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学科评估崇洋殖民化行径令人发指

作者:何新等 来处:何新新浪博客 点击:2016-07-20 21:02:52

炎黄之家womenjia.org觉得此事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学科评估作为指挥棒,将直接决定未来多年中国整个学术圈的整体价值取向。教育部这次大暴露,跟中小学教材价值观上的问题同出一辙,如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历史新教材,  温立三事件与中小学语文教材主导权的沦陷等等,加上自我抹黑本土教育方式,一味向西方落后的义务教育模式磕头,教育上的失误,将持续影响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从这个角度讲,袁贵仁的下台,实属自作孽不可活,当然,公平的说,中国教育这个自我殖民化的问题,很早就开始了。(延伸阅读:《炎黄专题:西方文化木马入侵中国教科书》)

教育部学科评估崇洋殖民化行径令人发指

吴文新:关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问题和意见——学术评价标准已经全面西化、殖民化、自由主义化

2016年4月25日,署名“学位中心评估处”的一则新闻《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正式启动》挂在了教育部官方网站首页下面“直属单位”栏“学位中心”网页的“新闻动态”栏里。虽然这则“新闻”的位置极不显眼,但是由于关系重大,迅即被很多门户网站在显眼位置转载,并冠之以各种醒目刺激的标题,提示人们这次学科评估非同寻常的意义。

认真研读这则新闻,发现除了新闻导语外,就是贴了一个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研究中心以“学位中心2016[42]号”文《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邀请函》的PDF影印件,后面署名处还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研究中心”的大红章,日期为2016 年4月22日;接着是四个PDF格式附件的网址链接,但点击后既不能下载,也不能打开网页。后在“搜狐教育”网站找到了一个完整的网页:《重磅: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正式启动!》 ,里面不仅有这份邀请函的PDF影件,而且其他的几个附件也都以同样形式展示了出来。特别引人瞩目的是以下几个问题,笔者在此列出,并提出相关质疑和讨论,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最引人瞩目和质疑的是《A类期刊名单》

在这个文件中,最引人瞩目和质疑的是作为附件2-1的《A类期刊名单》,其中,列出了21类学科的中文期刊和外文期刊,作为本次评估的主要成果依据。其情况列表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除去建筑类,本次评估共有20个学科参与,从学科代码看,一共9个大门类。A类期刊总共380种,其中中文期刊158种,外文期刊222种;外文期刊比中文期刊多64种,多出40.5%。在外文期刊中,美国期刊139种,占外文期刊的62.6%,居绝对多数,英国期刊49种,占22.1%,居1/5强;英美期刊合计占外文期刊84.7%,占此次评估A类期刊总数的49.5%(188/380)。令人惊奇的是,一个欧洲小国荷兰的A类期刊却比德国、法国都要分别多3倍,苏格兰还居然被从英国分离出来单独列了1种A刊。

人们的质疑是:第一,有些学科国内CSSCI类甚至“权威”期刊并不在少数,但在这个表里却只有几种,最典型的是经济学,表里只列了8种中文期刊(而美国期刊就有12种),但我们知道国内经济学领域的C刊至少在100种以上。第二,此次公布的A类期刊所涉及学科很不齐全,让人们感到莫名其妙。第三,一些不同的一级学科混在一起,令人困惑,比如最典型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学这两个并列的一级学科放在一起,只给出了11种中文期刊,7种外文期刊(其中美国期刊就有6种)。第四,在列出的学科A类期刊中,大多数学科的外文期刊明显多于中文期刊,这是令人大跌眼镜的;难道中文期刊水平比外文期刊差很多吗?

