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真相:中国能复制每家美国公司打破其科技垄断地位

作者:dunno_maybe 来处:reddit 点击:2018-11-24 14:31:40

“是的。这对中国是短期痛苦,但从长期来看,贸易战唤醒了中国调整经济,并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网民dunno_maybe_在reddit网站《马士基:中国对美出口上季度增长了5-10%,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下降了25-30%》一文下,分析了中美贸易战的真相,见下文。

中国绝对不可能在知识产权问题上让步,无论是否爆发贸易战。

过去50年里,美国经济的主导地位一直建立在高科技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美国制造和设计的东西是世界上其他人做不到的。世界为从美国垄断企业手中购买这些产品而支付溢价,美国则对其美元、GDP和生活水平的需求加以提振。拥有更好的飞机和导弹所带来的军事优势也不会造成伤害。

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也曾经实施过知识产权盗窃。但在规模和关注度上都比不上中国。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规模来削弱美国在若干个不同领域的技术垄断。比如日本想蚕食美国的汽车制造业,而韩国想与苹果正面交锋,那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只是经济中的几个部门。如果这能让他们继续呆在美国的保护伞下的话,扔给他们几根骨头,让他们在封闭的市场里销售也无妨。如果事后证明情况太糟糕了,你总还可以利用美国市场的规模让他们在私下谈判中屈服。

它们与中国的区别在于规模。中国的规模不仅可以复制美国经济中的几个部门,还可以复制美国经济的全部。苹果、微软、通用汽车、通用电气、波音、洛克希德,中国复制了它们中的每一个来供国内消费。当他们学会如何在国内生产后,他们就会开始向国际销售这些商品。突然之间,美国这个全球科技垄断企业的每一款产品实际上都碰到了一个严重的竞争对手。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要追查中国的知识产权盗窃行为。因为如果中国能够复制每一家美国公司,那么美国的全球科技垄断地位以及它所带来的所有美好时光就要宣告结束了。这也是中国不会让步的原因。如果你真的拥有成为另一个美国经济的规模,你为什么要屈居二线,卖自行车,而美国却在卖喷气发动机,或者从美国公司获得许可证,你负责所有制造流程,而所有的利润都归美国所有?不,如果中国愿意牺牲美国市场,那就意味着它可以在全球市场上与所有美国产品一争高下了。

而这就是它变得丑陋的时候。当美国和中国试图说服其他国家只从它们那里购买商品时,就会出现一个贸易集团。当他们开始将贸易协定演变为不得与另一方贸易的贸易协定时,当你开打价格战,并向非结盟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时,当你可能真正开始谁该成为一个小国的贸易对象而真正开打时,这将是19世纪重商主义的重演。因为届时将有两个无法共享全球科技行业的垄断地位的庞然大物。中国的需求将与最终经济规模成正比,最终将超过美国。美国将根据先例和目前的份额要求分一杯羹,而不断增长的中国不会接受这一点。一山不容二虎,而且因为这两只老虎之间不会爆发核战争,你只能将这座山一分为二。

dr3amboy3657

这是我读过的关于这个话题最好的解释了。它甚至与贸易或知识产权盗窃无关;它是关于一个崛起中的中国,这个国家可能会超过美国,以及它将带来的不确定性。美国害怕被超越。美国政府和公民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当我成为合法的竞争者时;他们会害怕被颠覆。

很多网民都看到了这一点,参见炎黄之家womenjia.org《美国攻击中国制造2025阻止中国发展科技,各国网民怎么看》。所以火草做了这样的悲观判断:《 中西方对抗甚至战争是历史宿命:炎黄复兴,所以西方百般攻击中国》。

2018年11月19日美国前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Robert D. Hormats)有过类似表达:

现在,美国商人越来越觉得,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了具有强劲竞争力的经济体,中国现在在高新技术领域竞争力越来越强,能与美国企业一争高下,中美在高新技术领域面临着”谁是世界第一”大国的问题,这种情况以前美国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局面让美国人震惊。

