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放开后,中国新生儿性别比迅速改善,强制计生罪孽深重

作者:醉东风 来处:鼎盛 点击:2018-12-24 12:10:26

二孩放开后,中国新生儿性别比正在迅速优化

一般家庭不会进行选择性堕胎。

进行选择性堕胎造成男女比例失调的,肯定都是男孩偏好家庭。

本来这些家庭可以多生几个孩子来实现有男孩的想法,他们即使更想要男孩,但也未必就不想要女孩。

生两个孩子,没有男孩的概率是四分之一,25%

生三个孩子,没有男孩的概率只有八分之一,也就是12.5%。

现在你强迫这些男孩偏好家庭只生一个,强迫他们二选一,只能有一个孩子,毫无疑问女婴更危险。

或者换句话说,逼迫他们生更少的孩子,这会降低他们通过正常生育得到男孩的概率,

从而增加通过选择性堕胎获得男孩的概率,加大女婴被堕掉的危险,怎么可能改善出生性别比呢?

还有人说,二胎性别比超过一胎,而三胎性别比超过二胎,

那凭借直觉思考,既然二胎和三胎性别比越来越高,那么计生禁止二胎和三胎,大家都只生一胎,这样不就正常了吗?

我们要看到事情的本质,决定人们生育的核心是成本,

从一胎到二胎到三胎,生育成本叠加越来越高,当然会导致女婴越来越难以出生。

而计生通过抬高生育成本的方式阻止人生育,进一步抬高了二胎和三胎的生育成本,让女婴更加难以出生,从而进一步推高了二胎和三胎性别比失调。

应该是降低生育成本,这样才能让女婴更安全。

非常简单的道理,你如果想让顾客付出成本买东西,肯定方向是降价,你要是搞大涨价,抬高成本,肯定会有更多人放弃。

山东省2016年在全面二孩放开后,

二孩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了大幅度的改变,从2015年的119.94下降到了2016年的110.9,一年大幅下降了9.04个百分点。

这充分说明,全面二孩放开,将二孩的计生成本下降为零,给人们的生育决策带来了多大的改变。

男孩偏好家庭想要有男孩,无非两条路,一条是多生,一条是选择性堕胎,

你大大的抬高了前一条路的成本,肯定会有更多人选择第二条路,这就是人性。

我再说一次,一项政策,千万不要考验人性,人性从来经不起考验,

如果你出台一项政策,赡养父母罚款10万, 你看看中国会发生多少悲剧,这就是成本变化对人的决策带来的影响。

2014年开始单独二孩放开,生育政策改变,人们的生育成本出现了变化,逐渐传递到生育率上:

我这里举几个例子:

人口大省河南的洛阳市:

2013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9.53,到了2017年下降到106.64,已经恢复到了107以内的正常水平。

人口大省广东省的广州市

广州市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2013年为115.66,到了2016年就大幅下降到110.15。

全国人口最多的山东省

2013年116.6,,到了2017年大幅下降为111.12。

我国出生性别比全国最失调之一的安徽省,

从2013年-2017年,逐步放开二孩的四年时间安徽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24.57大幅下降到113,大幅下降11.57个百分点,堪称安徽奇迹。

西北地区的甘肃省,2013年的时候出生性别比高达114.53,

而在2014年放开单独二胎,2016年全面二孩以后,

2017年前5个月,甘肃总出生人口性别比大幅改善为107.04,已经恢复到103-107的正常值的边界

当然了,这些正是省市的个例,那么全国的情况呢?

我一直在反复的查询全国的统计信息,

终于,2018年11月9日,中国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在里面首次加入了新生儿性别比,里面明确提到2017年我国新生儿性别比为111.9.

链接如下:t.cn/EAtcK3w

这毫无疑问是巨大的进步,我们对比下统计局公布的前面几年的新生儿性别比:

2010年117.94, 2011年117.78, 2012年117.70,2013年117.60.

2014年单独二孩放开,当年大幅下降到115.88,2015年下降到113.51

2016年全面二孩放开,下降为112.88, 2017年下降为111.90

可以看到,2014-2017年的最近四年,生育政策的变化带了惊人的改变,出生性别比以平均每年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优化,大大超过以往的任何努力,也挽救了大量女婴的生命

预计中国的生育政策很快会全面调整,计生带来的生育成本将会全部下降为零,女婴将会生活在更加安全的环境里,而不用担心其父母因为计生带来的成本而把她流掉。

出生性别比畸形这个情况,也会随之逐渐消失回归正常值,这时间不会太远。如果保持之前的速度,三四年内出生婴儿性别比就会恢复正常。(本贴由【醉东风】于2018-12-24 11:36:16发表)

我们一分钱也不挣,和你的转发一样,全志愿,都在努力捍卫新中国http://womenjia.org/z/201812/1050.html

本文话题: 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