 

二、A类期刊名单暴露的问题——西化严重

这个问题引起了网络舆论的强烈反弹。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贾根良教授就专门撰文,分析了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的指导思想问题。贾教授认为,“《A类期刊名录》反映出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这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已经走入死胡同,经济学专业选定的A类期刊将其学术规范上升为经济学的唯一规范与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潮流背道而驰。第二,强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高校经济学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地位,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高等学校的地位进一步被边缘化,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第三,用行政手段将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学术规范上升为经济学的唯一规范,压制学术争鸣,违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精神。第四,理论经济学专业将蜕变为“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专业,与其处于同等地位的理论经济学二级学科如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和政治经济学等专业将进一步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据此,他建议:“教育部应该立即停止经济学科的第四轮学科评估,对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的指导思想进行公开争论,并组织相关专家对国内外经济学现状进行彻底的调查研究,制定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的实施办法。”(可参见:贾根良《第四轮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指导思想的根本性错误》,作者新浪博客)我们认为,贾教授的这种分析和建议实际上也适用于列表中的大多数其他学科,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新闻传播学等。另外,政协委员何新先生也有类似的质疑和批评(《何新问责教育部:反对强化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教育》)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峻也发表文章(《高峻教授给教育部发出问责信件》)表达深深的忧虑。中国社会科院马研院第一任院长程恩富教授也非常关注这一次学科评估及其存在的严重问题,并在不同场合强调经济学及其他人文社科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不可置疑性。

整体来看,这张表显示,英美期刊占据此次学科评估A类期刊的近50%,可见英美范式导向的学术标准相当明显。我们知道,这个学术标准、学术范式,不仅是形式规范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范式,更是内容标准、价值导向和思维范式。从学科分布看,除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软件工程,以及建筑类和统计学外,其他学科多属于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不同程度地具有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在这样具有鲜明政治和价值倾向性的领域,大规模采用英美学术标准,不仅是学术领域的自我殖民化,而且严重违背党中央、教育部近年来不断强调的学术价值取向——以中国方式、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研究中国问题,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主导思想。

即使是表面看跟意识形态无关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软件工程学科,也绝不是与国家性质和政治立场、意识形态无涉的。我们都知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国特别是以美英为主的西方霸权国家,通过计算机核心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相关信息技术与各种政治思想信息相嵌合的方式,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极大地破坏和扰乱了国内互联网舆论形势,使得我国的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等形势空前严峻。而这个学科评估的A类期刊名单中,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相关A类期刊、学术会议,则清一色的是美国标准(32种外文期刊,美国30种,49个学术会议都是英文会议,国内的几乎没有)。

这个A类期刊名单告诉我们:我们的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标准已经全面西化、殖民化、自由主义化,应该引起决策高层的高度关注。而且据许多同行反映,各自高校已经启动了参评程序,誓师大会在这几天相继召开,有的学校由于消息灵通,三月份至今,已经开了数次动员大会,主管领导不断强调:这次学科评估对每个学科至关重要,今后学校、省部和国家的学科及教育资源将按照本次评估的结果来进行配置——也就是说,学校将完全按照学科评估的结果来配置资源,显然,这次评估的结果对有些学科来说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有些学科将被淘汰,有些教师可能面临下岗或转岗的窘境。到底学科评估有没有这样的意义,官方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是不少高校却风声鹤唳,把这次评估当成是冲刺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的决定性关口。难道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以全盘西化的学术标准来引导和衡量各学科、各高校吗?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三、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

从这次评估的相关文件看,我们发现,承担着此评估的机构,虽然名以上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研究中心”,但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及有关说明》中,“一、指标体系调研论证过程”中谈到“评估方法改进调研”:“分别与汤森路透、中国知网、CSCD、CSSCI等机构进行研讨,改进论文评价方法;面向全国万余名博导及有关学科评议组进行全面调研和投票,形成‘A类期刊’清单”。(由于无法下载PDF文件,只能从网上截图)

