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人口控制是个科学问题,被生生搞成了政治问题,到后期形成的部门利益捆绑,造成了更多的偏离,隐瞒修改人口数据是极大的犯罪,比那些强制堕胎的更该死!
我的博文《韩国的前车之鉴表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可以休矣》在搜狐首页登出后,受到了许多人的攻击。有人认为,我指出计生委“多年来欺上瞒下,故意高报生育率,欺骗和误导决策者和老百姓”是不对的,要我拿出证据。本文就把一些证据提供给大家。鉴于本文的目的是给出证据,所以需要大量直接引用别人文章中的内容,希望读者理解。同样,鉴于本人希望给出确凿的证据,所以本文可能会显得啰嗦,也希望读者理解。
一、计生委故意篡改、高报人口的证据
这里我要提供的是一份人证,证人是上海市社科院的梁中堂教授。梁中堂教授在中国人口领域具有足够的权威,百度百科对他的个人介绍如下:
“梁中堂,山西省"优秀专家",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1983年以来先后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教授、省计划生育委员会顾问、省社科院人口所所长、省社科院副院长,山西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会员、中国国情研究会理事、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山西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山西人口学会副会长等。现在为上海社科院教授。梁中堂从1978年就开始参入中国人口政策讨论,一开始就反对独生子女政策,反对宋健的“人口控制论”,在他的力争下,1985年国家特批他选择山西翼城县试点他的二胎晚育理论,成为中国人口政策的特区。梁中堂1983年以来先后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教授、省计划生育委员会顾问、省社科院人口所所长、省社科院副院长,现任山西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会员、中国国情研究会理事、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山西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山西人口学会副会长等。”(此段全文摘自百度百科的介绍)
从以上梁中堂教授的履历可以看出,梁中堂教授在中国人口问题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是这一方面的名副其实的专家。梁中堂教授2010年7月19日在《瞭望》杂志发表文章《人口普查数据不容“推算”》(该文的链接是 https://news.xinhuanet.com/2010-07/19/c_12349696_2.htm,本人查阅日期为2012年6月21日。),在这篇文章中,梁中堂教授提供了有关部门两次故意篡改、高报人口统计数字的过程和事实:(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人口统计数被人为调高6200多万,(2)2005年的1%抽样调查工作的程序不当。在这篇文章中,梁中堂教授首先指出,“在人口调查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需要特别指出,即从上次人口普查开始,出现了用平时动态监测结果指导和影响人口普查、用小样本校正大样本调查的反常现象。”
(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人口统计数被人为调高6200多万
关于这个问题,梁中堂教授原文(以下两段)如下:
“我国是从1982年开始逐步建立起10年一次的普查和年度的人口动态监测体系的。2000年11月1日的普查是在过去已经做过两次普查、两次1%人口抽样调查和十多次更小样本的年度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以往队伍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顺利完成该次普查是有较大把握的。事实上,这次调查在一开始也没有发生大的和全局性的问题。”
“但是,由于11月5日全国摸底汇总的人口总量没有达到统计部门根据年度人口变动抽样估计的结果,就临时穿插一项在全国复查、补漏的活动。经过半个多月的重复工作又找回来4000多万人,全国登记人口才变成12.4亿。即使这样,它比1999年统计公报还少1430万,比1998年少450多万。于是,有关方面又“评估”出一个1.81%的漏报率,追加了2227万,达到12.6亿——一个与年度人口变动监测勉强可以衔接的数据。"
从这两段文字,可以明确看出有关方面是如何人为篡改、高报数据的。
(2)2005年的1%抽样调查工作的程序不当。
关于这个问题,梁中堂教授原文(以下两段)如下:
