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欧洲国家对穆斯林女性的传统服饰有越来越多的讨论,不论是一般常见的头巾(hijab)、只露出双眼的尼卡布(niqab)或是遮住全脸的布卡(burka)都备受争议。在法国、比利时已禁止穆斯林蒙面,西班牙、意大利、瑞士、俄罗斯等则有部分地区实施;德国和丹麦限制教师、法官等公正人士穿戴具有宗教象征的服饰。
欧洲不仅反对面纱这种穆斯林典型标识,也开始打击穆斯林不与异性握手的极端主义行径。
欧洲人权法院支持禁止穿戴穆斯林全脸面纱
欧洲人权法院2014年7月1日决定支持法国禁止公民穿戴穆斯林全脸面纱的法律。这项法律是在2010年颁布的。根据法国法律,无人能在公共场合穿戴企图遮住脸部的服饰。违反该法律的人士将被处以150 欧元(约合1273元人民币)的罚款。
欧洲人权法院认为,法国政府禁止妇女在公共场所穿戴全面纱的决定旨在鼓励不同宗教信仰和背景的公民“生活在一起”。
法国政府认为,人脸在社会交流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禁止妇女穿戴全面纱不是强迫她们不遵守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是更好地与他人互动。
据悉,欧洲人权法院的这一决定是最终的,原告无法继续上诉。
这起案件是由一名简称为SAS的24岁巴基斯坦裔法国公民提起的。她的脸部、头部和身体都由纱巾包裹,只露两只眼睛,并称无人迫使她这样着装。
代表她的英国律师称,法国当局对她的着装干涉违反了六条欧洲公约,并说此举“不人道,并且有辱人格,违反人们尊重家庭和私人生活、自由思想、意志、宗教、言论的自由。”
由于欧洲人权法院对法国穆斯林女性的面纱禁令表示支持,引发部分欧洲国家的回响。
奥地利自由党(FPO)党魁斯特拉赫4日在脸书上发起「反对欧洲伊斯兰化」的活动,并将于下周正式向议会提出禁止穆斯林女性在公共场合穿戴传统面纱法案。FPO打算于下周的奥地利议会中正式提出该法案。
法国、比利时全面禁止穆斯林面纱
法国是最早实施面纱禁令的国家,基于政教分离概念,从2011年开始就禁止穆斯林在任何公共场合穿戴布卡,严格限制宗教界进入政治与社会发展。虽然法国有500万名穆斯林,是西欧国家最大的穆斯林社群,但仅有约2千人穿戴蒙面的服饰。
根据法国内政部统计,至2012年9月止已有425名女性挨罚。但大多数国内的穆斯林对于这项禁令都表示赞成,认为穆斯林蒙面的确有违法国的社会价值。
比利时从2011年7月开始规定,凡是任何遮住个人身份的装束(包括蒙面)都不得出现在公共场合。起初,比利时的地方政府就已经以社会安全为由,禁止民众在嘉年华时蒙面,进一步延伸为布卡禁令。尽管引起穆斯林女性大举抗议,但比利时宪法法庭仍拒绝撤销该禁令,认为此法条并没有触犯人权。
欧洲多国部分实施穆斯林面纱禁令
西班牙虽然没有全国性的禁令,但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及加泰隆尼亚自治区的小城镇都禁止穆斯林在公共场合以长袍遮蔽脸孔。
意大利也仅有北方数个城市实施面纱禁令,反移民的北义联盟甚至禁止穆斯林使用伊斯兰专属泳衣。(只露出脸部、手掌的特殊泳衣),与北义接壤的瑞士义语区提诺契州,以及俄国的部分城市也已明令禁止穆斯林穿戴布卡和尼卡布。
2008年丹麦政府主张,禁止法官在法庭上穿戴任何宗教象征的服饰,包括穆斯林头巾、泛基督教的十字架和犹太教的小圆帽。反穆斯林的丹麦人民党也进一步要求将此禁令拓及学校教师与医护人员。
德国虽没有全国性禁令,但有16的省分已明令禁止教师穿戴伊斯兰头巾。
埃及最高法院支持大学校方发出禁止蒙面黑袍进教室的禁令
在经过五年的公开讨论以后,2020年2月,埃及最高法院最终做出了判决:大学可以禁止师生在教室穿着吉里巴甫。
法院指出,《大学监管法》虽然不要求教工穿着制服,但是的确要求他们遵守学校传统。因此,反对该禁令的约80名大学教师败诉了。
现在埃及的三大综合性大学,开罗大学、爱资哈尔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均在判决下达后立即开始实施禁穿吉里巴甫。
法国终结中小学穆斯林阿拉伯语教育,打击伊斯兰分裂主义
为了打击《伊斯兰分裂主义》,法国总统马克龙2020年2月18日宣布,2020年九月开学复业后,将终结法国中小学公立学校里的外国人母语教学及母国文化的教学授课——主要是穆斯林的阿拉伯语教育。