这表明,这次A类期刊名单,是教育部学位中心委托汤森路透、中国知网、CSCD、CSSCI等机构给出了论文评价方法,再征求万余名博导及相关学科评议组调研投票形成的。中国知网和CSSCI是中国著名的学术评价机构,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美誉度。而汤森路透是一种什么组织呢?360百科告诉我们:“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成立于2008年4月17日,是由加拿大汤姆森公司(The Thomson Corporation)与英国路透集团(Reuters Group PLC)合并组成的商务和专业智能信息提供商。主要为专业企业、金融机构和消费者提供财经信息服务,例如电子交易系统、企业管理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桌面系统、新闻,以及为在法律、税务和会计、科学、医疗保健和媒体市场的专业人员提供智能信息及解决方案。”(参见)这是一个商业机构,而且业务极为庞杂,并非学术评价的专业机构,学术评价也并非其主业,更不是对中国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领域具有权威性和美誉度的学术评价机构,让他们参与中国学者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顶级期刊的筛查和勘定工作,是否有些草率?外国机构还有总部设在荷兰的“爱思唯尔(Elsevier)”的参与(难怪在美英刊物之外,最多上榜的荷兰的刊物呢),这倒是一个学术评级机构,但从介绍看,似乎更偏重医学等理工学科,而并不擅长人文社科的学术评价,但由于掌握信息不多,此处不予置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创建于1989年,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CSCD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自提供使用以来,深受用户好评,被誉为“中国的SCI”,显然,这个机构是一个亿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学术评价为主的机构,也并非此次评估的以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评价为主的适宜机构。由于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的特殊性,我国似乎还没有自己的学术评价机构和评价体系,总是套用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乃至工程科学技术的评价方法乃至指标体系,因此,在西化、工具化、技术化、形式化乃至表面上价值中立化、客观化、科学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至于慢慢陷入纯粹西化学术和价值标准的深渊而不自知。

从评价方法上好像更为科学了,这份说明“二、指标体系改进达成共识”第二点谈到这次评估的着重点,“要突出建设成效”,指出:“作为水平评估要强调学科内涵发展成果、产出和成效、适度淡化‘条件资源’因素,借鉴国内外学科成效评价经验,关注结构性质量,更加精准地评价学科建设成效,重点优化科研成效评价,克服‘纯客观’评价缺陷,坚持‘主观与客观、国内与国外、规模与质量’三结合的学术论文评价方式;建立更科学的‘中国版ESI高被引论文’和人文社会学科我国自主的‘A类期刊’评价体系,树立中国论文评价的国际地位……”。

表面看,这种方法论原则并不错,而且目的在于形成“我国自主”的人文社会学科A类期刊评价体系,这很好,符合我们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和构建独立的中国学术话语及其评价体系的客观需要;但是,比中文期刊多出40%的外文期刊,总数占近50%的英美期刊,何以体现我们对A类期刊评价体系的自主性?后面说“树立中国论文评价的国际地位”,似乎也不错,但这次给出的A类期刊名单,英美期刊占到50%,是怎样确立我们自己论文评价的国际地位的?难道是通过在英美期刊上发表文章,就能体现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学者进行论文评价的国际地位吗?是美英学者在评价我们的论文,还是我们自己在评价自己的论文?“我国自主”的说法很响亮,但是外文期刊占据半壁江山,自主性被暗度陈仓了,最终还是认为外国人的评价才是最终的、最高的评价,这是不是自欺欺人?

之所以外文期刊占了半壁江山,还可以从学位中心与学科评估的关系来看。教育部网站有这样的答问:

从中可以发现:教育部学位中心,虽然挂在教育部这个纯官方机构的名下,却是一个完全自负盈亏的独立机构,学科评估作为其重要业务之一,也具有半公益半商业性质,而既然是评估,一定要有标准,那么这个标准不能由自己制定(自己也不是专业的学术评价机构,没有相应的资质),就要委托或者购买这种学术评价权,于是乎汤森路透这样并非以专业学术评价为主业的商业性外国机构便自然入围。这里面蕴藏着太多的商业性因素,以至于令人怀疑这次学科评估的动机和目的。在介绍学科评估业务时,先后提到“国内教育评价市场”和“国际教育评价市场”,再次印证,这次学科评估是一种市场行为,国内的中国知网、CSSCI等多具有企业性质,而汤森路透、爱思维尔等更是国际信息情报收集和评价的“商业巨头”。如此市场化的学科评估行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评价的A类期刊,外文期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就是必然的了,就像这些年来我国的支柱性产业,绝大多数都被外资控股或者收购一样,我们教育领域、学术领域的评价权也都被外国“学术巨头”垄断。不知道这样做,是否符合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强调的“三个自信”和自主“话语权”等战略思想?以至于让人怀疑,边缘化马克思主义是官方的系统行为,是一种自觉推动的文化殖民战略,而不是个别专家学者的杂音或教育部个别工作人员的疏忽。从近几天的网络舆论看,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人文社科评估标准应该也必须有中国自己的“中国特色”标准,社科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怎么能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而以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标准为标准?这首先就有个立场问题——是站在西方非马立场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当然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否定,是可忍孰不可忍!