“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2005年的1%抽样调查工作中。在这次抽样过程中,本来是按照2004年接近13亿人口预计在全国抽取约1300万人口的样本,但实施调查后的登记人口却高达1705万。如果按照1705万占据总人口1%计算,2005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已经达到17亿左右,这明显不符合常识。因此,有关部门又将实际登记结果解释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即由于我们不知道新的时点上的全国人口情况才实施这次调查的,而在还未得知人口总量以前何以知道调查登记的1705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31%”?这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把实际登记结果又返回到2004年年度调查形成的抽样框上去了,是在用小样本指导、校正甚至于决定大样本的调查。”
二、计生委故意高报生育率的证据
计生委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7年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链接是:http://www.gov.cn/gzdt/2007-01/11/content_493677.htm,本人查阅时间是2012.06.21)指出:“根据本课题专家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8左右,并稳定至今(应该是2006或2007年----博主注)。”
但是,有大量证据表明,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早就已经远远低于1.8。
首先,各种统计证据都证明了这一点。
国家统计局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是,2000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是1.22,总和生育率最高的省份是贵州省(2.19),最低的是北京市(0.67)。参见国家统计局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6—5 省、自治区、直辖市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链接是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nkoupucha/2000pucha/html/l0605.htm)。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教授郭志刚在“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2008 年7 月《人口研究》)一文中指出,“1995年以来各种全国性人口调查的TFR(TFR是总和生育率的简写----博主注)统计大体都处于1.3-1.5之间”(第2页)。
第二,多个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远远低于1.8。
郭志刚教授在“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2008 年7 月《人口研究》)一文中指出(以下两段均摘自该文第2页)):
“不少学者认为,多年来人口普查的出生漏报率为30 %~40 % ,有人甚至认为高达50 % ,那么相应的TFR 估计就差不多为1.8 或更高。我本人则在假定出生漏报率为18 %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观点表述为,中国1990 年代末的真实TFR 水平在1.5 以下的可能性很大(郭志刚,2004a) 。”
“最新人口数据可以用来回溯2000 年或更早年份的TFR 水平并对以往调查结果再做评估。笔者对2005 年小普查数据的分析表明,TFR 在1996 年落入1.5 以下,2000 年降到1.4 ,之后的3 年还略有下降。笔者对2006 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同样表明,1995~2003 年期间的TFR 大体都在1.4 以下。也就是说,尽管这两个最新调查在2005 年TFR 上出入极大,但是它们都并未否证2000 年左右TFR 可能“很低”。”
美国东西方中心人口与健康研究项目负责人、高级研究员Robert D. Retherford,美国东西方中心人口与健康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Minja Kim Choe、Chen Jiajian,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地理环境处处长李希如,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人口普查处副处长崔红艳五人在“中国的生育率:到底下降了多少?”(《人口研究》2004年7月)一文中认为,“2000 年人口普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22 ,明显存在漏报”(第三页),他们“利用亲生子女法、生育史重构法和胎次递进比方法分析了1990 年代生育率的下降过程,认为2000 年总和生育率最准确的估计应为1.58””(第三页)。即使总和生育率真如他们所说是1.58,也远远低于计生委所说的1.8。
