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很多人的思维,习惯性的“反省自己”,尤其是中国和发达国家发生冲突和碰撞,总是习惯性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完全不了解白人发达国家对待中国人的普遍心理是什么,因此本文要探讨下,全球白人发达国家看待中国和中国人的普遍心态。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大背景,就会产生一系列错误的认知和判断。
从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角度看中国人和白人国家关系问题
中国崛起的冲击是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世界的经济利益因为中国崛起在重新分配,发达国家白人对待黑人,穆斯林,老墨的态度,明显和对待中国人不同,他们更多的是把中国人当成对手对待。
这次瑞典电视台也说了,种族平等不适用于中国人,因为中国崛起实实在在的危及了他们的地位。(事件介绍详见《瑞典警察种族歧视野蛮对待中国游客,中国慕洋犬为虎作伥》)
另外我们查阅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新闻,会发现今年以来发表了反华言论的瑞典报纸真的不少,例如下图是2018年8月14日,《瑞典日报》发表反华言论。
除此之外,光是2018年下半年的反华文章就有,
2018年8月的瑞典《每日新闻报》
2018年8月的《北雪平报》
2018年7月的《今日社会报》
2018年7月的瑞典《快报》
2018年6月瑞典《8页》等等,
几乎涵盖了瑞典所有的主流媒体,因此中国驻瑞典大使不停的针对这些文章言论进行反驳。
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中国这个话题,能够在万里之外的瑞典这么火热?
这里我要讲的经济方面,是中国崛起对瑞典产业冲击的问题。
瑞典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国家,普通的中国人,似乎并没有觉得中国会对瑞典这个国家产生什么影响,但是实际上,中国的全方位产业升级,对这个只有1007万人口的发达国家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我们都知道瑞典是制造业强国,人口仅仅千万级别,但却拥有十余家世界一流制造业公司。
在财富世界五百强的2017年榜单上面,瑞典有3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最大的企业是沃尔沃集团,第二是爱立信,第三是H&M。沃尔沃和爱立信这两家瑞典最强大的制造业公司,应该说中国对这两家瑞典最强公司的影响,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比得上。
我们先看沃尔沃集团,这是瑞典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
当年他们已经把沃尔沃汽车业务卖给了美国福特汽车。
吉利控股集团在2010年3月28日和福特汽车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宣布同意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其中2亿美元以票据方式支付,其余以现金方式支付。
整个交易在2010年8月2日在伦敦完成交割。
应该说这件事情对瑞典人的心理震撼是很大的,2013年李书福在杭州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时候,回忆其当年决定参与竞购沃尔沃的时候,去拜见瑞典领导人,被问的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知道沃尔沃这个品牌意味着什么吗?”,可见沃尔沃这个品牌在瑞典人心目中的地位。
2017年12月,吉利以38亿美元进一步收购了沃尔沃集团8.2%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的新闻,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当然,吉利虽然成为沃尔沃集团最大股东,但最大投票权拥有者是瑞典投资集团Industrivarden,拥有22.8%的投票权,吉利只有15.6%的投票权排在第二位,
并且只有沃尔沃管理层提名人选的权力,最终决定权还在沃尔沃集团董事会,而在董事会里面吉利只有权利派驻一名董事。
第二个爱立信公司