中国在创新方面的长处在于,可以非常快地学习,中国大量进口半导体、电脑芯片,学习能力非常惊人,用比其他国家短得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追赶、超越甚至是跨越式发展。

美国人长期以来坚持认为只有西方民主制度才能带来繁荣发展,但中国成了反例,中国政府在某些方面(应急、救灾等)表现出了比美国政府更优秀的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美国人的认知,需要花时间去消化解决这个问题。

网友打趣中国人建立在深厚科技工业底蕴上的快速制造执行能力:

所有工业化国家都找中国代工,因为他们在那里能获得世界上最低的成本,包括熟练的人员、最先进的基础设施、超高速的生产线。任何的质量控制参数都可以立刻被采用。制造商需要什么,中国就能生产出什么,没有例外。甚至著名的德国坦克制造商也在中国制造零部件。 如果制造商和知情的公众都意识到这一事实,为什么美国还要用它的愚蠢的脚丫去踢中国龙?

全球工业第一制造大国就是强,米国佬有新想法,中国就有新产品,看一眼就能怀孕,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走美帝的路让美帝无路可走......

10多年前的笑话:原来是美国提概念,欧洲做出来,日本把市场做大,中国把市场做死。现在是美国提概念,中国直接把市场做死,而现在呢,中国提概念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

《十年,西方企业的致命错觉》:

美国公司来中国,也不会只卖货的,是要控制核心的渠道和利润分配权。现在人们说渠道被美国公司控制,中国就赚个加工费,那是说中国生产在美国市场卖货。美国公司当初的意图,是要控制整个中国市场的核心商业渠道!

但是没人想到,实际竞争起来却满不是这回事。沃尔玛也就那个水平,没怎么牛逼。美国企业赚钱了不假,但是在中国基本没搞到什么核心利益。就连最牛的IT业,中国公司也崛起了,一堆本土公司打败了美国对手。这是绝对没有想到的,超过了中方最好预期,比美方最坏预期还坏的多。 http://k.sina.com.cn/article_1887344341_707e96d502001647k.html

 

附录:中国大陆面板、芯片行业快速打垮台湾

受到大陆面板厂强力竞争冲击,台湾面板产业沦为四大惨业之一。。。慢慢来,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吃。除了友达、群创等双虎仍能维持获利外,规模相较较小的华映连年亏损,财报显示,华映今年前三季税后净亏损60.37亿元新台币,每股税后亏损0.93元新台币。华映截至2018年第三季底,每股净值已剩下1.44元新台币。

2017年台湾从大陆赚了7534亿元,其中近一半是从半导体上赚的。无论是从美国军购,还是Apec知会瑙鲁恶心大陆,钱都可以从这里来。这种吃了饭就砸锅的日子,台湾可过不了几天了;今年年底,大陆的半导体产值将首次超过台湾。

科普下显示行业的部分情况:

1,正常市场行情下,建显示屏厂没有不亏钱的,三星也是。以8代线为例,投资约250亿,每年折旧费25亿。最大年产能55寸屏(假设不做其他产品)约144万*6=864万片,算上A级B级质量屏大概可以出货800万片。但是55寸这个级别的屏幕价格,现在只有75美金约500人民币。那么整个厂的年销售额就是800万*500=40亿人刀,从整年来看只有当不算折旧费的时候显示屏厂才是赚钱的,或者个别月份可以盈利。

2,行情好的时候,比如价格上升期,55寸屏幕价格到85美金以上,那么整厂全年或许可以有几千万乃至几亿的盈利。现在是价格低潮期,各家厂商都在减产硬撑,少做一片就少亏一点,撑到棒子和巴子资本家扛不住关厂。2016年棒子关了条7.5代线厂,行情就由低转高红火了两年。这个两年涨两年跌的行情,其实还是人操作出来的。低潮期要扩厂等待捡尸。

