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打击政治伊斯兰:关闭清真寺,驱逐阿訇

作者:华夏 来处:法新社等 点击:2018-06-10 19:09:00

法新社报道,奥地利政府2018年6月8日宣布,关闭奥地利7座清真寺,并将驱逐60名土耳其资助的阿訇及其家属,以此作为打击“政治伊斯兰”的一环。

奥地利总人口不过900万,相当富裕,常住居民当中接近5%是穆斯林。原因很简单,就是之前宽松的难民政策和连锁移民政策。在当地的外来穆斯林人口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爆发了许多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尤其是土耳其现在的总理埃尔多安通过土耳其移民影响奥地利内政的事件更是尤其严重。

报道称,奥地利政府此前调查了一组拍摄于该国一土耳其支持的清真寺中的照片,照片中孩子们穿着军装,行着军礼,拿着土耳其国旗,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加利波利之战,奥利地总理库尔茨对此称“政治伊斯兰在奥利地没有立足之地,这只是一个开始”。

奥地利严厉打击伊斯兰教是有渊源的,在欧洲奥地利通过了第一个限制伊斯兰教的法律。

2015年,奥地利通过新法案规定,奥地利各穆斯林社团为了获得认可,要明确接受“一种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方法”。伊玛目们将在奥地利接受培训,采用大学的神学课程,要学会说德语;宗教机构的运作费用,包括薪水,将再不能接受国外的资助。这项法律还包括,禁止外国对奥地利清真寺进行投资,限制在乡村和城市修建清真寺等。

奥地利外交部长塞巴斯蒂安·库尔茨在担任移民融合部部长时,曾提出“有欧洲特色的伊斯兰教”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切断穆斯林社团与境外的伊斯兰教国家之间的联系;在增进穆斯林人口的权益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在进行宗教活动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这一法案在设计之初,就旨在明确地与伊斯兰极端主义进行斗争。 法国外交部长瓦尔斯也提出了类似的想法,希望能够禁止外国资助国内的伊斯兰教社团。 库尔茨还表示,德国和瑞士这两个德语国家也对奥地利的法案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法令通过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的是,有大约200名奥地利人(包括妇女和未成年人在内)已经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参与极端组织伊拉克与黎凡特伊斯兰国。 据奥地利市场联合会提供的民意测验显示,有58%的奥地利人感受到本国正在经历穆斯林极端化的进程。

比如奥地利有这样一个典型案例:2015年9月,一名17岁的阿富汗男孩在上德语课的课堂上刺死一名31岁的男子。这名少年与他的母亲和妹妹在2013年逃到维也纳,他正在学习 AMS德语课程(奥地利政府给外国移民安排的学德语课程,以便他们融入社会),以便能赶得上他的奥地利同学。他与同样来自阿富汗的年长的人之间爆发了一场 打斗,原因是他们讨论了音乐和伊斯兰教。据报道,少年曾经告诫这位想当作曲家的31岁的两个孩子的父亲,不许再搞音乐了。因为他不听音乐,因为《可兰经》 不允许。结果两人爆发了一场混战,最后两人被同学和老师制止。检察官称,少年回到家里便计划着“解决”另一个人,第二天他带着两把刀到学校,在课堂上攻击31岁的男子并活活刺死了他。难怪奥地利民众会那么警惕穆斯林极端化。

 

2017年10月1日开始,奥地利在公众场所禁止穿戴全部遮住面部的头巾、罩袍。

新生效的法律规定,从发际线到下巴的脸部必须露在外面,禁止穿戴布卡、尼卡伯一类的穆斯林头巾、罩袍。但奥地利同时也禁止在公众场所使用其他遮盖面部的服饰,比如医用口罩、化妆成小丑。

蒙面禁令是奥地利移民融入一揽子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说,这是为了保护奥地利的价值观。

欧洲其他国家限制伊斯兰教蒙面动态:

德国:德国没有全国性法律禁止蒙面,但是一些省份已经禁止教师、公务员戴头巾。2016年12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在法律准许的情况下,德国应该禁止女性将面部全部遮住。同年8月,法国内政部长提议在公共建筑内禁止布卡。

法国:2011年4月11日,法国成为第一个禁止在公众场所蒙面的欧洲国家。不论是法国妇女还是外国妇女,走出家门一定不能只露眼睛,否则会被罚款。

比利时:2011年7月,蒙面禁令生效。法律规定,在公园、大街等类地方不能穿戴可以遮掩身份的服饰。

荷兰:议会上院正在考虑类似禁令。2016年11月,议员投票支持禁止在公共场所蒙面,其中包括布卡、尼卡伯,但也包括其他遮盖面孔的服饰,比如滑雪面罩、头盔。

英国:没有禁令。不过,2016年8月民调机构YouGov调查发现,57%的英国人支持禁止蒙面。

我们一分钱也不挣,和你的转发一样,全志愿,都在努力捍卫新中国http://womenjia.org/z/201806/603.html

本文话题: 伊斯兰教 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