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知识人熟悉这样一个美国独立建国的神话:一群在旧大陆受到迫害、走投无路的清教徒,坐着船到新大陆上寻找他们的乐土。他们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并推行“孤立主义”的路线,不想干涉他人,只希望他人“leave me alone” (“别理我”)。然而宗主国英国仍然步步紧逼,征收重税却不给政治代表权。最终,迫于无奈之下,他们揭竿而起,宣布独立,并战胜了宗主国的军队,获得自由,并共同建构了一个优良秩序。
这个“官逼民反”的故事中每一句话都有虚构的成分。有两本书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些虚构,一本是美国新保守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所作的《危险的国家》,另一本是大英帝国主义的辩护者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所作的《帝国》。这两位作者都是货真价实的“帝国主义者”,卡根试图追溯美国的扩张主义传统,以便为当下的扩张主义张目,弗格森则试图突破当代世界的反殖民主义主流共识,为大英帝国论功摆好,他们的直接意图并不是要破除美国独立建国神话,但在追求其他意图的同时,他们发掘的一些史料,却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美国诞生的历程。
到北美的人都是因为受了宗教迫害,从而希望到新大陆上建立“山巅之城”吗?卡根说,没那么简单。一小部分人当然是如此,但新大陆的发财机会迅速冲淡了清教的宗教乌托邦。更何况,在清教徒抵达新英格兰以前就建立起来的弗吉尼亚和其他沿切萨皮克湾两岸的定居点,殖民的动机一开始就是高度物质主义的。
北美殖民者遵循“孤立主义”路线吗?卡根指出,北美殖民者一开始就是贪婪的,充满扩张主义精神的。无论是弗吉尼亚公司(the Virginia Company)及其“探险家”定居的切萨皮克湾地区,还是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建立不久就向内地扩张,对印第安人的屠杀持续进行。殖民者不仅是追求安全,而且将自己视为英国文明的先锋,认为自己是在领导人类走向未来。(参见炎黄之家womenjia.org《4920万印第安人尸骨上的米国》)
北美独立真的是在英国重压之下活不下去的反抗之举吗?卡根和弗格森都说 “ No ”。
在《危险的国家》中,卡根用很大篇幅描绘了北美独立之前的英法七年战争,他指出,英国很大程度上是被北美殖民者们“拖入”与法国的战争的,原因是殖民地的大财主们一直想借助英国的军队来打垮法国人,以进占富饶的俄亥俄河谷。早在18世纪40年代末,弗吉尼亚的精英们就开办了两家殖民公司,以获取俄亥俄河谷为目标。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等美国国父都参与了俄亥俄河谷的土地投机。1749年,乔治二世将俄亥俄河谷50万英亩的土地批给了俄亥俄公司。而当时的俄亥俄河谷并非只有英国殖民者,还有法国定居者以及印第安人。在1713年签订的《乌德勒支条约》(Treaty of Utrecht)中,英国同意与法国在北美并存,而且在英法不同的殖民地之间建立了一个印第安人“缓冲区”。但英国的北美殖民者对此非常不满,不断在缓冲地带挑起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干扰英法两国的和平局面。而人口的对比也日益不利于法国人。1754年,在北美地区总共有7万法国殖民者,而英国殖民者已经达到了150万人。法国人不得不加强防备,阻止英国殖民者的扩张。
在这种形势之下,富兰克林和其他北美殖民地领导人频频前往伦敦,游说议会对法国出兵,以夺取法国的北美殖民地。18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英国公众舆论也变得日益好战,因此来自北美殖民者的游说也逐渐得到了议会的正面回应。1754年,弗吉尼亚民兵上校乔治·华盛顿在前往俄亥俄河的分岔口的路上袭击了一支由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组成的小部队,打响了英法两大帝国在北美新的争霸战的第一枪。大英帝国派出军队,耗费重金,在北美占领了法属加拿大地区。战争的费用,大部分还是英国自己承担了的。