爱立信公司曾经是全球通信技术发展的引领者和老大,是行业的标杆和灯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华为和中兴都是跟着爱立信跑的。
然而如今爱立信地位不断下降,以2016年为例,
全球四强的收入为(仅仅计算运营商收入,不计算手机之类)
华为418亿美元,增长16.76%;
爱立信246亿美元,大幅下降16.33%;
诺基亚230亿美元,大幅下降17.86%;
中兴通讯85亿美元,下降3.4%。
华为甚至在瑞典专门建立一个研究所,专门从爱立信挖人。
爱立信公司目前在华为的竞争下,处于非常严峻的地位,下图是财富杂志公布的爱立信历年的营收和利润,从2013年的顶峰一路下滑,2017年更是巨亏41.2亿美元,大幅裁员。
第三大企业是H&M服装,
2017年,H&M集团销售额同比增长4%至2317亿瑞典克朗(1860亿人民币);扣除财务项目后的利润则下跌13.3%至208亿瑞典克朗。
中国成为H&M集团去年销售额110.3亿瑞典克朗,约合88.5亿人民币,占5%。
在该领域,中国目前还没有可以挑战H&M的全球品牌。
除了以上四家规模很大,可以进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之外,
其他还有两家一半瑞典血统的世界五百强企业,
一家是阿斯利康制药,由瑞典阿斯特拉公司和英国捷利康公司于1999年合并而成,2018年全球制药业第11位,不过这家公司现在更多被看成是英国公司,总部在英国。
还有就是ABB,由两个历史100多年的国际性企业瑞典的阿西亚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勃法瑞公司(BBCBrownBoveri)在1988年合并而成,不过该公司总部在瑞士。
阿斯利康目前还没有能与之匹敌的中国公司。
而对ABB而言,2017年中国是其全球第二大市场,
实际上中国曾经是ABB集团的全球第一大市场,但是因为中国本土的电力,自动化厂家的崛起,进口替代进展很快,因此ABB集团在华销售额进展不大,2011年在华销售额达到51亿美元,到2015年也仅为53亿美元,中国市场份额处于下滑的态势。
我们看下图ABB从2013-2017年比较,2017年的营收仅为2013年的82%。
其中的原因,不仅是中国公司在本土进行进口替代,而且开始大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下图是ABB2017年财报里面公布的2015-2017年的订单,
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亚洲,中东和非洲的订单量在三年里面处于稳步下滑的态势。而且ABB还在2017年财报里面,特意提到了来自中国,印度等国家的订单下滑。
尽管ABB仍旧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但是中国公司对ABB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以光伏逆变器为例,华为,特变电工等公司不仅在本土占据优势,而且在不断进入印度市场,挤压ABB的份额,2018年Q2,ABB,特变电工和华为在印度逆变器领域分列前三位,中国公司成为ABB逆变器在印度的最大挑战者,其中华为公司在仅仅2年间就做到了印度最大玩家之一,取代的主要就是ABB等西方公司的份额。
在全球变压器市场,按照特变电工的说法,2012年其变压器产量首次超过ABB和西门子,跃居世界第一,按照国际咨询机构GlobalData的数据,2012年全球变压器市场,ABB占12%;之后是特变电工,占11%;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电网分别占10%和7%.
特变电工2017年的财报,截至2017年末,公司国际成套系统集成业务项目的合同金额超过60亿美元,主要配套各国电网建设,通过本土替代和出口增长,直接抢占了ABB的市场份额。
除了上面的世界五百强级别的大公司以外,其他规模达不到世界五百强,但是也有相当实力的瑞典公司也在面临中国的竞争
瑞典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Autoliv,该公司是2018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第23位,销售额104亿美元。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里面,汽车零部件领域,中国宁波均胜电子公司也在发力,
全球汽车安全四强是瑞典Autoliv,美国KSS,日本高田,美国TRW,
均胜电子在2016年和2017年先后收购了四强里面的美国KSS和日本高田两家,已经和Autoliv形成全球汽车安全前两名的局面,直接形成竞争关系。
在全球汽车安全领域,以后就是中国均胜VS瑞典Autoliv,当然我肯定是看好均胜电子,因为从规模上来看,均胜的发展要快的多。