三、结束语
种种证据表明,计生委存在故意篡改、高报人口和出生率数据的行为。最严重的是,计生委的数据跟各种实际调查的数据都不一致,包括国际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和各种小样本抽查数据。这种行为欺骗和误导了决策者和老百姓,贻误了中国调整人口政策的时机,给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地隐患。
后记:本文发表后,有读者认为,“计生委一般是不会高报人口和生育率的,几乎都是少报和不报”,“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论据是哪来的,我不知道,对计划生育政策我也不想发表什么意见。但是,我只知道一点,各级政府的人口出生率考核都是有很严厉的规定上限指标,所以计生系统是尽量少报出生,如果实报,我看他是不想要乌纱帽了!更不用说多报和故意提高出生人数了。”我要提请这些读者注意的是:(1)基层计生部门和国家计生部门的利益取向是不一样的,基层计生部门可能面临那样的考核指标,所以不敢高报;但国家计生部门的利益取向却是高报----如果总和生育率过低,计生部门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就会被撤销。(2)计生委提供的总和生育率数据是1.8,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人口普查得出的同期数据是1.22,二者差距为何如此之大?这两个数据可不是学者搞出来的,是政府的两个不同部门搞出来的。两个部门至少有一个是在骗人。在国家统计局和计生委之间,我更相信国家统计局,因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实际统计来的,而且这个数据对国家统计局没有任何利益纠葛,它不存在高报或者低报这个数据的激励。而这个数据却决定着计生委的生死存亡,所以计生委作假的激励很强。如果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真的,那就意味着计生委把总和生育率高报了近50%,程度非常严重。
附录:计生委人口数据造假材料
习五一微博:人口数据造假weibo.com/1442246695/H9Vxn3Zyj
【来稿选登:过去出生率达不到要求,年年都在虚报数据[疑问]】习老师,我刚看到您发的有关新生儿数量血崩的博文,顺口念给我妈听了,没想到我妈比我还认真,停下手里的活立马让我把数据图标拿给她看。我妈参与了两次人口普查,主要工作是下乡入户,一家一家调查人口状况,对人口数据非常敏感。我告诉我妈:往年新生儿数据有很多造假。我妈立马接话:肯定造假呀,过去出生率达不到要求,年年都在虚报数据,我们办公室就是负责人口统计工作的,每年的出生率,新生儿数量都需要造假,因为上报真实数据的话,上级根本不过审,肯定要打回来重报。我妈任职于宁夏计生系统15年.....
然而那些造假了15年的官僚,现在是离退休老干部还享受公费医疗....
郭志刚:主管部门有将近二十年都坚持说生育率在1.8,这不可能
http://news.cnhubei.com/xw/gn/201510/t3432046.shtml
新闻极客》: 之前你为什么怀疑官方的生育率数据?
郭志刚: 严格地说,我主要怀疑的是以前计生委对形势的判断。主管部门有将近二十年都坚持说生育率在1.8,这不可能。从他们的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来分析,生育率一直在下降,远低于1.8。调查结果跟政府宣传口径相差太大 ,比如我们普查是1.2,多次人口调查也就是1.3、1.4,可他们总说1.8,差距极大,这很危险。
我应该算是比较早意识到中国生育率可能真的很低的。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总和生育率还在2.3以上,到了1995年只有1.3几。1980年到1990年生育率上下徘徊,几乎没降低,所以那时大家都承认降低生育率挺难,需要长期努力。到1990年才2.3。没想到,1992年计生委调查的时候生育率1.6都不到了,那时候大家第一次看到生育率一下到了更替水平(2.1)以下,一对夫妇生两个都不到了,只有1.6,所有人的反应就是这个调查搞糟了,出错了。大家就等后来的调查,想等真实的统计出来,结果一等就是十五年、二十年,其间有20多个全国人口调查,但再也没有等到“真实统计”。其实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统计数字早就反映出来生育率过低了,但大家反应不过来,都觉得有问题,是出生漏报瞒报导致的。
郭志刚: 对。2004年,20个国内顶尖的人口学者向中央和主管部门提交建议书,大家正经签字的,说现在应该调整生育政策,写了多方面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实施建议,要求开展相应的调研,搞一些试点。
《新闻极客》: 既然有那么多顶尖学者进言,为什么最后没有改变呢?