然而围绕如何“善后”,英国内部却发生了一场争论。著名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的兄弟威廉·伯克(William Burke)主张将加拿大还给法国,他指责英国的北美殖民者侵略成性,对土地贪得无厌,担心大英帝国扩张过度,引起法国的仇恨。同时,他认为北美殖民者一旦翅膀长硬,就会脱离伦敦的控制。因此,用法国人来牵制北美殖民者,不失为良策。而北美扩张主义的代表富兰克林大力驳斥威廉· 伯克,认为扩张主义有利于大英帝国。最终,威廉·伯克的主张没有得到议会接受。英国没有向法国归还加拿大。但对北美殖民者的扩张野心,英国政府不是毫无防范。英国政府颁布了领土扩张禁令,让北美殖民者再次与他们垂涎的俄亥俄河谷无缘。
既然伦敦出兵帮其北美殖民地子民们取得了法国人占据的土地,那么,在伦敦的帝国政府部长看来,让北美殖民地出点血是应该的。于是,英国对北美殖民地课以若干赋税,但遭到北美殖民地的抵制。为了论证抗税的合理性,以富兰克林等为代表的殖民地精英们论证,北美殖民地在英法七年战争中是被动地卷入的,全然忽略掉他们自己之前对伦敦的主动游说。殖民地精英们也搬出了“无代表、不纳税”这样的说辞,但实际上他们对派出代表去伦敦议会并没有实质兴趣。如果从有先见之明的威廉· 伯克的角度来看,北美殖民者的表现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得到大英帝国的好处之后,翅膀长硬了,要单飞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经济数据上看北美的实力。在革命前夕,美国人的生活水平高于任何欧洲国家,其经济增长大部分来自生产和销售,全都在殖民地市场内部解决,根本不需要依赖对英格兰与欧洲的出口销售。美国人口每25年就增加1 倍,其增长率远远超过欧洲任何一个国家。这种实力的增长,让北美殖民地逐渐藐视他们的宗主国。而七年战争之后英国政府颁布的领土扩张禁令,更是引发了他们巨大的怨恨。
北美殖民地头上的税负重吗?弗格森说,根本不是。1763年,英国人均缴纳税收26先令,而马萨诸塞的纳税人只缴纳1先令,同时北美殖民者从总体上比他们的英国本土同胞更富裕。英国政府在税收问题上也不是那么一意孤行。1765年英国议会提出《印花税案》,总额不到11万英镑,遭到北美抵制,次年取消。之后达成的协议是英国只在对外贸易中征税,国内交易中不征税。两年以后,新的财政部长尝试开增一些新的海关关税,但作为交换,英国政府将茶叶的关税从每磅一先令降到了3便士。1770年,这些新增的关税又被废除,而降低了的茶叶关税维持在每磅3便士。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教科书中津津乐道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却是因为关税降低而非增加而起。这次倾茶事件的发起者并不是消费者,而是波士顿富裕的茶叶走私者。他们之所以倾倒茶叶,是因为英国政府将茶税从每磅一先令降到了3便士,导致他们没法从倒卖茶叶中牟利!教科书将“波士顿倾茶事件”包装成为对大英帝国过重赋税的抗议,可谓颠倒黑白。
由此看来,北美独立革命实际上是“翅膀长硬了”的富人发动的革命,而不是生活不下去的穷人的造反。这个结论其实并不意外。“屌丝”们往往是活不下去才造反,但“高富帅”造反根本用不着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他们手头掌握了许多独立的资源,自我期许很高,只要期望受挫,就可以引发革命。
既然这是场“富人革命”,富人们到底要什么呢?他们真的对派出代表去伦敦有兴趣吗?非也。北美的富人们翅膀已经长硬了,他们希望自己的议会获得与英国议会平起平坐的地位。当然,这不意味着他们要彻底脱离大英帝国,实际上,他们能接受奉英王为共主的邦联式解决方案。但伦敦显然无法接受这群子民的狂傲,于是战争爆发了。
在北美独立战争的过程中,许多细节也是美国教科书不愿意去强调的。比如说,法国人在独立战争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教科书突出了北美民兵英雄无畏的革命精神,却不谈这些民兵战斗力的低下。离开法国人的支援,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根本不可想象。