除了上公司以外,
另外,我们查询日本人(日经中文网)发布的全球主要商品市场份额排名,
里面涉及到了五家瑞典企业:
伊莱克斯(家电),Axis(安防摄像头),H&M(服装),SCA(纸尿裤),SKF(轴承)。
这五家公司里面,H&M上文已经提到了,伊莱克斯和Axis也面临中国公司竞争。
瑞典最大的家电企业伊莱克斯,也是欧洲最大家电企业之一
2008年全球销售1050亿瑞典克朗,
到2017年净销售额1220.60亿瑞典克朗,9年的时间销售额变化不大,
2017年利润57.45亿瑞典克朗。
1瑞典克朗=0.78元人民币,也就是一年净利润仅仅45亿人民币,
由于中国和韩国家电品牌在过去十年的崛起,因此日系,欧系品牌都受到较大冲击。
因此伊莱克斯全球份额趋于不断下降趋势,以其核心的冰箱为例,市占率下降掉出全球前三。
2013年全球冰箱市占率排名:海尔19.8%,惠而浦8.7%,伊莱克斯7.3%
2017年全球冰箱市占率排名:海尔21.4%,惠而浦10.1%,LG电子6.7%
数据来源:日经中文网
瑞典最大的安防摄像头企业Axis(安讯士)
Axis安防是欧洲最大安防摄像头厂家,
2010年营收为4.476亿美元,海康为5.645亿美元,大华为2.374亿美元
到了2016年,Axis营收变成9.267亿美元,海康46.24亿美元,大华为20.226亿美元。
已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面。
海康和大华不仅在中国称霸,而且大批量出口全球市场,以至于2018年美国宣布政府项目禁止海康和大华等中国公司参与。
在2017年a&s杂志的全球安防50强,海康全球第一,大华全球第三,Axis全球第五名。
当然,瑞典还有另外一家非常著名的安防企业Abloy,在这个排名里面排在全球第四位,不过该公司主要做锁和进入权限管理。
由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高速发展,不断应用到安防的视觉和图像处理,全球安防市场在向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由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和美国一起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海康和大华在安防市场在逐渐占据越来越有利的位置。
SCA日用品和SKF轴承
除此之外,SCA纸尿裤和SKF轴承领域,目前中国公司还无法对这两家瑞典公司构成太大威胁,在2017年全球消费品50强里面,瑞典SCA(爱生雅)排在第33位,销售额118.32亿美元。中国也有2家公司入榜,一家是万洲国际,一家是康师傅,都是食品公司,目前中国没有能够挑战SCA的公司。
SKF轴承是全球最大的轴承公司,2017年轴承销售额124.17亿美元左右,中国目前还缺乏与之直接竞争的实力企业,差距巨大。
造纸业斯道拉恩索
另外瑞典还有一家全球知名的造纸企业斯道拉恩索,该公司总部在芬兰,是芬兰恩索和瑞典斯道拉两家公司合并而成,
但是该公司的造纸业务在不断萎缩中,
全球林产品信息提供商RISI集团的PPI杂志公布的排名,
2012年斯道拉恩索造纸销售额为112.518亿美元,世界第5位,
PPI杂志公布的排名,到2016年销售额变成88.587亿美元,下滑到了世界第10位。
该公司处于业务转型的过程中。而在全球造纸业,中国公司进步是最快的。
当然即便在造纸领域萎缩,该公司积极向上游和周边转型,也在取得成效。
利乐包装
这是全球最大的液态食品包装企业,2017年销售收入高达115亿欧元,母公司为利乐拉伐集团,成立于瑞典,目前总部并不在瑞典,在瑞士。
我国的几大液态牛奶品牌,均有使用利乐的包装方案,中国目前对利乐的影响主要是工厂和市场,2017年其15%的销售额来自大中华地区。
工程机械公司山特维克
在工程机械领域,根据英国KHL旗下的《国际建设》的全球工程机械50强的排名,
2008年山特维克全球份额为3.5%,排名世界第7位。
到了2018年《国际建设》的全球工程机械50强,山特维克排在全球第12位,份额下降到2.6%。
2018年的排名,两家中国公司,徐工排在了全球第6位,三一排在了全球第8位,均一举超过山特维克。而在2008年,两家公司都没有进入全球前十位。
在过去的十年,徐工和三一都收购了数家欧洲的工程机械公司,实现了自己的壮大,并且成功闯进了由欧美日把持的全球十强。
除了以上企业之外,瑞典还有几家一流企业,
一个是斯堪尼亚(Scania)
该公司以卡车出名,当然其实有卡车和公交车两大业务。
仅从数字上来看,过去的十年,斯堪尼亚集团依然在进步,
2007年,Scania集团在全球累积销量达到94093辆;
销售额达844,86亿瑞典克朗;总利润达85.54亿瑞典克朗。
2017年斯堪尼亚净销售额达到1197亿瑞典克郎(约900.75亿元),相比去年增长15%;