郭志刚: 这好像不应该问我吧。当时已经启动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这些学者中很多人都直接参加这个研究,提出的建议是希望研究能体现一下这个思路,就是生育政策有必要调整。但没被接受,还要稳定30年不变。为什么要提30年不变呢?因为当时估计中国人口达到最大值在30年之后,就是2035年左右,说人口绝对数开始下降的时候咱再开始考虑调整政策。
这个研究争论挺热烈的,2006年计生委搞了一个全国计划生育调查,结果挺吓人,说最近两三年生育率严重反弹,估算出来2006年总和生育率是1.87。虽然政府一直都说1.8,但没有直接证据,现在冒出个1.87,还是实际调查的统计数字,那不是挺吓人嘛!于是计生委给中央打报告,中央就担心了,计划生育成果要付之东流,两三年之内就从1.5跳到1.87,所以中央当时做了第二个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 。
主管部门大造舆论,说人口形势严峻,生育率反弹是现实风险。文件、报纸上都是这个,又是失控,又是回升,这种情况下谁还能谈调整政策?后来学者们搞明白了,生育率根本没有反弹。2009年第二个调整政策建议就出来了,参加签字的学者更多,呼吁更加急迫。
顾宝昌:没想到计生委对生育政策调整的阻力会那么大
我们对怎么看待低生育率也进行了研究,努力认识低生育率下的人口规律。泰国等的案例表明,在高生育率下往往出现实际生育的比想生的多,而低生育率下往往出现实际生育的比想生少。2013年中国启动单独二孩政策,但全国各地申报生育二孩的夫妇都很少。我们恰恰没有认识到,当我们忧心忡忡生怕由于政策松动出现生育反弹的时候,社会的变化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忧虑。明显的表现是生育意愿的极端弱化,特别是年轻人对生育的冷漠。“单独二孩”政策实施的实践验证了,低生育率下生育行为低于生育意愿的规律性。这让很多人开始惊醒,究竟发生了什么?长期以来我们对人口问题认识的思想禁锢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崩溃,而且我相信会进一步发酵。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一再强调放开二孩没有时间表呢?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本文系作者2014年12月19日在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与联合国人口基金合作举办的“面向未来的中国人口研究”暨第三次生育政策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2000年3月2日)
2006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人口帖子备份
醒后沉默群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6594970
前言,我的爱好就是挖坟。关于结婚率生育率这件事,太多下饭的挖坟材料。我只负责贴出来,不评论。评论号就没了。
。。。。。。第一,40亿人口。。。。。。。
1960年台湾、韩国、泰国生育率都为6.0,随着经济发展,目前台湾生育率1.2,泰国生育率1.5,韩国已经破1。
1960年代印度平均每个妇女生六个孩子,没有计划生育,2013年的生育率降至2.3。
当年中国为什么实行一胎化政策?就是因为宋健(中国工程院院长,国家科委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荷兰出差听了一个数学模型,回来就上报了)1980年预测,如果不施行一胎,中国的人口会达到40亿。
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就能维持世代更替,但是大概有2%的小孩在25岁之前会死亡,正常是105个男孩,100个女孩,所以应该生2.1个孩子才能保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不减。
中国90年之后,我们的生育率跳跃式下降,90年的2.3到了95年的1.5,2000年只有1.2。
人口领域不承认,说我们怎么可能是1.18,他们预测如果一旦放松政策的话,我们的人口会增加,如果继续一胎化政策,人口在2033年也会达到15亿。(这件事是屁股决定脑袋,先有结论再去预测数据)
2010年,人口普查再一次证实了我们的生育率只有1.18,人口领域又将这个数据改成1.63,建议可以实施单独二孩政策。
PS:诡异的事情来了。2010的六普在国家统计局官网躺着,里头还是1.18。因为这个1.18跟30多个子项关联,贸然改为1.63意味着整个普查全盘推翻。不信你自己去看看。截图如下(右上角千分之1181.10,换算下来就是1.1811):