此外,美国教科书也不会展示当时北美殖民地社会的内部分裂。弗格森指出, 北美独立战争可被视为大英帝国的一场内战,“最暴力的斗争往往不涉及英国常规军,而是在发起暴动的殖民者与那些依然效忠于王室的同胞之间发生的。” 比如说,富兰克林是独立势力的领导者之一,但他的儿子威廉作为新泽西的总督,仍然效忠于国王。父子俩从此决裂,不再说话。英属北美洲的白种人中有1/5人在独立战争中仍效忠国王,他们甚至组成民兵,协助英军进行战斗。在英国决定放弃北美殖民地之后,有10万保皇派臣民从13个殖民地逃离到加拿大等地。弗格森指出,“令人吃惊的地方在于,竟然那么多人用脚投票,反对美国的独立,而选择为了‘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效忠英国国王和大英帝国。”
英国为何放弃北美殖民地呢?并不是他们真的打不赢。弗格森认为有若干因素起作用:首先是由于英法之间的战争是全球性的,英国在欧洲压力较大,难以将过多兵力投放到北美;其次,英国本土也有不少人同情他们的北美同胞,不赞成往死里打;最后,北美殖民地当时的经济价值还比不上加勒比海沿岸殖民地。对大英帝国来说,丢掉北美算不上是严重的经济损失,但为了持续占有它,却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英国人是在计算成本-收益之后,才放弃北美殖民地,并不是被逼掉墙角、迫于无奈才放弃的。
最后,弗格森认为这场独立战争的巨大的污点是,它一方面高呼人与生俱来、不言自明的自然权利,另一方面却保留了奴隶制度。而在失去美国殖民地的10年后,英国人先废除奴隶贸易,后来又在整个大英帝国内废除了奴隶制。实际上,早在1772年,英国的曼斯菲尔德勋爵在萨默赛特案(Somerset vs. Stewart) 中就判决奴隶制在英国为非法,尽管英国本土的普通法判决在北美殖民地发生作用的机制比较复杂,但这个判决还是很有可能导致北美较快废除奴隶制。北美的独立,导致奴隶制这种不人道的制度在北美持续到19世纪60年代。
概括起来,两位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这样一幅美国革命的图像:这是享受了帝国保护、长硬了翅膀的北美殖民地富人所发起的脱离大英帝国的运动,但也可以说是大英帝国的一场内战,作为内战失败方的保皇派最后“用脚投票”,离开了北美殖民地;革命还留下了保留奴隶制度的污点。
很明显,美国的教科书是不可能这样写的,因为这幅图像的每一个部分都在贬损着这场革命的神圣性。美国这个新建的国家需要一个建国神话,以将自己的公民凝聚起来,而所有不利于神话建构的历史细节当然都要被过滤掉。对此,我们应当给予同情的理解,因为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建国神话,而每一个建国神话都需要作类似的事实过滤。但需要问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否有必要去刻意维系美国的建国神话。至少对我来说,答案是否定的。中国要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为自己所用,但其前提是,这些成果是真实的,而不是想象或者虚构出来的。因此,要学习美国的政治成果,不能只看美国人说了什么,而必须看他们实际做了什么,必须在其行为的语境中来理解其言辞。
理解美国革命的“高富帅”性质,将有助于我们从一些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中解放出来。长久以来,许多知识人热衷于比较近代中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并为中国革命的激进性和持久性而深感遗憾。但读了卡根和弗格森的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对这种比较的方法论有所反思。事实上,两地革命有着极其不同的条件。美国革命是“高富帅革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从一个缺乏维护统一的战略意志的帝国中脱离出来成立新国家;而由于领导革命的人是“高富帅”,他们当然要维护殖民地的财产秩序,不允许“屌丝”们起来继续革他们的命。