教育部党组书记袁贵仁部长也多次强调要抵制西方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但是,如果高校教师的论文或科研成果也都必须在外文期刊发表,那么我们不知道这如何引导我国高校教师认真研究中国问题、全力构建中国学术话语、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价值立场和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前述贾根良教授对于经济学学科的看法,值得高度重视。党中央一再强调,我国高校一定要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大学,我国高校要办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这次学科评估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却与此背道而驰!我们固然要开放,要引进西方先进的评价办法,但是,我们一定要自主,自己做主,以自己为主,以中文期刊为主,中国学者要按照中国学术实际,按照中国学术发展的规律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建构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特别是学术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学术评价的具体工具和技术,但是不能把评价权拱手让给西方社会的信息情报收集、整理、加工制作以及商业运营的大公司。

 

四、马克思主义学科评估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科在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学科评估标准和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随着国家发展和社会变迁,它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因此,必须在科学和学术的意义上积极推进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这是毫无疑问的。自从2005年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这个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学人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党中央也高度重视,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教育和学习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高校,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引航学科,要把高校、党校和社科院等建成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基地,使之成为党的意识形态的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学术阵地和思想宝库。因此,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学术标准的确立,对于我们的党和国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万万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将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权学术成果的评价权,放到市场上、委托给什么NGO的社会组织、甚至承包给外国情报机构等。

看到这个A类期刊清单后,我们以为马克思主义学科不参与本次学科评估,因为只有政治学,有些政治学的优秀成果发表在马克思主义学科期刊上也很正常。但是另一些文件告诉我们,这次学科评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政治学捆绑在一起进行,直接涉及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期刊就3种(《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连中宣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规定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这样的重点刊物都没有成为这个学科的A类期刊,岂不怪哉!这还是教育部直接主办的唯一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为宗旨的高层次学术刊物!而在正式发布的附件A类名单中,其实并没有马克思主义学科,而是只有政治学。如下截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这次评估中再次回归到05方案以前的状态了,成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一门二级学科。这是外行专家的疏忽,还是内行专家的故意呢?在最近这三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下,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极力推动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课程体系稳定、从事研究和教育传播人数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这个学科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和具体工作中都具有指导思想的地位,理应得到学科建设的特殊支持。我们知道,从2005年开始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到2012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学位2012[17]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有了6个二级学科。

故此,鉴于本次学科评估有关马克思主义学科评价体系的不成熟、不完备、不自主的状况,我们建议,马克思主义学科暂时停止参与此次评估。待时机成熟,有关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评价体系能够自主制定,并且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能够助力实现人民福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我们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时候,再进行学科评估不迟。在此之前,可以大力推进全国重点马院建设,并委托重点马院开展马克思主义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的项目研究,以期形成科学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学科评估标准。

与此相关,有些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过强,而作为本次评估之标准依据的A类期刊又过于西化,缺乏中国自主性,因而,我们也呼吁,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暂停参与评估,待调整A类期刊后再进行。而计算机和软件类学科单纯“唯美首是瞻”的全盘西化状况也必须改变,参与此次评估也必须慎之又慎。

 

贾根良教授:危机!第四轮学科评估将新自由主义强化为我国经济学唯一规范  

【摘要:在即将开始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类期刊名录》反映出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这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已经走入死胡同,经济学专业选定的A类期刊将其学术规范上升为经济学的唯一规范与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潮流背道而驰。第二,强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高校经济学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地位,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高等学校的地位进一步被边缘化,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第三,用行政手段将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学术规范上升为经济学的唯一规范,压制学术争鸣,违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精神。第四,理论经济学专业将蜕变为“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专业,与其处于同等地位的理论经济学二级学科如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和政治经济学等专业将进一步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鉴于这些指导思想的根本性错误,笔者建议,教育部应该立即停止经济学科的第四轮学科评估,对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的指导思想进行公开争论,并组织相关专家对国内外经济学现状进行彻底的调查研究,制定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的实施办法。】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关注高等学校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办法在加强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在中国大学的支配地位并导致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中所发挥的作用。2016年4月23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下发了学位中心〔2016〕42号文件,这标志着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的正式启动。

