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德国企业亲历的十种鲜为人知的矛盾

作者:二哥 来处:好巴巴先生 点击:2019-01-25 13:50:15

我们不管在哪个企业上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就算是在管理相对完善的德国也是一样。今天我就给大家掰一掰,德国企业里到底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矛盾。

01、握手矛盾

以前,我觉得握手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沟通方式,后来发现在德国的企业里,握手也是有讲究的。

记得在德国北部公司的时候,我们早上进办公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与人握手打招呼,最后才回到自己的座位。如果你漏掉了一个人,别人就觉得你对TA有意见。

后来我被派到南方的总部呆了一年,发现这里握手方式不一样。只有高层人员进了下级部门后,才会与每个人握手。而本部门同事进了办公室,却是头也不抬眼也不看,说一声“Guten morgen (早上好)”就坐到自己座位,也不管别人有没有听见。

再后来,到了德国中部,为了很快融入进来,我还是按照以前养成的习惯,每天进了办公室都在部门里走一圈握个手。后来才发现,我就是一个奇葩。诺大一个公司,就我一个人天天见人就握手。其他人都是因为有事找你才握手。就算如此,一个女同事有次竟抱怨,说有些人感冒了还要跟她握手,实在过分。

如果有人跟你握手,你通常也不能拒绝。今天三月份在德国还发生一起大新闻。因为宗教信仰缘故,一名穆斯林警察在一次聚会上拒绝和一名女同事握手,还被罚款1千欧元。

 

02、偷拿或者错拿冰箱里的东西

德国劳动法有规定,凡是超过10个人的公司,都须配备必要的厨房用品。所以同一个部门的人会把吃的喝的放在公用的冰箱里。

这时候就难免出现这种情况,你打开冰箱拿自己心爱的小点心的时候,它竟莫名奇妙地消失了。有些同事发现东西不见了,就一个个问想揪出小偷,问来问去,就闹得大家不高兴了。

大部分情况都是因为同事拿错了,尤其对于同样的牌子的饮料。我有一次放在冰箱里的碳酸水就被人错拿了,后来跟同事换的时候,她很尴尬的朝我笑笑。

后来,我们就在自己的东西上贴上字条,或者写上名字作一些标记,以免大家搞错。

 

03、办公室相互干扰矛盾

德国公司里员工们通常是面对面坐的,只要其中一个人打电话,或者讨论问题,就会影响到对面、甚至整个办公室里的人。

有一次有位同事跟客户打电话,可能是被其他人的干扰了,听不清楚对方的声音。他突然就站了起来,用手捂着话筒,冲着所有人大叫一声:你们都给我闭嘴!

后来开部门例会的时候,每次都会有人提意见,投诉办公室噪音干扰太严重。还有人请病假说头疼,还有人就整天戴个耳塞干活。

公司从外面请了专业人士过来做降噪方案,在各个位置测噪音分贝,安装隔音板,重新布置文件柜,把噪音严重的区域换上沙发作为座谈区。前后折腾了大半年,才让大家都比较满意。

 

04、目标矛盾

如果双方对预想的目标不一致,而每一方的目标都具有排他性,这时候就会发生矛盾。

我还在上一家公司的时候,公司计划在一年之内把中国的生产线建起来。可是在讨论建立什么样生产线的时候,L经理与工程部主管G博士的意见出现了严重分歧。

G博士要建一条与德国一模一样的、从原材料开始、到成品自动打包的全自动生产线。而L经理要求把厂里八十年代的旧设备运到中国去,如果不够,就购置一些标准CNC机床,拼凑成一条生产线。这样不仅投资成本低,而且设备多、工人多,再也不用担心发生像巴西新厂那样的事情了。

不过G博士从质量控制和流程可靠性角度出发,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最后他还问我是不是也是这样想的。 我看看L经理,又看看G博士,耸耸肩,表示我什么都不知道。

后来很遗憾,这个G博士就走人了。

 

05、职能矛盾

职能矛盾主要发生在同级别的部门或者员工之间,某一方除了坚守自己的阵地外,还会对外扩张,其他参与方就会感受到限制或压迫,也同样会争取更多的权限。最终大家就会演变成对威望、影响力和权力的争夺,形成个别部门位高权重之势。

对正处在发展期的公司来说,这种矛盾很普遍,因为公司需要不停的招人,会增设原先没有的职位,但是原有的组织架构没有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新职位不归属于其它部门,但又因为人少不能单独列为一个部门。所以有些部门就会想尽办法把新增的职位纳进自己的名下,这样本部门的职能就会偏重,也就增加了部门话语权。

我就见过一个研发部门里,不仅有传统的设计组、项目组,还有CAD/PLM组,有实验组,还有产品认证组等。这样就形成了部门里套着部门的职能架构,而这正是被慢慢淘汰的组织架构。

 

06、判断与认知矛盾

判断与认知矛盾其实是与目标矛盾很相似的,因为目标往往建立在判断与认知的基础上的。造成判断与认知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信息缺乏或者不全面,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的立场或者缺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最典型的就是老板常常对员工所完成的工作不满意。员工说,这就是你当初让我们做的啊。老板说,不是,这与我原本想要的结果差别太大了。最后员工埋怨老板太挑剔,老板批评员工对工作不负责。