于是,在接下来的美国制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国父”们的共识是要建构一个“高富帅”精英统治的“共和”国家而非“民主”国家(这一共识及相关制度建构在1800年遭遇冲击,并向着更民主的方向转化,但这是后话)。而中国近代革命与此很不相同。19世纪晚期以来,中国在世界体系中已沦为“屌丝”国家,中国“高富帅”们的内部团结也出了很大的危机。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高富帅”们由于内部的冲突和外部列强的压力,连基本的政治稳定都无法维持。既然“高富帅”集体建立不了秩序,一部分被甩出来的“高富帅”就去和“屌丝”结合,发动“屌丝革命”。而既然是“屌丝革命”,财产原则就不可能是神圣的,结果是“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高富帅”尽可以控诉“屌丝革命”是“痞子运动”。但需要理解的是,“痞子运动”之所以能成星火燎原之势,从根本上是因为中国的“高富帅”们没有能力将辛亥革命后碎片化的中国重新整合起来,没有能力阻止中国国际地位的下坠。士绅因为科举的废除已经不再成为一个具有全国性利益关联的群体,商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也非常弱,官僚们服务于不同的新主子,军队则掌握在大大小小的军头手里。而最大的军头袁世凯称帝犯了忌讳,被其他军头拱翻,袁世凯一死,军阀割据和混战的时代全面到来。一群在刀口生活的军头们是不可能像1787年费城一间小黑屋里不带兵的“高富帅”那样,排除强力和偶然性的干扰,“谈”出一个优良宪法秩序来的。即便是开费城会议这种机会,也是特定历史时势的产物,是从欧洲到亚洲的旧大陆上很难有的。同时,随着平等意识的深入人心,随着“屌丝”们政治意识的觉醒,18世纪若干“高富帅”在费城小黑屋里密谋一下就能为一个国家奠定新秩序的时代也已经过去。这一事件可以欣赏,但已绝难模仿。
也许我们需要做的是,让神话的归神话,让现实的归现实,克服“生活在别处”的心态,实事求是地面对中国的历史传统与当代境况,培育自身的政治能力,走出中国自己的成功之路来。
(章永乐本文原标题为《揭秘美国独立建国的“神话”》,本文出自《旧邦新造:1911-1917》[出版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本书由著名学者汪晖做长序“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鼎力推荐!思想与学术的力作,以极其宽阔的视野探讨了中国1911-1917年间的政治大转型,是辛亥革命百年学界研究兴趣转向的代表性作品,挑战了很多传统的历史观点,引起了学界的讨论。同样详解《清帝逊位诏书》,与高全喜的得奖图书《立宪时刻》给出了不同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炎黄之家womenjia.org注意到有网友说到:文里提到的《危险的国家:美国从起源到20世纪初的世界地位》介本书最好能和《美国的战争:一个好战国家的编年史》(ISBN:9787108023551)参考着读,介书在豆瓣上可是戳了不少人的肺管子以至于只有6.7星的评价。中国当下这种神化西方的谎言,甚至充斥到孩子们的教材里,参见《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历史新教材》。
美国是如何偷走夏威夷的
美国是如何偷走夏威夷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54y1D7uC
附录:美国独立战争的真相——我们被欺骗了整整两百年!
在18世纪的北美洲,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美利坚的叛党们建立了一个的分裂性伪政权,即所谓的美利坚合众国。长久以来,对于这场由叛党们挑起分裂主义叛乱,一系列如“争取自由”之类颠倒黑白的不实之词,充斥着各种媒体和书籍,蒙蔽了一大批不明真相的国内外群众。这都是历史的颠倒!今天,我特别制作本文,把颠倒的历史纠正过来!