2010年普查600多万人参与,直接、间接投入80亿、600亿元,这是国家行为,这是很严肃的事情,国家耗费这么多钱,数据应该是很权威的。但是人口领域不承认这个数据的有效性。
所以六普带来一个谜团。按照人口普查是1.18。按照人口领域估算是1.8。结论:人口领域的数据太复杂,现有科技水平实在搞不定。
。。。。。第二,2014年“一旦开放二胎将面临人口爆发”“实施单独二孩政策”。。。。。。。。。
下饭的来了。
蔡昉、王丰、陆杰华等20多位人口学家出了一本书,《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他们预测如果一旦全面二孩,每年会出生4700万,目前只出生一千多万,如果达到四千多万,国家领导人也感觉很恐怖,所以说中国只实行了单独二孩(夫妻双方独生子女可以生二胎)。
他们也预测单独二孩政策足以将生育率提升到2.4。国家卫计委则预测,单独二孩以后,每年将多出生200万,生育率能达到1.8,总人口将达到14.53亿。
实际上2014年开始实行单独二胎,怀孕周期是266天,出生高峰是2015年,《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不但没有多出生两百万,反而少生了32万;《卫生统计》显示,不但没有多生两百万人,反而少出生64万。
大老爷们的学历,头衔,让人仰望。就是这预测实在也是神预测。2014年的单独二孩政策堪称经典,这么下饭的菜,不分享出来,实在是良心不安。20多位体制内专家的预测,单独二孩可以生育率从1.18拉到2.4。
。。。。。。第三,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
2014年,没事。2016年继续
人口领域组织一大队专家写了一本书,《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研究》,他们认为2010年到2015年,我们的生育率还有1.54到1.64;预测全面二孩以后,生育率会达到2.1,到2050年,生育率还能达到1.72,2050年总人口达到13.83亿。
PS:挖坟这件事真不难。因为这些政策预测,都是20多位人口领域专家的大部头论著。你能想象吗?这些都是正儿八经出版的著作。我建议心情不好的。可以把这几本书买了。难过的时候看一看。
台湾、韩国、新加坡、香港2015年一孩生育率在0.6左右,总和生育率只有1.2左右。2015年我们的一孩生育率只有0.56,诡异的事情是人口领域的结论是总和生育率在1.8。真的看不懂。
。。。。。。第四,90后的显然整体比70后80后有提升。。。。。。。。。
70后80后绝大多数都会屈从于家庭父母社会亲友的催婚。把结婚生子当成一件人生必须完成的任务,来面对,经营。产下新酒莱。是种,不行也得硬着头皮上的人生历程。可以说,70后80后面对生孩子带来的经济压力,选择多加班;面对下班晚上带孩子的体力压力,选择熬着。
90后就机灵了很多。企业雇佣孕妇没有退税免租,企业就不雇佣孕妇。个人怀孕了没有任何补贴退税,又面临失业风险,那就不怀孕。
。。。。。第五,以东北和西南为例,人口与经济增速,呈正关联。。。。。。。
经济增速跟人口有较大关联。可以看到,人口净流出的东北,是曾经的共和国一线地区,因为严格执行一胎政策(严格一胎,其实就是低于1.0生育率。因为不可能所有人都结婚,并且所有人都有生育能力)。因此,东北的房子就肉眼可见的,涨价幅度有限。每年的市场在萎缩,市场萎缩的速度大于人的寿命和衰老速度。这个就会带来下岗,失业。等等一系列问题。东北的衰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不可回避的一个原因,恐怕是跟严格听指令,有关联。也不仅仅是东北,实际上政治氛围弄的整个华北,都是有执行一胎的。
东南沿海的繁荣+房子贵。主要还是在于人口净流入。尤其广东福建,说实在的,一胎政策方面,执行的并不严格。本地提供了大量的人口,市场。成功往往是多个因素的叠加。
与东北相对的,其实是西南。西南一胎政策也不是太严格。所以虽然西南早期并不发达,现在因为人口带来的市场,还是有一定的活力。
目前全国经济撇开一线城市,增速抢眼的竟然是贵州,你不能完全归功于数据中心和相关投资。贵州有人。有人=卖地=财政=市场。人们的传统印象,贵州应该是欠发达省份?
国内的并不能展开讲,这点其实尴尬。我倒是想展开讲呢,号没了。没事。下一段,咱们看看日本。屎盆子往日韩头上扣,是种政治正确,破口大骂都没事。
。。。。。第六,你以为只是人口减少吗?以日本为例。人口减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龄化+经济下行。。。。。。。
很多大神一看我聊日韩,就嗤之以鼻,老年国家无前途,拿什么跟赢麻竞争?
我做个统一回复得了?大神看不上的老龄化,我们已经进入了?
大神看不上的老龄化,我们已经进入了嗷?