当笔者看到其《A类期刊名录》所选定的经济学期刊时,第一反应就是,与前三轮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不同,在这轮评估中,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采用了通过教育部官方认定A类期刊的方式,用行政手段推行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全盘西化和中国大学的自我殖民化(国外期刊是清一色的英美期刊,占比高达60%,国内期刊8种,国外期刊12种,其中美国10种,英国2种)。由于高等学校学科评估作为指挥棒在学术发展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作用,特别是其官方认定的A类期刊在学科评估以及教师的职称晋升、成果奖励和评优评奖中的权威性作用,这种做法将对中国经济学的自主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造成灾难性影响。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写这个短文,对其所反映出的学科评估指导思想进行分析,以求教于学术界。  

首先,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已经走入死胡同,即将开始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的《A类期刊名录》将其学术规范上升为经济学的唯一规范与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潮流背道而驰。在日前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期刊名录》中经济学专业所列的八本国内“顶级”期刊中,除了《中国社会科学》外,其他期刊都是清一色遵奉西方主流经济学学术规范的杂志。这种学术规范的核心是经济学数学形式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脱离现实的一家之言,论文写作遵循着陈述新古典经济学假说、建立模型、计量检验和进行解释的“洋八股”模式,正如著名经济思想史家布劳格所哀叹的,它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只求逻辑上的自洽、数理上的严密和数学模型的优美但却与现实经济没有多少关系的智力游戏。克莱默和考兰德对美国顶尖大学研究生的一项调查,揭示了一种骇人听闻的状况:这些年轻的和未来的经济学家们对经济或者对经济学文献没有兴趣,他们精明地感觉到,在经济学这个专业上的成功主要是取决于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知识,这项研究引发了对西方世界顶尖大学经济学研究和训练的一片抱怨之声。

早在1992年,包括诺@bale@经济学奖得主莫迪里安尼、萨缪尔森、西蒙和丁伯根等在内的44名经济学家就对这种经济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近年来,又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和克鲁格曼等对之做出了更严厉的批判。  

自2000年在西方发达国家爆发“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以来,经济学教育改革的思潮和运动就风起云涌,至今方兴未艾。2000年7月,法国经济学学生的请愿书揭开了这种改革运动的序幕,学生们使用精神病学的一个术语痛斥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自闭症”,指责其已经没有能力解决真实世界中的许多重要经济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经济学又遭到了广泛的质疑。例如,在世界20多个国家(甚至更多国家)里出现了“重新思考经济学联盟”、“新经济学思维研究所”、“后危机经济学社团”等组织。2014年5月5日,来自30个国家的65个学生团体发起成立了“国际学生经济学多元化倡议行动”(International Student Initiative for Pluralism in Economics,ISIPE)。一年后,这一组织已发展到了31个国家的82个学生社团。杨虎涛教授曾指出,耐人寻味的是,国际学生经济学多元化运动所涉及的31个国家和85个社团中唯独没有中国。

实际上,这并不奇怪,在过去的10多年中,笔者在给研究生上课时曾多次询问同学们,但没有一个学生回答说听说过“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在中国,与这种国际潮流相反,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中国的代理人正加速推行新古典经济学的学术专制,即将开始的第四轮经济学专业评估选定的A类期刊就是其新的举措。  

第二,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经济学专业的《A类期刊名录》强化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高校经济学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地位,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高等学校的地位进一步被边缘化,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新自由主义是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新古典经济学垄断了发达国家的名牌大学,它所信奉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格格不入,而且其理论范式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其政策主张与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相冲突。在我国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看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支配地位是导致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被边缘化和新自由主义泛滥的基本原因。  

然而,上述看法并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的看法,也是像笔者这样被一些左派学者不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许多学者的看法(甚至有人将笔者称作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例如,美籍华裔著名经济史学家黄宗智曾满怀忧虑地写道:“在‘国际接轨’的大潮流下,新自由主义已经在制度上深入教科书、核心刊物等,而由此也在研究生的遴选、教员的聘任与评审中占据霸权地位。”  