3,如果中国不建显示屏厂,那么55寸屏幕对外采购就是130美金一片以上(2011年价格),棒子和巴子所有产线都可以赚钱。整个彩电行业就得买单,全国人民就得买单。这是几百亿美金的大行业,我们有能力也应该把小地区的厂商挤死。

4,任何未来的科技,比如AI/AR,各种投影,各种光学,其实还是现有的显示企业整体实力强,追踪也快。有些小企业有新技术,但是很快就被资本收购,比如古狗就买过这种,但是玩几年也就套现了。古狗这种互联网资本大鳄没兴趣真正去做实业的,它只想垄断了赚点快钱。我的意思呢,无论液晶显示将来怎么死,主力玩家还是来自现有的显示行业里,最多加些新玩家进来。

被大陆掏空的台湾:前后挖了3000人

2018年,对台湾地区别具意义,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退休,象征一个时代结束。

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的半导体产业,老一代人才谢幕之际,培养了几十年的领军人物却纷纷跑去了大陆。

早些年,三星的芯片制程一直被台积电压着打。

直到重金挖来了台积电的二号人物梁孟松,三星才在14nm上翻了身。硬生生从台积电嘴里,抢下了苹果芯片的部分订单。

而现在,这个人被中芯国际挖了去。

梁孟松入职之后,仅用半年多就把中芯14nm制程试产良率,从3%提升到95%。

和梁孟松一样为大陆所用的台湾半导体人,大约还有3000。

 

大陆能给的,台湾给不了

高薪与平台,是吸引这群人到中国大陆的关键。

当年三星挖梁孟松的时候工资涨三倍之外,还出动行政专机,载他和其它台积电前员工定期往返台湾和韩国。

但是比起大陆的挖人手法,三星这个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三顾茅庐算是诚意满满了吧?但是大陆为了挖人,直接在“茅庐”住下了。大陆厂商的代表,到了新竹的酒店,一住就是半年。

住下之后,先找猎头公司,有一家算一家,挨个报价,挖一个人给跳槽者年收入的40%作为酬金。

挖到一个介绍重量级人物,猎头可以拿到上百万的酬金。一时间,新竹工业园尽是猎头的身影。

去大陆吧,三年赚够十年的钱。

有小孩是吧?每年提供6万元人民币的学校补贴。

不忍抛弃原来的同事?那就一锅挖呗。

在大陆的高薪攻势下,台企南亚科一次流失了48名高级技术人才,美光子公司的DRAM厂华亚科跑了约400人。

有的十八线的小厂经不住挖,想派保安去撵猎头,结果保安都被挖了。

 

全产业链的吸引力

两三年前,台积电南京厂一动工,立马吸引上下游约两百家厂商进驻,从IC设计、设备商到化学原料等等,应有尽有。

上到风口浪尖的荷兰的设备商ASML,下到叫的出名字的台湾半导体工程商,例如:帆宣、亚翔、汉唐全都屁颠屁颠的跟了过来。

台积电在其大本营也不曾见过这种阵仗,为什么呢?

从一座厂,扩散成一百家供应商,再扩散成一千个、一万个人才。在亚洲,只有具备了全产业链的中国大陆才具备这种吸引力。

你不到大陆来设厂,不加入大陆的供应链,就没有赢的机会……

 

单挑变群殴

与传统芯片相比,AI芯片的成功,需要与网络巨头合作,需要大数据喂养(一个只做过2台手术的医生跟一个做过1000台手术的医生,有得比吗)。

错失了网络发展的台湾地区,只有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份。

比如,在IC设计领域,大陆多数IC设计公司,其设计能力不如台企,但因靠近小米、腾讯、百度、华为等巨头构筑起的生态系,把单挑变成了群殴。

芯片有差距是吧?把自制芯片搭载在比特币挖矿机中销售,并结合比特币云端挖矿平台、代管矿机等服务打包出售。

以前是一个初中生打一个小学生,现在台湾还是那个初中生,而大陆这边的小学生,叫上了他读初中的表哥,上高中的堂哥,以及上大学的舅舅。

截至去年底,大陆有1380家IC设计公司,是台湾地区的五倍多。其中,就产生寒武纪、深鉴科技等估值超过十亿美元的“独角兽”。

台积电去年前十大客户被他们瓜分殆尽。

 