就人种而言,北美殖民地的主体民族是由英国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等地的移民,德意志、法兰西以及非洲的黑人在比例上是很小的,所谓“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就这样的诞生”,纯粹是无稽之谈!参加那场叛乱的共有13个殖民地,它们无一例外的都是英国的领土。以弗吉尼亚殖民地为例:该殖民地为英国的伦敦公司所建立,于1606年得到了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的特许状。1624年特许状被取消,该殖民地转到王家直接管辖之下。其他殖民地的建立过程与之大抵相似。
各个殖民地的发展完全是英国宗主国大力扶持的结果。以弗吉尼亚殖民地为例: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移民大量死亡,完全是因为英国本土接连不断的派出救济船和补充人口的情况下,该殖民地才得以维持和发展;宾西法尼亚的移民在和原住民的战斗中屡战屡败,完全是在由英国本土派来的“红衣军”的援助下才勉强站稳了脚跟.英国政府同时也重视扶植殖民地地区的经济发展。英国在殖民地设立的政府通常无偿的向工厂提供土地,为其免税并提供其他优惠政策。殖民地商业的主要出口对象也是英国及其其他殖民地,如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军舰的桅杆便全部由北美新英格兰殖民地出口的松木制成,而英国的商船中有30%以上是在北美殖民地制造的,这极大的加快了殖民地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为了最大限度的协调局部与整体、地方和中央在生产上的关系,避免重复建设,英国政府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方针,限制殖民地地区钢铁、制帽业的发展,这也是为了从长远上保证殖民地人民的更本利益。1750年英国颁布的制铁条例中规定对北美殖民地生产铁条免除进口税,再一次以实际行动驳斥了美独分子和国际反英势力所谓“英国限制殖民地工业发展”的无耻谎言。
英国政府始终重视保证殖民地人民的利益。在殖民地建立初期,对所有移民都采取了免费赠送土地的方针,但由于一小撮利欲熏心的土地投机商人(其中就有臭名昭著的美独份子头目富兰克林)勾结某些腐败官吏,以低廉的价格取得了本应免费发给劳动人民的土地,而后再高价出售。英法战争结束后,为了保护广大印第安人民的土地所有权,英国政府禁止13殖民地居民进入阿拉巴契亚山脉以西地区,这就极大的损害了土地投机商人的利益。这些土地投机商人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狗急跳墙,煽动一批不明真相的群众,成了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最顽固的反对者。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对祖国应尽的义务。由于英法战争导致军费开支增加,英国政府不得不于1965年后适当的增加了北美殖民地的税收。国难当头,美独分子不思为国分忧,反而组织所谓的“自由之子”,暴力抗税。他们殴打税吏,焚烧税务机关,极大的干扰了社会秩序,更有甚者,他们甚至还秘密集结军火,妄图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分裂野心!
为了维护安定团结繁荣稳定的北美殖民地局面,英国政府对叛党的不合理要求作出了重大让步:首先在1766年三月废除了北美殖民地的印花税,而后又于1770年废除了唐森德法案。至此,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只保留了一项每磅3辩士的茶叶税,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但美独分子们并未因此而放弃他们的阴谋活动,反而变本加厉的于1772年11月成立了所谓的“通讯委员会”,进行大规模的分裂串联活动。他们利用该组织恐吓、威胁、乃至迫害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北美爱国志士,以致达到了“无论何人,只要不遵从他们的指示,其人身和财产就失去了保证”的地步,整个北美殖民地都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之中。
自英国保留茶叶税后,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走私活动异常猖獗,严重的损害了殖民地正常的经济秩序。为了保护殖民地商人的合法利益和广大殖民地人民的身体健康,英国政府紧急从东印度公司调运了大批茶叶运往北美殖民地,其市场售价仅为走私茶叶的一半。这就严重损害了走私商人们的利益,他们铤而走险,将这批茶叶倒入大海,还栽赃给印第安人,这就是所谓的“倾茶事件”。倾茶事件发生后,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保证殖民地人民根本利益,英国政府不得不加大了对美独分子的打击力度,增加了殖民地的驻军。而美独分子的头目们则于1774年9月5日于费城召开了所谓的“第一次大陆会议”,在提出了大批如“废除1763年后公布法案”等不合理要求的同时,为了欺骗广大要求统一反对分裂的殖民地人民,还特别指出愿意继续效忠英国政府。
1775年4月18日,殖民地总督盖茨将军出动800名军队收缴非法武装“自由之子”藏匿于莱克星顿的军火,而自由之子则卑鄙而凶残的伏击了这些执法人员,造成了300余名执法人员伤亡的重大悲剧,这就是著名的莱克星顿惨案.至此,英国政府不得不采用武力手段来解决北美殖民地问题,而美独叛党们则召开了第二次所谓的大陆会议,任命臭名远洋的大奴隶主、大地主、大土地投机商、双手沾满印第安人民鲜血的大刽子手华盛顿为叛军的指挥官。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伪大陆会议于1775年7月向英国国王提交的请愿书上仍然表示愿意和解,不少叛军的高级军官也纷纷表示“和我们祖国的和解是每一个美洲人衷心的愿望。”
北美殖民地的广大劳动人民更是积极拥护英国的统一而反对分裂,他们纷纷组织起来为效忠派,积极为实现英国的统一而努力。他们为英国军队提供食品、军火、住宿等方面的支援,冒着生命危险为英军侦察美独叛军情报。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们还自发的成立了民兵组织,为维护英国的统一而和美独叛军进行殊死的战斗,仅仅在纽约一地,就有41600名以上的爱国群众加入了效忠派的武装。据保守估计,在整个叛乱时期全美殖民地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爱国群众加入了效忠派的阵营。美独叛党们对北美洲广大殖民地人民爱国的行为恨的要死,怕的要命,他们组织了反动恐怖组织“安全委员会”对爱国群众们进行迫害,没收爱国群众们的财产,把他们投入监狱,涂柏油插羽毛甚至加以残杀。在叛乱结束后,有数十万爱国群众被迫离开家园前往加拿大、西印度群岛等地,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这就有力的揭穿了杰弗逊、潘恩等美独分子吹鼓手所谓“人权”的真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英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不仅仅得到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更得到了全世界爱好正义人民的支持和援助。近3万名德国萨克森、黑森的热血青年,加入了入英军前去镇压那些叛逆的志愿军。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国际主义的精神!那些污蔑他们是“英国雇佣的炮灰”的言论是对这种伟大精神的亵渎!