第三,第四轮学科评估的《A类期刊名录》用行政手段将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学术规范上升为经济学的唯一规范,压制学术争鸣,违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精神。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没有什么真正的学术自由,目前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在西方国家统治地位的形成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与麦卡锡主义具有很大关系。麦卡锡主义是指1950—1954年间由美国参议员麦卡锡在美国国内掀起的反民主、反共的潮流,它恶意诽谤、肆意迫害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甚至持不同意见的人,有“美国文革”之称,从1950年初麦卡锡主义开始泛滥,到1954年底彻底破产的前后五年里,其影响波及美国政治、外交、学术研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信奉所谓自由市场经济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借助麦卡锡主义打压他们无法容忍的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异端经济学流派,他们通过动用国家力量、商业团体力量和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精英阶层等,使得非主流经济学家得不到雇佣,即使被雇佣也会被任意开除。直到1970年之后,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动用国家力量打击西方非主流经济学才扮演了较为间接的角色,而通过期刊评级等职业力量在这时作为排挤异端的手段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笔者在2003年将“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介绍到国内后,就一直关注这个运动的发展。但大约在2009年前后,笔者再也无法登陆 “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网站了,这个网站在我国被屏蔽了。对于这样一个纯粹学术性的网站,中国会有哪些人有兴趣屏蔽它呢?这件事情值得深思。有些人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不遵从新古典经济学学术规范的经济思想在我国高校被边缘化归结为“学术自由竞争的结果”,言外之意是马克思主义和这些非主流经济思想缺乏说服力,如果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违背了学术自由的精神。

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无视基本的历史事实,许多研究——例如,网上流传的史蒂夫·科恩的文章《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如何主导了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就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学科在我国高校被边缘化并非没有竞争力,而是我国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以及科研导向上制定各种显规则和“潜规则”对马克思主义以及不符合西方主流经济学学术规范的学术研究加以排挤和封杀的结果,是人为运作的结果!  

令人奇怪的是,在共产党执政的中国,教育部学位中心却动用行政力量为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鸣锣开道!最近在法国经济学教育改革中发生的事件应该使中国行政当局猛醒了。2014年,为了对法国经济学教育体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法国政治经济学会向法国教育部提出,以试验的方式开放一个为期四年的研究与教学新空间,在“经济学”之外另外成立“经济学与社会”这一新的学科,以便使“扎根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得以延续,四年之后,再根据结果来决定,是继续还是终止试验。显而易见,法国政治经济学会的目的是为了使一度因受西方主流经济学严重打压而面临灭绝、但在近20年来却蓬勃发展的法国非主流经济学各流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流派),在体制上脱离由新古典经济学统治和支配的经济学体制,自主地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活动。

2014年12月,法国政治经济学会的这一建议得到法国教育部的批准,但却遭到了法国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强烈反对,法国很多经济学系主任和法国“经济学”学科现任主席本人在2015年1月4日的《费加罗报》上宣称,新学科仅仅是为大学经济学教研系统中“那些无法在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人”,提供一个“失败和沮丧的聚居地”,“教育部长已经被左翼人士欺骗了”。由于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在法国的统治地位,法国政治经济学会的这种改革动议至今仍前途未卜。法国经济学教育改革给中国行政当局提供了哪些教训呢?显而易见,如果再放任西方主流经济学垄断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在中国早已被边缘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面临着法国非主流经济学艰难生存的悲惨命运。  

第四,如果按照我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类期刊名录》所体现出的指导思想发展下去,我国的理论经济学专业将彻底蜕变为“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专业,与其处于同等地位的二级学科如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等专业将进一步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毫不夸张地说,我国许多大学的理论经济学专业已经在事实上蜕变成“西方主流经济学”专业了。在过去十年中,在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中由于不考虑二级学科,许多经济学院一窝蜂地大力发展西方主流经济学,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一枝独大导致了与“西方经济学”具有同等地位的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等学科的严重衰败,以至于许多高校的这三个学科实际上已经垮掉。

