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爱国:“百分之百美国主义”歧视同化德裔移民——米国华裔将遭遇更冷酷的集体迫害

作者:伍斌 来处:世界历史2015.3 点击:2019-01-30 20:36:42

本文涉及炎黄之家关注的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此前倡导的“全国化”,炎黄文明必须确保公民同化于炎黄文明中,而反对有宗教、文化自外于中国的人群,甚至以宗教、母国等原因,自视为高等人群,仇视汉人,如果他们坚持这样,那就礼送出境;二是未来米国华人在中西方对抗、战争时,必然会遭遇日裔、德裔那种集体迫害(参考《米国杜克大学两位教授刁难说中文的两位中国学生》),即使在当下,米国华人要融入,也不得不化身禽兽——《西方走狗的“激进撇清”叛徒心理:华人撕咬中国才能被西方主流接受》,更何况中西方战争时期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德裔移民对母国的支持招致了美国主流社会的普遍反感,由“模范族裔”转变为潜在的乃至可见的威胁群体。极端移民族裔同化理论“百分之百美国主义”应时而生,并获得美国民众的广泛支持。作为其实践的“百分之百美国化”运动直接而彻底地指向了德裔移民。在这一进程中,德裔移民的宪法权利不但遭到无视,甚至连基本的人权也被践踏,美国的德国文化因此遭受重创。这也说明,在一向标榜自由和民主价值观的美国,其公民权利还是存在很大的相对性和局限性。

“同化”是外来移民融入美国社会的必经之路。这既受移民自我同化意愿的影响,亦与美国主流社会的接纳与包容程度密切相关。美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德裔移民是移民族裔中的楷模,是最容易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少数移民族裔之一,素有“易归化的德裔移民”之称。但当笔者解读相关资料的时候,发现德裔美国人为母国的“语言和文化备感骄傲”。因此,德裔移民的同化过程较斯堪的纳维亚人等其他北欧移民族裔显得缓慢。19世纪后期是德国人移民美国的高峰期,恰是德国科技、文化、高等教育等领域引领世界之际。美国学界将德国移民视作“易同化者”,实为美国主流社会对德国文化尊敬、向往与追求的表现。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美国内部族裔认同的分裂,尤其是“全美德裔美国人联盟”(National German-merican Alliance)实施的支援母国的行动,使“易归化的德裔移民”的观念愈加值得怀疑;“美国化运动”的对象,也由东南欧移民转向德裔移民。其形式日渐极端,体现为“百分之百美国主义”理念指导下的“百分之百美国化”运动。在这一运动之下,德裔移民所享有的各种法律权利被剥夺殆尽,其文化因子亦遭受重大打击。

一、“百分之百美国主义”的提出

“百分之百美国主义”这一美国史上空前严格的强制性同化理念的问世,是美国排外思潮走向极端的体现,个中缘由非常复杂。在社会层面上,城市化和工业化双转型引发了诸多社会病;东南欧移民的大规模涌入又在短时间内加剧了这种弊病;现代传媒的崛起与渲染,激化了土生美国人对移民的恐惧与排斥;当时的美国仍处于一种“二元联邦制”状态,政府对市场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导致诸多社会问题迅速恶化等。在观念层面上,歇斯底里的排外情绪也与美国的国家认同日趋成熟有关。在此情形下,美国主流社会将移民塑造为“他者”,美国宪法赋予的各项权利可不授予“他者”。此外,对危机的敏感与想象也是美国价值观中非常突出的特征之一,移民所造成的可见的和潜在的危机,成为排斥移民的又一推力。

此外,“百分之百美国主义”与“美国主义”的理念密不可分。“美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作为个体人不可或缺的尊严、平等,以及在自由、公正和机会均等方面享有不可剥夺的权利”。“美国主义”拥有至少两层涵义,既表现为美国对美国人的重要性,又包含美国人对美国的忠诚,以及对其政治理念与制度的推崇与维护。这些理念包括:自治、机会平等、自由言论与结社的权利,以及对进步的坚信不疑等。“美国主义”可被视为观念的集合体。在全球其他文明中,国家认同基本都离不开对其历史与现实价值的认同。美国则不然,相对于共同的历史与文化,“美国主义”更多的植根于共享的政治理念。在整个18世纪直至19世纪初,“美国主义”一词既难见于美国民众的私人信件中,也鲜闻于公开发表的宣言里。即便有人在个别场合提及该词,表达的也仅是对美国的感性情感,而非形而上的忠诚。至19世纪末,“美国主义”被越来越多的群体和个人提及,其内涵也由以往关注自由和平等权利,逐渐转为“民族主义”的美国特性、个人主义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然而,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认为,美国缺乏“真正的美国主义”精神,族裔多样性有可能导致美国自由的终结与道德堕落,并影响美国个人主义的自由发展。早在1915年,罗斯福就曾指出:“我们有权要求外来移民及其后裔成为纯粹的美国人。”1918年7月,他更加具体地阐释道:“在美国不应有残缺的美国主义,而只有百分之百美国主义和纯粹美国人的空间。”其言下之意是,所有移民应彻底认同美国特性,做完全的美国人。“百分之百美国主义”付诸实践,即“百分之百美国化”运动。该运动是由美国主流社会推动、威尔逊政府决策实施的一项移民同化运动,要求移民在政治上完全认同美国,旨在彻底同化移民以支持美国在欧洲的战争。

