮北一下子得了20-30万军队,南明灭亡,他负主要责任。
容我再吐槽:经营江淮近十载,无一可信之将,无千可战之兵,可谓无能;君父遭难,封疆大吏,不能提兵勤王,逡巡观望,可谓不忠;国逢大变,不思团结对敌,只忙拥立夺权,可谓不智。
看史书史督师在面对清军到来时的表现,搁现在按渎职枪毙了都不冤。史被困扬州不知整军备战,既不训练士卒也不筹备滚木礌石粮草,疏散平民。只知每天喝酒写绝命书。说句不太恰当的话,让一个挥剑自杀都杀不死自己的废柴去统兵,那仗能打胜吗
史作为大明英烈那是够格的。作为扬州的统帅那是绝对不称职的。任职期间根本就没有认真做抗敌的准备工作。扬州附近一个小地方江阴一个小典史阎应元带领居民英勇抗击了野猪皮好几个月呢,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史可法督率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入城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故名“扬州十日”。
小编此时有几个想法:
一是明末历史看着让人呕心,这八十万人就这么白白死了,倒不如抵抗牺牲得了。一个种族失去精气神,就是这等悲哀。从这个角度说,这种群众性精神状态,意味着时代末日,这个旧时代必须死掉了,昏庸无能的上层只能苟延残喘,等待被铲除,南京大屠杀就是类似标识;
二是研究历史挑战和意义都在于揭示历史真相,去掉被蒙蔽被掩盖的阴影,真实历史最有力量,也最有意义,优秀种族必须致力于传承真实历史,并从中挖掘经验和教训——比如明朝江南地主怀念元朝验证革命合理性;
三是军事指挥员的宝贵。正如《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所说:“看看历史上就知道,王朝末期一场关键性战役的惨败就足以导致大量富有经验的军事人才的损失,而这往往是无价的。南宋富平之战后,曲端等老牌将领故去,一段时间内竟然无人能顺利组织起五万军以上规模的会战;而在明朝末年,一连串的惨败使得南明军事人才丧失殆尽,剩下的都是些不通军事的文人,凭着一腔热血起兵抗清,结局可想而知。”就此而言,明朝文官过分强势、武官如狗,也埋下了灭亡基因。
不知朋友们看了炎黄之家womenjia.org辑录的这种吐槽史可法的反面观点,是否能更好的诠释史可法简介。当然,并不希望大家看到阴暗面后,大受震惊,就此看什么都愤世嫉俗,这也大可不必。袁崇焕不是好东西,史可法不怎么滴,了解这些,并不意味着就此彻底否定明朝。不要怕毁三观,轻易被毁的三观,本来就经不起考验。这世界本来就没那么白,了解这一点,就能在面对黑暗面时,让自己心中更好的保留一些希望和光明,这种乐观主义上档次,方能历经考验。(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