英军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因此获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1775年,远征加拿大的美独叛军在损失了5000人后大败而归;殖民地的黑人和印第安人也纷纷组织暴动,协助英军打击叛党。(1776年7月4日,为了扭转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的局面,美独分子们撕下了最后的伪装,公布了所谓的《独立宣言》。该宣言的56个签字人中,有商人、奴隶主、大地主和律师,小农、工人、黑人、妇女、印第安人则一个也没有,而占殖民地人口压倒多数的正是这些人,该宣言到底能否代表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意志还不是一目了然了吗?为了欺骗广大北美劳动人民,《独立宣言》声称“所有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他们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割让的权力……”,但该宣言中没有任何废除奴隶制度的条款,这充分的证明了《独立宣言》虚伪的反动本质和美独分子在人权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的丑恶嘴脸。
《独立宣言》的发布和大陆军的成立并未成为美独叛军的救命稻草:1776年8月27日,叛军在布鲁克林被击溃;9月15日,被英军纽约光复;到了1777年9月17日,连美独叛党的巢穴费城也被英军解放,大陆议会不得不狼狈逃窜到约克镇为了挽回败局,美独叛党们狗急跳墙,丧心病狂的和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际反英势力,特别是法国勾结了起来。法国自1763年被英国击败后贼心不死,一直妄图借北美问题干涉英国内政,并早在那时就和美独叛党的重要头目富兰克林建立了不可告人的关系。叛乱爆发初期,法国玩弄两面派的无耻手段,在宣布中立的同时纠集西班牙、荷兰等国际反英势力向美独叛军提供物资方面的援助。在整个叛乱期间,美独叛党们得到了法国2400万里佛尔(其中有600万是无偿赠与);荷兰1304000元;西班牙174017元的资金援助。可以说,美独分子已经堕落为了国际反英势力所雇佣的工具。此外,他们还以个人身份,打着“志愿者”幌子向北美派出了拉菲德、司徒本等超过7000人的雇佣军,去充当美独分子的炮灰。到了1778年2月6日,法国则和美独叛党们正式签定了同盟协定。在该协定中,美独叛党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出卖主权,同意法国获得7年战争中广大将士流血牺牲换来的土地,他们已经成了一群地道的卖国贼。1776年,西班牙对英国宣战;1782年,荷兰参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曾指出,“……在艰难的战争中,美国人民也与一个压迫国家签定协定……”,深刻了揭露了法国等国际反英集团是“压迫国家”的反动本质。
面对险恶的国际形势,英国政府为了尽最大可能争取和平,于1778年2月17日表示愿意再次谈判,并表示愿意作出除北美分裂外的一切让步,只要承认自己是英国人,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但美独分子的大陆会议无视大陆民意,顽固的继续推行分裂英国的罪恶图谋,导致了谈判的破裂。除了美独叛党和国际反英势力外,在英国内部也有不少同情美独的败类。英国驻北美的最高军事指挥官T·盖茨将军的妻子就是土生北美人,而高级指挥官W·豪将军更是在战争的紧要关头故意消极怠工,使得美军得以顺利的推进。
