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史上有过这样一位草莽人物——丁锡三。他曾落草为寇,既干过绑票等旁门左道之事;又自发组织游击队,成为绿林好汉,与日军交战多次;还有过参加忠义救国军的经历,最终在上海解放前夕牺牲。(详见炎黄之家womenjia.org《纪念苏浙边区游击纵队英烈》)
据《墙里桃花墙外血——上海龙华烈士纪实》记载,丁锡三(也写作丁锡山)(1906~1948),又名丁锡山,曾用名丁旭文。上海奉贤邬家桥马路村人,世代务农,幼年在家乡读到初小,20岁时到上海祥生出租汽车公司当司机。
1937年,日军攻占上海,不久,母亲被日寇劈死在棉花地里。国恨家仇激发起他的革命志气,毅然回到家乡奉贤,与袁英杰等为盟,组织起苏浙行动委员会浦东游击总队,任三大队长。后又编为国民党苏浙行动委员会第八支队,任支队长,人数达数千人,这支队伍与日军交战的第一仗正好是法国巴黎公社纪念日,攻打的目标是驻扎在现上海中学址的一个日本军营,给侵略者以致命一击。
天福庵(又名“天福净院”)位于上海现奉贤区金汇镇齐贤社区白沙村339号,它作为原齐贤镇白沙村的乡间小庵还有一段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历史。抗战时期,丁锡三曾率部在白沙村一带与日军交火,被日军包围,形势十分危急。在此情况下,丁锡三只身突围躲进了天福庵内,但见寺庵破落,佛像蒙尘,遂发誓愿:“如逃过此劫,愿重修殿宇,再塑佛像金身。”后果然逃脱。丁脱险后,出重资委托当地康姓人重修扩建天福庵。康接到资助款后,不以为意,竟草草地只为天福庵造了三间平房,而将绝大部分资金为自己大修豪宅庄园。然而就在豪宅将成之际,康突然一病不起,数日后一命呜呼,其所建庄园后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此事一直作为奉贤白沙百姓口口相传的一则奇闻轶事。
丁锡三部队活跃在市郊,惹得敌人坐卧不安。敌人派人前去以高官许愿,劝其投诚伪政权。丁派人将说客在半路上干掉了,他说:“日本兵杀我母亲,我岂能认贼作父?”“以后谁劝我当汉奸,谁的下场就是如此”。敌人一计不成又施一计,设计逮捕了丁的新婚妻子,妄图以此要挟。丁以牙还牙,设计活捉了一个日本军官,最后以交换所捉之人了事。
1939年10月,丁锡三受上级何行健之骗(又一说被上司何天凤骗至上海),遭胁迫,把部队改编为日伪和平反共建国军第十二路军,任中将司令,旋又被改编为伪军暂编陆军第十三师,任中将师长,设师部于上海县北桥镇。1941年丁锡三部被调防浙江嘉兴地区,次年又移师绍兴。
1941年底,丁在南京汪伪将校团受训期间,由于对敌伪不满,潜回绍兴,领导全师起事,可是,其师的副师长和下属一个旅长阳奉阴违,将起义之事向日寇告密,丁锡三部队起义遭到已有准备的日寇叽田师团拦截,丁等20余人被日寇拘捕。经汪伪特别军事法庭审判,丁被处无期徒刑,先监禁南京,后移解镇江监狱。丁被囚后,丁旧部周士熊等及丁的妻子倪瑞芳派人求助于苏南地区的新四军,得到中共江南地委的支持。1944年3月18日傍晚,由周士熊、潘毅、张润之、陶安富等12人组成小分队潜入镇江,进行武装劫狱。丁锡三与两名新四军干部等10余名“政治犯”获救出狱,在当地群众帮助下,次日黎明到达丹阳的夏墅村。当日晚,新四军宴请丁等一行。
3月底,丹北抗日民主政府王县长派人护送丁等一行人到达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到分区领导刘飞、刘先胜、陶勇、吉洛(姬鹏飞)等接见。并组织他们进行参观学习,持续3个月。此后,由新四军苏中分区派人护送丁回上海浦东。丁回浦东后,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把部队改编为国民党忠义救国军。1944年底,丁和马柏生合组“忠救军马丁行动总队,任少将副总队长。此时,丁和新四军淞沪支队有一定信函往来。
1945年,丁利用去浙皖山区中美合作所“受训”机会,自行购买了一批武器弹药,在返回浦东途中适值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排斥异己,丁锡三部队被改编为十二纵队二支队,调松江、吴江、广德等地驻防。1946年3月,又编为交警总队二大队,丁为副大队长,调嘉兴和太湖东西山。此时,丁事事不如意,甚至在上海租借的房子也被国民党三战区副长官上官云相占据,心里积满了怒气。6月,丁锡三部队奉命开赴胶东打内战。事先,丁和中共地下党王中一密商在哪里起义。后因其亲信潘毅在赴胶东途中被撤职;到胶东后不久,丁锡三和四中队长孙皎也相继被免职,因此起义未果。丁以“专员”空名于秋季返回上海闲居。期间曾被诱骗至南京关押,经多方设法营救,才被放回。