营业利润为124.3亿瑞典克郎(约93.54亿元),营业利润率为10.4%;
2017年,斯堪尼亚的订单量第一次突破10万辆大关,
虽然这个销量无法和中国卡车公司的巨大销量比较,
但是目前而言,中国卡车公司在高端卡车领域,还没有升级到能和Scania直接竞争的水平。
中国卡车公司尽管已经在批量向非洲,拉美,中东出口卡车,但是目前并未能打入scania的欧洲大本营。
还有空气压缩机企业阿特拉斯,2017年,阿特拉斯·科普柯收入为1160亿瑞典克朗(120亿欧元),员工人数接近47000名,该公司在空气压缩机领域全球领先,国内企业目前还无法与之匹敌。
最后瑞典还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建筑类企业,叫做skanska(斯堪斯卡),
2017年销售收入1610亿瑞典克朗,查询该公司财报,99%的收入来自于欧美地区。暂时未受到中国基建公司的太多冲击。
最后,我们看下瑞典市场咨询机构Largestcompanies.se根据营业额大小对北欧国家(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大型上市企业进行排名,发布2016年最大的40家企业排行榜,其中有19家瑞典公司。
从大到小分别是沃尔沃,爱立信,H&M,斯堪斯卡,伊莱克斯,SCA,阿特拉斯,ICA(零售企业),北欧联合银行,Telia电信,山特维克,塞科利达(安保公司),SKF轴承,NCC(工程建设),萨博(军工),PEAB(工程建设),AXFOOD(食品公司)。
综合上文,我们从瑞典的这些知名公司里面,只把制造业类型的选出来:
沃尔沃,爱立信,H&M,伊莱克斯,SCA,阿特拉斯,山特维克,SKF轴承,萨博,Abloy安防,Axis安防,Scania卡车,斯道拉恩索,Autoliv,阿斯利康(总部英国),ABB(总部瑞士),宜家,利乐包装,总共18家制造业企业。
其中最大的两家纯制造业企业:
沃尔沃汽车已经被中国收购,沃尔沃集团中国吉利是第一大股东
爱立信面临华为竞争,份额被不断蚕食,已经被华为超越,目前处于巨亏裁员状态。
其他领域里面,安防领域的Abloy和Axis,汽车零部件领域的Autoliv,最大竞争对手都是中国公司(海康,大华,均胜)
也就是18家制造业企业里面,有5家面临中国的最大冲击。
除此之外,家电领域的伊莱克斯,电气自动化工业领域的ABB,工程机械领域的山特维克,造纸业的斯道拉恩索,4家公司尽管技术和品牌上仍然领先中国公司,但是均在最近五年出现了全球份额下降的情况,而全球主要份额上升者,四个公司所在领域都是中国公司。
在完全的纯制造业领域,受到冲击较小的有阿斯利康制药,Scania卡车,SKF轴承,阿特拉斯空气压缩机,利乐包装和萨博军工,总共六家。
其他带有零售性质的三家:宜家,H&M,SCA日用品,目前受到中国公司冲击也不大。
以上九家瑞典企业,虽然暂时受到中国企业竞争压力还不太大,但是除了比较特殊的萨博军工以外,这些瑞典企业都有共同点,
1:需要从中国大量采购和进口,
例如宜家,每年从中国的采购金额全球最高,达到23%以上,保证了其产品具有价格竞争力和企业的利润。
2:中国市场占了销售额的很大一部分,
如Scania卡车,2017年是中国进口最多的国外卡车品牌。
阿斯利康2017年在华销售额29.6亿美元。
利乐包装2017年15%的销售额来自中国
3:在中国有大量工厂
例如SKF轴承,在中国有9家工厂,遍布上海,北京,大连,济南,芜湖等等。
即使相隔万里,瑞典任何一家制造业企业,都绕不开中国,中国对瑞典制造业的影响,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全球任何一个国家。
这是中国强大的引力带来的效应,以至于能够克服地理位置的遥远。
最后,我就想做两个总结:
1:我国国力的增长,不只是让美国人紧张,要和我们打贸易战,
实际上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包括西方白人发达国家,都会感受到巨大的冲击,即便是瑞典这样和我国距离数千公里的国家也是这样,且核心的制造业产业受到全方位的冲击和影响。
由于涉及到种族,文明,经济和文化的全方位竞争,西方人对中国产生“竞争对手”般的敌对心理很正常。继续保持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国力增长,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打击。
2:中国人要刷新对西方白人的认识
西方人对俄罗斯,主要是“竞争对手”敌对心理,西方人对黑人之类,主要是种族优越心理。
而西方白人对中国人,是两种心理的交织,对中国既有“竞争对手”式的敌对心理,也有近代几百年领先带来的种族优越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