在这里,笔者需要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做点说明,许多人将政治经济学等于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是不对的。政治经济学学科继承了古典经济学以来丰富的经济学研究传统,包括目前西方所有的非主流经济学学派,除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外,还包括后@kane@斯主义经济学、新熊彼特经济学、老制度主义经济学、女性主义经济学和奥地利经济学等,但唯独不包括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西方经济思想史清楚地说明,目前的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只不过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40年代西方经济学多元化发展中,一个几乎遭到所有其他经济学流派反对的数理经济学派的后裔而已,它根本就没有资格和权利独霸经济学,但在目前的中国却日益成为现实。  

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一枝独大不仅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被边缘化,而且也导致了在中国只有笔者等极少数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者。更为严重的是,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一向歧视和打压经济思想史学科,歧视和打压不采用“计量史学”的经济史研究者,以至于除了杜克大学外,在过去二十年中,经济思想史研究生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中已经消失,西方国家经济思想史学界也一直在讨论经济思想史学科将在何处才能生存下去的问题。在我国,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学科发展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也面临着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霸权之下的生存危机。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A类期刊名录》选定了八本国内期刊和12本英美期刊,在这些期刊中,除了《中国社会科学》这本综合性期刊目前还能刊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学科、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以及不使用数学模型的论文外,其他国内期刊在过去十年中很少甚至完全不登载这方面的论文,他们对不符合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学术规范的研究一向是排斥的,而《A类期刊名录》所列的12本英美期刊更是不可能刊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学科、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以及不使用数学模型的研究论文。

在这种学术专制之下,中国经济学界还谈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经济学还谈何自主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将落实在何处?因此,鉴于全国第四轮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的《A类期刊名录》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本文所讨论的四个方面的根本性错误,笔者建议,教育部应该立即停止经济学专业的第四轮学科评估,对经济学学科评估的指导思想进行公开讨论,并组织相关专家对国内外经济学现状进行彻底的调查研究,制定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经济学专业学科评估的实施办法之后,再恢复经济学专业的学科评估。

为了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有利局面,甚至可以长期取消经济学专业的学科评估,并采取措施改变西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支配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局面。2016年4月29日深夜  (贾根良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峻教授给教育部发出问责信件

发表:2016-05-04 12:58

尊敬的袁贵仁部长:

今日获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最近下发〔2016〕42号文件,启动全国第四轮学科标准工程评估工作。在其《A类期刊名录》选定的21本中国史、世界史学期刊中,国外的竟有13本,而国内的只有8本,比率之悬殊令人震惊。中国是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世界大国,中国史和中国对世界史的研究渊源流长。新中国成立67年来,中国史研究、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和顶尖水平。本轮评估只列8本国内史学期刊为A刊,是教育部典型的自我藐视,崇洋心态的表现。世界上中国史研究的中心和重镇,无论古代还是当今均在中国国内。此其一。

第二,即使是列出的国内8本A类期刊,台湾省还占了2本,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台湾省的所谓“中央研究院”仅为省级研究机构,台湾省仅2300万人口,从未出过杰出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人文社科较大陆落后得多,还有许多是反共史学者。如果这两份期刊列为A刊,那么诸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史林》等众多省市区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史学期刊也应列为A刊。还应着重指出的是,**中央宣传部曾专门发文,规定在大陆官方文件中不能出现台湾省的所谓“中央”的称呼和字眼。台湾省的所渭"中央"是国民党或民进党的中央,不是中国共产党和13多亿中国人民的中央!

第三,《人民日报·史学版》、《光明日报·史学版》、《中国社会科学报·史学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当代中国史研究》、还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未列入中国史A刊,是令广大史学工作者难以理解的。《人民日报·史学版》、《光明日报·史学版》创办已有60余年的历史,比《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的办刊历史长得多,它们不仅是**中央主办的报纸学术专版,更是60余年来公认的刊载中国史、世界史研究顶尖成果,反映史学前沿的史学园地。在中国强势崛起的当今,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十数万史学工作者辛勤问学,努力探索书写中国新文明,建构中国话语权,开创人类新的历史进程的伟大时代、关键时刻,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之中国史、世界史研究A类期刊的界定,不仅学术上完全站不住脚,政治上也是存在严重问题的。笔者不禁要问,是些什么人确定的中国史、世界史A刊?这些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真正的中国史学家吗?