日本经济腾飞靠的是什么?有矿吗?从上图可以看出来,日本的经济腾飞其实是基于人力资源。人口结构在60年代,65岁以上人口占比是4.9%。依靠廉价劳动力,承接制造业转移。
日本后面的剧本就相当的熟悉了,卖地卖的非常爽,我在其他答案写过,日本人并不是喜欢小房子。是实在买不起。日本政府靠卖地,富人用资产增值的方式躺着获取财富,掠夺日本民众的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房价让日本人干脆自我绝育,躺平。到了2007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21.5%。
列举几个有意思的数据:
日本是1992年,我们是2013年。中位年龄开始大于38岁。PS:很多人可能对于38岁不敏感,那35岁危机呢?资本是没有道德没有跟脚没有立场的。可以看到,38岁中位数之后,就面临着资本外逃,日本也罢,美国也罢,韩国也罢,中国现在也是如此。没有资本,人口减少,市场萎缩速度大于人的寿命。
日本是1992年,我们是2021年。65岁以上的人口大于13%
日本是1993年,我们是2018年。老年化指数大于80%
易富贤分析称,我们的中位1980年只有22岁,美国是30岁。2015年,美国38岁,我们是39岁,超过了美国。到2030年,中国中位年龄是46岁,美国只有40岁,印度只有31岁。2050年,中国是56岁,美国只有42岁,印度只有37岁。我们怎么跟他们去比?中国的中位年龄快速增加,我们的经济活力持续下降,我们的经济下行,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易富贤以日本为例,日本经济危机的核心是人口危机,因为日本以前的劳动力也是比较充足的,中位年龄比较年轻的,但是日本1992年出现经济危机。我们的人口结构事实上已经相当于日本92年的水平了。一般是20-64岁劳动力开始负增长之前的四年左右,经济开始出现危机。20-64岁劳动力达到顶峰的时间,日本是1997年,中国是2016年。综合来说,我们目前正处于日本1992年的结构,我们的经济下行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但是按照蔡昉、王丰、陆杰华等20多位人口学家的观点,全面开放二胎,中国将迎来婴儿潮,总和生育率会恢复到2.1-2.4,形势不能说好,是特别好。
按照民间人口学家的观点,2016年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按照以往历史案例来看,由于人口结果收缩,导致社会和市场不可逆的收缩,中国在2020年出现经济危机。
对比下来,其实都存在问题。民间人口学家的观点来自于几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比,民间人口学家普遍的观点是,按照六普对照五普四普,中国实际人口比六普的少至少9000多万人。民间人口学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数据。
当然人口领域的人口学家观点,也存在问题。民间人口学家顶多是通过人口普查前后数据,挑错,进而修正数据和模型。而,人口领域的人口学家,是概不承认人口普查的有效性。
PS:我只罗列,不评价。哪怕这样,这个答案,已经删了三次了。其实挺疑惑的。就是引述出版著作也要删。这些玩意都是正经出版的书,正经出版的论著。还是人口领域背书的官方的。这也要删
PS:人口领域的论著,有一本算一本,可以提前点菜。如果我点菜点错了,我就直播倒立拉稀。毕竟从过往战绩推断,离谱
PS:世纪迷题,人口领域的总和生育率,烧脑。经过20年的严格计划生育,目前的总和生育率是1.63。然而一胎生育率才0.56,韩国一胎生育率都有0.6,韩国总和生育率0.98,人口领域总和生育率数据是1.63,费解吗。按照计划生育,理论上,所有人都结婚都生孩子那应该是1,当然有的人不孕不育,有的人超生。问题是,1.63从哪来的,人口普查的数据是1.18,1.63只有一个500字的修正公告。我就是实在想看看1.63怎么算出来的,我舍友死之前想看看1.63的详细表格,成吗?然后就是开放二胎生育率会恢复到2.1-2.4。我就引述一下,我不评论。
ps:评论区有网友提醒了。2020年专家预测因为居家会迎来一个婴儿潮巅峰。然而2021年卡介疫苗采购创历史新低。
PS:人口领域的论著,有一本算一本,可以提前点菜。如果我点菜点错了,我就直播倒立拉稀。毕竟从过往战绩推断,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