其实这并不是员工对工作不负责,也不是老板挑剔。根本原因是从一开始,老板对目标任务就没有交代清楚,或者员工没有很好的理解目标,最后大家对结果的看法自然不一致了。

 

07、执行矛盾

执行矛盾可以大到企业战略层面,也可以小到底层员工的日常工作。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可能是任务复杂,目标不明确,也可能是执行人能力不足等问题。

曾经有两家汽车行业公司,一家在奥地利叫M,一家在德国叫K。还在2003年的时候,这俩家公司都想进军中国的市场。

M公司的CEO在接到高层的任务后,立即在当地招聘了三个中国人,分别对他们进行在生产、人事和财务三个领域的培训,又招了一位年轻的奥地利人作为未来中国的CEO。

三年后,这四个人被派到了中国。然后,业务就“bang”的一声,起飞了!

与之相比,德国K公司的CEO就显得犹豫不决,最后错失良机。刚开始讨论合作还是独资的问题,就持续了半年之久。等决定合作以后,就与中国本土公司谈合作,最后因为股权分配的分歧又都没有谈妥。

然后CEO又决定与德国一家公司合作,两家也是谈崩了。然后再决定独资,可前后一共做了三次投资预算,都没有获得董事会批准。最后只能开了一个销售办事处,可为时已晚,至今业务都不太景气。

 

08、关系圈矛盾

企业里的关系圈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最怕就是如果出现在中、高层面上,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个硬伤。

我与一位主抓市场的H总聊天,他对我说,其实让销售最头疼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来自客户,而是来自内部人员,比如说那个产品部K主管对一些市场战略就比较消极。我就问为什么他可以消极对待,难道就不怕被解雇。他这才说出了一个我一直不知道的真相,产品K主管与负责内务的T总有亲属关系。

有一次我受H总委托,召集各部门主管开会,中间牵出了产品部流程里面一个问题。H总要求K主管赶紧把个问题解决了。而K主管一听就不高兴了,说这个问题暂时没有办法解决,而且一直都这样也没有出现什么事。H总只好说,那我们回头再单独讨论这个问题吧!

我才知道,原来人际关系在哪儿都有,哪怕是在德国,只是程度不同而以。

 

09、背后说同事坏话

背后嚼舌根,或因为其它矛盾慢慢升级为谩骂、诋毁、歧视等不同形式的冷暴力,在德国的企业里越来越严重。

IG Metal 曾经对员工受到的冷暴力来源情况做过调查,发现大约有44%的冷暴力来自同事之间,而且这种冷暴力行为每年都呈上升趋势。

记得我刚进第一家公司的时候,旁边坐的是个项目经理,就常常跟我恶作剧。有一次他在我放在办公桌下的安全鞋里塞了一个纸团。我以为他是开玩笑,也同样揉了一个纸团塞在他的安全鞋里。第二天,他就恶人先告状,跟人说我在他鞋子里塞纸团故意捉弄他。

还有一次,一位同事辞职,我们全部门拍一个集体照。中国人在拍照的时候会说“茄子”,德国人在拍照的时候会说“Ameisen-Scheiße",字面意思就是“蚂蚁垃圾”。

这个项目经理看到我来了后,就说:“我们今天可以说Chinese-Ameisen-Scheiße了。” 我当时心里很不高兴,可当时语言不好不知道怎么回他。

这时候,另外一位同事冲他来了一句:Halt die Klappe (闭嘴)!也算帮我出了一口恶气。

那个人后来又跟另外一位来自东德的同事闹了矛盾,在背后说人家各种不是,弄得很僵。

有天早上,人事部突然通知他,必须在俩个小时内离开公司,否则让警察过来。

迄今为止,这是我碰到的最为严重的一次辞退事件。

 

10、办公室环境温度矛盾

德国员工对办公室环境要求特别高,有人抱怨灯光的,有人抱怨地毯颜色的,有抱怨咖啡机的……

而由温度引起的各种矛盾是最为多见的,没有之一。虽然德国的夏天不热,冬天室内有暖气,都没用。每个人对温度敏感度不一样,大家就靠开、关窗子来调节自己的体感,这样就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在我旁边有一道门,通向一个小隔间,里面坐着三个人。其中有位小哥,总是喜欢开着窗子。德国的夏天,在室内一直吹着风也是很冷的。旁边的老太婆受不了,大夏天里都穿着狼爪内胆。

最近天冷,我进办公室没一会就开始流鼻涕、打喷嚏。侧头一看,发现这位小哥穿着短袖衫,正开着窗子乘凉。我请他把窗子关上。他说,大家都要他把窗子关上,那这窗子干脆不要了。

我忍住一肚子火,直接把门“啪”一下关上。我明白,如果这扇门关上了,他们那就像一个审犯人的隔离室,让人觉得压抑。果然不到一会儿,小哥就把窗子关上了,过来又把那扇门打开。

后来只要我到了办公室,他都会很自觉的把窗子关上。

以上这十种矛盾,都是本人在德国多年的工作中所亲历的,有些矛盾可能在中国的企业里也会发生,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这次整理出来,希望它能给职场新手们,尤其给准备进入德企的朋友们带来一点启示。

我们一分钱也不挣,和你的转发一样,全志愿,都在努力捍卫新中国http://womenjia.org/z/201901/1160.html

本文话题: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