最后,由于教育部此次官方认定的A类期刊在学科评估以及今后教师的学术研究导向、职称晋升、成果奖励和评优评奖中具有权威性示范作用,故亊关重大。中国共产党人深知,史学研究从来无小事,事关党、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缘此,笔者郑重要求教育部重新组织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遴选中国史、世界史A类期刊目录。此事亦应引起**教育部党组、纪检组的高度重视。

高峻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年5月3日

 

全国政协委员何新给教育部发出质疑问责信件:反对教育部强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垄断的制度化举措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

此致:国家教育部

袁贵仁部长:

据悉,近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最近下发〔2016〕42号文件,启动全国第四轮学科标准工程评估工作。在其《A类期刊名录》选定的20本经济学期刊中,包括国外的12本,国内的8本,其中除了《中国社会科学》外,都是清一色宣传西方新自由主义主流经济学学术规范的经济学杂志。

由于教育部官方认定的A类期刊在学科评估以及教师的职称晋升、成果奖励和评优评奖中具有权威性示范作用,教育部此举实际是以行政手段要求中国经济学教育全面接受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学术规范,在经济学领域进一步推行西方标准和全盘西化,并且必然会进一步阻遏和扼杀国内大学体系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在当前形势下,此举可谓倒行逆施。针对此,我对于教育部有关机构的此举表示抗议和异议如下:

第一,强行树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学术权威,严重违背经济学发展新潮流。

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已日益沦为一套形式主义、脱离实际、自我封闭的数理游戏。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次经济危机中,它表现拙劣,既无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更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这套经济学正不断引起西方经济学界从专家教授到普通学生的普遍质疑和不满,其学术规范被斥为“自闭症”。2000年“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席卷欧美,至今愈演愈烈。2014年30个国家的65个学生团体又发起“国际学生经济学多元化倡议行动”,要求打破主流经济学(即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教学中的垄断地位,实现真正的学术自由。在国内学术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一直饱受各方争议,根本不足以作为学术规范。那么,中国的教育部门有什么理由、有什么权力以行政手段介入学术争议,强行树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学术至尊地位?

第二,强行树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学术权威,严重违背中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念好自己的“真经”,不可一味向着“西天取经”。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诸多原则上存在根本对立。那么教育部推出《A类期刊名录》在强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垄断地位的同时,就是扼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空间,是对中央精神的公然违背。

第三,强行树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学术权威,严重违背意识形态工作要求。

新自由主义实则是西方国家炮制的一套有针对性的意识形态,其宣扬资本主义的私有化和自由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严重不符。历次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对新自由主义展开批判,这是一项严肃的意识形态工作。去年,中央还下发了有关文件,要求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有主体责任。教育部推出《A类期刊名录》强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垄断地位,我认为这是教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严重失职和错误,应当予以严肃问责。

鉴于以上理由,我以此信向教育部发出质疑及问责声明。我认为教育部应当收回相关文件,改正错误,切实贯彻中央精神,落实工作责任。作为教育行政机构,我认为教育部应当遵循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文化方针,真正维护学术自由,不应当允许纵容任何学术和学派具有学术垄断地位。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直接关系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经济学不是纯学术而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的经济学教育仍然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方向。因此,虽然学校应当有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作为一家之言的教学内容,但是也应当允许学生有不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自由,教师和学者也应有不遵从新自由主义的规范而能搞研究、出成果、提职称的自由!

经济学教育兹事体大,不可仅由小部分利益相关者来确立学术规范。进而言之,整个文科教育,都涉及国家意识形态导向,关乎教书育人百年大计。近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被揭露存在刻意美化西方文明贬低中国人的倾向,经济学中又发生以西方新自由主义规范扼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做法,让人殊感困惑而不解。不能不提出疑问——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究竟要为谁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何新。2016年5月2日(炎黄之家womenjia.org延伸阅读《炎黄专题:盘点中国内残外忍的逆向种族主义》)

我们一分钱也不挣,和你的转发一样,全志愿,都在努力捍卫新中国http://womenjia.org/z/201607/338.html

本文话题: 殖民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