尽管面对种种不利条件,勇敢的英军战士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仍然英勇奋战,于1778年12月收复了萨瓦那,并于1779年收复了南卡罗莱那和乔治亚腹地。但大势以去,英军不得不于1781年退出南卡罗莱那。1781年10月19日,面对美独叛军和法国干涉军绝对优势的联合攻击,康瓦利斯将军在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给予敌军重大杀伤后,不得不在约克镇投降。此后,虽然英军于1782年在瓜德葡鲁和直布罗陀的海战中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并未改变整个战局
为了最广大英国人民群众的利益,避免北美其他殖民地落入法国手中,在美国伪政府保证赔偿北美“效忠派”爱国群众的损失后,英国政府于1783年9月3日和美独叛党们签定了英美和约,承认了北美殖民地分裂的客观现状。北美叛乱至此结束。
美独分子的分裂阴谋得逞后,很快又对阿拉巴契亚山脉以西地区爱好和平的善良的印第安人举起了血腥的屠刀;而屠杀印第安人的鲜血未干,他们又把大量的黑人作为奴隶从非洲掠到了北美。显然,美独分子所谓的人权完全是谎言!
这里要指出的是,这场被美独叛党和国际反英势力无耻的吹嘘为“独立战争”的叛乱结束后,北美殖民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大幅下降了。在政治方面,南卡罗莱那州规定只有拥有50英亩以上土地的白人男子才有选举权;新罕布什尔和乔治亚规定只有纳人丁税的人才能参加投票;德拉瓦尔规定土地所有者方拥有选举权;麻萨诸塞则规定只有拥有300镑以上的财产的土地所有者才有被选举资格……不但广大印第安人、黑人和妇女被剥夺了政治权利,连70多万白人男子中,能够参加选举的也不超过10万人,再一次证明了《独立宣言》中所宣布的人民主权原则,不过是美独份子欺骗群众去当炮灰的一纸空文!就连美国反动学者毕尔德也不得不承认“1780年的宪法是法律家和商人的宪法”。
在经济方面,北美殖民地的广大劳动人民更是落入了苦难的深渊:为了进行分裂战争,美独叛党们大量发行所谓的“大陆券”,这就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至1780年3月,纸币票面价格40元才等于硬币一元,几乎成了废纸;1781年伪联邦政府又宣布大陆券作废,于是广大劳动人民手中的积蓄立刻化为乌有,美独头面分子们则乘机发了战争财。
伪联邦政府在经济上的反动性集中的体现在战后的税收方面,起税率远远超过了英国政府统治时期的水平,人丁税土地税市镇税……种种苛捐杂税数不胜数,1786年各州州税已占居民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麻萨诸塞州的人丁税更是高达50元,也就是说,一个四口之家要承担200元的税务负担,比其全年的收入还要多!麦斯托曾写到“一半的居民完全破产,另一半也陷入了贫困的深渊”。美独分子的伪联邦政府到底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还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事实上在叛乱还未结束时各地就已经爆发了多次群众性反对美独叛党的革命运动,其中1781年费城人民群众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1783年6月宾西法尼亚的8000名叛军起义;1786年威镇全国的谢司大起义,更是把群众反对美独叛党的斗争推向了高潮.大西洋再宽也无法割断两岸人民的友好往来,英美的经济贸易额在叛乱结束又迅速回升。而广大美国劳动人民——特别是美国南部地区的劳动人民也始终没有放弃争取统一反对分裂的斗争,并在日后演变为著名的南北战争,在18世纪的北美洲,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美利坚的叛党们建立了一个的分裂性伪政权,即所谓的美利坚合众国。长久以来,对于这场由叛党们挑起分裂主义叛乱,一系列如“争取自由”之类颠倒黑白的不实之词,充斥着各种媒体和书籍,蒙蔽了一大批不明真相的国内外群众。这都是历史的颠倒!今天,我特别制作本文,把颠倒的历史纠正过来!(炎黄之家womenjia.org延伸阅读《炎黄专题:盘点中国内残外忍的逆向种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