一把扯掉台湾的“硅屏障”

2017年,联电28nm制程订单贡献营收至少逾新台币220亿元,而台积电的28nm即使已量产7年,依然占到了其营收的23%,约2250亿人民币进账。

然而不到两年,上海华力微电子一口气从联电挖了60名研发28nm制程的技术人员,紫光更是把台积电前CEO挖了过去,试问这样的迅猛攻势,全球哪家企业受得了?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速度并不慢,早在2013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年复合增长率大致是20%+,4年翻一倍。而咱们的邻居印度,还在待在新手村混经验。

再加上现在的贸易战背景,中国半导体产业基本上政界、商界、舆论界所有的障碍都已经扫除掉了,我们可以继续发挥“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势来发展半导体产业。

换言之,美国钳制中国高科技的攻势越猛烈,大陆招揽半导体人才的力度,就会越强悍。

据专家测算,2018年——2020年中国半导体年产业复合增长率至少将是30%+,3年翻一倍。2017年中国半导体产业产值为5000亿人民币,2020年可能会超过1万亿人民币。

1万亿的产值虽然放到中国80万亿GDP背景下不算什么,但关键是半导体产品是中国进口商品最大项,每年要花费2700亿美元进口,这个产业能够起来,对于改善国际开支,加强外汇储备是有重大意义的。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台湾未来的顶尖才将不断从台积电和联发科等一线公司流走,而剩下的二三线半导体企业则会迅速走向破产。

过去,半导体产业为台湾地区罩上一层“硅屏障”。

对外,台湾当局可以用全球IC产业断链来要挟各国维系台海安全。

对内,每年近850亿美元的产值,无论是蔡当局动辄几亿,十几亿的军购,还是数额不明的“邦交国”维持费用。都得从半导体产业薅上一大把羊毛。

如今,这层硅屏障在大陆半导体崛起下已逐渐薄弱,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值很可能在今年被中国大陆超越。没了摇钱树,他们拿什么闹“台独”?

附录2:日本报告:中国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生产

日本内阁府3月12日在调查世界经济动向的报告《世界经济潮流》中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报告指出中国现在已成为高附加值产品和零部件的出口基地。报告还表示了如果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中国出口减少,其影响很可能扩大到世界各国的观点。

该报告使用联合国的数据对中国贸易产业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归纳。迄今为止,中国一直是进口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在国内生产成消费产品后再进行出口,承担着“世界组装工厂”的职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零部件等半成品、设备等生产资料的制造技术,并逐步推进本地化生产。

半成品在中国的出口中所占比例2016年为41.1%,生产资料为31.2%,均比2000年提高了10个以上的百分点。与此同时,消费产品所占比例在2016年为27.0%,比2000年下降了至少21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正从组装逐步过渡到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与出口。

比较在出口中本国创造的附加值比率,中国在2018年为87.1%,高于美国的86.7%。而日本则是79.4%。

电气设备等在中国生产及出口的高附加值零部件已成为美国制造业不可或缺的东西。在美国出口的产品里面,产自海外的零部件等附带的附加值在2018年约占13%。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份额进行细分的话,中国占12%,较2000年的4.9%大幅提升。日本则由2000年的13.6%降至2018年的5.6%。

中国已成为美国的最大进口对象国,2017年占到美国进口的21.6%,为1980年以来的最高。正在迫近1986年日美贸易摩擦激化时日本在美国进口当中的占比(22.4%)。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日本内阁府的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存在感提升”,中国正逐步形成对美国的威胁。

我们一分钱也不挣,和你的转发一样,全志愿,都在努力捍卫新中国http://womenjia.org/z/201811/858.html

本文话题: 科学 美国 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