此时,金山县人张金根受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纵队政委吕炳奎布置,以洽谈购买武器为名,开始与丁接触。9月,丁将隐匿于邬家桥老家的部分枪支和100余箱TNT炸箱售给新四军,并派副官邓长义持信件随交通船赴苏北与新四军联系。
从这年冬季到第二年春季,苏中区委先后派人到上海来做丁的工作,使他下定决心,毅然率孙皎、吴健等20余人,于1947年7月22日冲破国民党的封锁,从水路奔赴苏中解放区参加革命,受到海纵政委吕炳奎、副司令员汤景延等的热情接待。在苏中军区还受到陈丕显、管文蔚、吉洛等领导的接见。1948年2月初,由吕炳奎(《51号兵站》中“小老大”梁洪的原型)、汤景延介绍,经中共华中工委党组织批准,丁锡三为中共特别党员。
1948年2月9日,丁锡三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化名丁旭文),为了“深入敌后,开展游击,发展部队,迎接大军过江”,他与副司令员汤景延(化名张玉)一起率200余名指战员,由苏北合德斗龙港下海,乘船南行,于13日深夜零时左右抵达奉贤县钱家桥西南石桥头登陆。此时,因先遣人员孙皎等遭逮捕,无法接应;且旧部徐顺庆、王荣等叛变,纵队送来的情报已被敌人掌握,因此陷入被敌人包围的险境。“围剿”丁部的有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宣铁吾调集的青年军202师2旅和陆军63师152旅,以及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嘉定、昆山等六县地方自卫团的兵力。在奉、松、金、青等地区层层设防。丁锡三纵队自登陆之日起,即遭到敌人拦截阻击。几经转战突围,于17日越过沪抗铁路,经松江卖花桥、塘桥、辰山、天马山进入青浦县境,准备取道淀山湖,撤往太湖地区。18日上午8时,丁锡三已剩56人全部被困于青浦县莲盛乡龙浜村独头圩内。他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战斗中,为了不让当地农民受伤害,丁锡三下令部队不准撤进村庄,硬是在开阔地无屏障地拼命搏杀。战斗到最后,部下执意要掩护他突围,丁锡三厉声说道:“我哪能丢下你们自己去求生?!” 激战8小时,奈孤军无援,汤景贤等42人被俘,丁锡山等13人壮烈牺牲。
丁锡三牺牲后,凶残的敌人将丁锡三割头示众,先是在青浦示众三天,接着移尸到闵行,将脑袋又挂到一根电线杆上。此时,丁锡三的二嫂挺身而出来收尸。丁的二嫂独自来到闵行,解下腰间的围裙,默默地裹起烈士的头颅,再跪在地上,一针一针地缝在烈士的遗体上,然后再请人帮忙收尸下葬,她家世代务农,又是丁锡三的亲属,敌人对这个貌不出众的农妇一点办法也没有。
解放后邵毓琪寻访烈士家属,2015年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很负责任的登门拜访,当时丁锡三遗孀倪瑞芳依然健在。在闸北,见到了当时已经95岁高龄的世纪老人,对于当年那段沧桑的历史,她依旧记忆深刻,就好似刻在脸上的皱纹一样,深深地烙在她的心里。
她回忆说,自丁锡三起义失败被日军软禁,直到牺牲前夕,期间多少次性命攸关,她始终陪伴左右,不为别的,只为丈夫那一身忠义侠骨之气。她说,其实丁锡三是有机会活下来的,那时候部队被困于青浦,不远处就有一个小村落,部队完全可以依靠村庄作防御工事,等待援军。但丁锡三下令部队不准接近村庄,以免殃及无辜百姓,最终在中弹牺牲后,还被割下头颅挂在城墙上示众。说到这里,老人不禁落下了伤心的眼泪。