这项简称为ELCO的母语教学措施,主要针对那些与他们的祖国隔离的孩子能够与其母国有联系,但这一直不断遭到批评,并被怀疑涉及传教行径。
根据观察家们预测,这项措施开始后,在巴黎,那些私立穆斯林中小学,将会被加强监控。巴黎总共有75间不在政府合同内的私立学校,有8000名孩童。另一些观察家也认为,将会目光聚焦在家庭里的这方面的教导;这涉及了三万名的年轻学子们。法国自1970年起,与世界上9个国家在签署双边国家条约框架下进行这项中小学母语教学课程。起初,是为了那些因依亲而来到法国的外国小孩,为了让他们能保持与其母国能够连上关系,好让他们能容易返回自己的母国。但这些中小学的辩论认识清楚知道这种不到20年的母语教育,被怀疑宣扬伊斯兰宗教教育,而且批评教学内容,以及他们从母语国家所征召来的老师身份背景令人质疑。
马克龙说他对于这种老师可以没有受到一点管制很不自在,这非常不正常。
当地时间2月1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将对外国向法国派遣教师与伊玛目的活动实施限制,以消除他所说的“分裂”风险。
在过去,马克龙唯恐涉及有关法国穆斯林侨民的问题——法国拥有欧洲最大的穆斯林群体。马克龙一直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改革的问题上。
但是,就在距离市政选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马克龙却首次对此实施了干预,他指出,将分阶段结束一项制度——该制度允许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土耳其向法国的清真寺派遣伊玛目进行宣讲。
马克龙在法国东部城市米卢斯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结束这项制度“非常重要,这将遏制外国的影响力并确保所有人遵守共和国法律”。
马克龙指出,这些国家每年向法国派出300名伊玛目,而2020年将是法国接受如此大数量的伊玛目的最后一个年份。
马克龙补充道,法国政府要求伊斯兰教驻法国的代表机构,寻求在法国本土培训伊玛目的方法,并确保他们能够说法语,且不会传播极端主义思想。
伊斯兰教与世俗化
马克龙指出,社会上的部分人员“想要以伊斯兰教的名义去发展一项新的政治计划”,他还指出,法国的世俗化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他也强调,不应当利用世俗化作为向某些宗教“宣战”的手段。
马克龙补充称,“我们的敌人,是那些持分裂主义的人,是那些想要抛弃法兰西共和国的人,是那些不遵守法律的人。企图以宗教的名义破坏个人与法国之间的关系,是不被接受的,应当受到坚决的打击。”
马克龙还强调,他没有任何针对伊斯兰教的计划,他补充称,“我们只是要防止外国势力对我们的学校及清真寺的干预或渗透。”
法国与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土耳其等9个国家缔结了协议,允许这些国家的政府向法国学校派遣教师,以向这些国家移居法国的侨民教授本国的语言。
马克龙表示,他已与除土耳其以外的其他国家达成了终止这项制度的协议。
马克龙在声明的最后强调称,“我不会允许任何国家在法国滋生分裂……土耳其的法律不可能在法国境内实施。这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所以今年九月开学后,法国政府将开始实施终结这项外国母语教学。
中国学着点,不光开少民语言课,还主动创造少民文字。自掘坟墓【人在浙江】
瞧人家,咱中国得学学,终止少民语教学。【黑旗军】
打击极端伊斯兰主义,法国前总理瓦尔斯强调不可心存天真
据法媒2020年9月20日报道,法国前总理瓦尔斯表示法国面对极端穆斯林主义不可心存天真。
瓦尔斯表示:“很明显必须对抗分离主义,但是不能天真,真正的核心,在于对抗伊斯兰主义,伊斯兰政治,穆斯林兄弟会和萨拉菲主义,必须将共和国丢失的土地重新掌握在手中。人们总是担心这样做会给一部分法国人打上烙印,但很多时候面对伊斯兰政治、面对社区分化存在着天真和幼稚。”
瓦尔斯还呼吁向信奉伊斯兰教的法国人提供帮助,因为“这场战役同样是伊斯兰教对抗极端伊斯兰主义。”为打击法国国内的分离主义,法国政府发言人Gabriel Attal9月6日曾透露,法国政府计划加强对部分从事语言教学和教学辅助的社会组织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