见到母亲这样难以自禁,丁锡三的大儿子倪正接着说,当时他年纪还小,有些事情自己也记不大清楚,这些年他从母亲和幸存父亲的战友处,也知晓了许多父亲当年的事迹。他介绍说,父亲曾遭日军胁迫,部队被迫改编为日伪和平军第十二路军,任中将司令;然而不甘成为亡国奴的他,为瓦解日寇“以华制华”阴谋,父亲就秘密召集十余名青年军官开会,向这些心腹者表明心迹,但因时机尚未成熟,起义失败后被伪特别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囚禁于镇江;此时,附近新四军得知消息,在旧部周士熊、潘毅等帮助下,武装劫狱成功,并护送他至苏北抗日根据地参观学习近三个月,至此父亲就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落草为寇,到无奈成为伪军,再到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特别党员,经历了人生的反反复复和风风雨雨,丁锡三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解放后,丁锡三忠骨被移葬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与其他革命烈士一样,赢得了大家对他的尊重和怀念。
附录:劫狱营救丁锡三(杜微家)
江苏省镇江监狱始建于1935年,民国和日伪时期监狱几经损毁和重建,1944年称江苏第六监狱,劫狱营救抗日志士丁锡三就发生在那时……
丁锡三,上海奉贤县邬家桥人。1937年,其母被日寇劈死在棉花地里,国恨家仇使他毅然拉起一支抗日游击队,人数达数千人,与日军转战于上海一带。1940年,由于丁部纵队指挥官投敌,丁部被强行编为汪伪和平军第十三师,丁任师长,但他的抗日意志始终没有泯灭,为母亲被日军杀害报仇的决心从未减弱。
1942年,丁锡三率部反正,因叛变告密,日军抽调陆军主力部队矶田师团配以海军进行镇压,丁锡三被俘,转至镇江监狱关押。然而,一些跟随丁锡三抗日的热血青年,决定采取劫狱的方法营救丁师长。但劫狱不是易事,这时,他们想到新四军。后辗转找到中共丹北中心县委、中共铁道工委,请求掩护配合。
共产党负责人表示:“你们准备劫狱营救,有利于抗日,符合民族利益。凡是打击日军,推动抗战,对民族有利的行动,不管将遭到何等重大的压力,我们都坚决支持。”
紧接着,劫狱准备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3月18日下午,营救小组派人给丁锡三送饭,以纸条告之行动间。经过乔装,下午5时多,营救小组10多人从旅馆出来,六时差五分,监狱大门就要关闭之际赶到。营救小组最前面4个人化装成伪军上尉军官和勤务兵,对卫兵说要找里头的顾科长。
卫兵提着枪迟疑地要证件,一名“上尉”连说“有、有、有”,拉开皮包亮出手枪大喝一声“不许动”,后面两个“勤务兵”飞步上前,两条枪霎时抢到手,同一时刻,后面的人也都拔出短枪,拥着那两个被吓呆的卫兵一起进门。大门“准时”关上,一名化装成伪军的队员在门口静静地站岗,观察门前马路上的动向。
营救小组冲进监狱,“举起手来,我们是新四军,缴枪不杀!”警卫人员乖乖地交出武器。关在牢房的丁锡三一见,踢开牢门,一下子救出十几个人,他们中有新四军干部吴铿、周金水,还有十余名判处十五年以上徒刑的政治犯。
营救小组出了监狱大门,在夕阳的余辉中快步向南郊撤去,与铁道工委人员接上头。铁道工委不仅对交通线沿线地区做了清障,还利用帮会关系,疏通狱中看守。整个劫狱行动完全按计划执行,不费一枪一弹,20分钟完成任务,此举震动江南,在全国抗战中实属罕见。
神兵天降般的营救行动,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江南的抗日斗争,一时传为佳话,同时也是丁锡三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据革命史料记载,抗战胜利后,丁锡三将隐匿于老家的部分枪枝和100余箱炸药售给解放军,后在地下党的争取下,毅然弃暗投明,1948年2月,丁锡三由吕烦奎(《51号兵站》中“小老大”梁洪的原型)汤景延介绍,经中共华中工委批准,为中共特别党员,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
同月9日,丁自告奋勇,亲率小部队先回浦东,扩充队伍以配合解放大军渡江。由于先遣人员遭逮捕,叛徒告密,游击纵队被围堵伏击。战斗中,为了不让当地农民受伤害,丁锡三下令部队不准撤进村庄,硬是在开阔地搏杀8小时,奈孤军无援,丁锡三等壮烈牺牲,为解放事业奉献最宝贵的生命。解放后,忠骨移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