一战不仅唤醒了日趋成熟的美利坚民族主义意识,也为极端排外增添了有力借口。对德战争,给美国相对自由、民主的社会带来了很大挑战,需要大量人力和财力输出。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全面战争,不允许美国内部有任何分裂,更遑论出现支持德国的行为。美国参战后,“百分之百美国主义”的实践首先指向了德裔移民。在百分之百美国主义者的眼中,德裔移民的阴谋几乎无处不在,对他们有组织阴谋的恐惧已经到了捕风捉影的地步。甚至有人认为,德裔美国人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在供给前线士兵的绷带和食物里面掺杂碎玻璃,政府官员中也充斥着德国间谍。塑造德国移民的威胁,目的在于构建强制同化德裔移民的话语根据。由此可见,“百分之百美国主义”事实上建立在一连串假设的基础之上。其鼓吹者要求所有人尤其是外来移民,坚定对美国的绝对忠诚。

事实上,在美国历史上,对移民族裔“忠诚”与“归同”的要求并不鲜见。“百分之百美国主义”与此前“同化”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战前,美国从未将归同与民族主义相挂钩。一战期间,百分之百美国主义者更强调政治认同,主张移民个体要绝对认同“美国特性”,即忠于美国,这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且移民不能仅是被动地认同美国,还必须积极地宣扬这一主张。以往普通民众关注的爱国主义主要侧重于自身的权利,现在则更多地解释为一种服务和对国家的责任。同时,西奥多·罗斯福也认为,美国人“必须践行服务型爱国主义……爱国即意味着为国服务”。然而,这种职责影响了美国人的正常思维,爱国主义变得形式化、表象化。最初,百分之百美国主义者试图通过劝告说服的方式来促成移民归同。随着一战期间排德情绪的高涨,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借助政府来达到彻底归化德裔移民的目的。这种激进移民同化情绪虽然兴起于不期而至的现代战争,但却深深植根于美国的文化与观念之中。

本质上,“百分之百美国主义”是一战期间美国民族主义、新兴的帝国主义和进步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精神诉求。“百分之百美国主义”无视个人自由,强调现有社会秩序的不可挑战性;认为德国人及其移民的行为方式极端且可怖,如不将美国的德国文化因子清除殆尽,就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然而,对德裔美国人而言,一战中的“百分之百美国主义”不仅是一种被动同化进程,也是自由、民主等基本宪法权利丧失的过程。“百分之百美国化”之下德裔移民的经历,与美国主流社会在一战前期的博弈密切相关。

二、一战前期美国主流与德裔移民的博弈

(一)一战前期德裔移民的情感与认同倾向

在一战爆发时,美国有1/3的海外出生人口来自敌对国家,其中多数来自德国及其盟国。很多德裔移民仍视母国语言和文化为自身文化的主要载体,并期望后代也能保持德国因素,以维系德国血缘与情感,他们对德意志帝国的崛起备感荣耀。当时,德裔移民还不愿彻底抛弃母国文化因子,完全地融入美国社会中。这既是人性所需,亦是文化惯性使然。这种与母国文化的关联,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

一战爆发之前,美国的德裔移民就曾表达对德国的偏袒和对英国的不满。德裔移民约翰·魏顿(John Witten)在1912年寄回母国的信中指出,德国人应坚决无情地抗衡海峡对岸的邻居,并认为这是“真正德国人的心声”。

战争初期,美国的德裔移民滋生了“民族沙文主义”情绪。这种情绪有利于当时德裔移民的凝聚与团结。德裔组织的领导者通过德文报纸呼吁美国的德裔移民捐赠财物,以支持德国的战争。这无疑引起了对协约国持同情态度的美国主流社会的极度反感。威尔逊总统领衔支持英国,并认为支持协约国才最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德裔美国人的领袖缺乏忠诚,是“非美国”的。然而,德裔美国人自认对美国绝对忠诚。在他们看来,保持绝对的中立有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威尔逊的政策则是要将美国引向战争。多数德裔移民甚至认为,在“这场战争中,德国不应该受到谴责”,“德皇是被迫卷入战争的”。魏顿也持类似的看法。在战争爆发后寄往德国的第一封信中,魏顿认为英国人的报道充斥着谎言,并称“协约国有一份非常邪恶的计划”:1、征服阿尔萨斯—洛林地区;2、要求德国对比利时进行加倍赔偿;3、割让基尔运河(Keil Canal)给英国,德国海军投降;4、赔偿协约国250亿金马克。可见,德裔移民认为,德国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也更相信德语报纸的报道。这是德裔移民基于民族情感牵绊的一种普遍态度,也促使美国主流社会相信,所谓的“德裔美国人”站在德国而非美国一边。

许多德裔移民对美国的反德倾向,尤其是向英国及其盟国提供武器表示抗议和愤慨。来自费城的E.弗兰克·卡森(E.Frank Carson)作为全美德裔美国人的代理律师,向美国国务卿威廉·布莱恩(William Bryan)递交陈呈,指责美国政府“通过加拿大向协约国提供包括大炮在内的各类武器,并帮助建造用以对付德国的潜艇、战舰”。《芝加哥每日论坛报》称:“德裔美国人媒体昨天炮轰了华盛顿、威尔逊总统、国务卿布莱恩”,谴责美国政府偏袒英国的虚假中立。1915年8月,“全美德裔美国人联盟”在旧金山举行会议,集中表达德裔美国人对德国的同情态度,并“对美国在战争中偏袒英国一方表示愤怒”。可见,一战之初,主流美国社会偏向协约国、德裔移民偏向德国的普遍性。

1915年,“卢西塔尼亚号”(Lusitania)事件发生后,促成了美国公共观念的巨大转变,美国政府对德国发出了严厉的谴责与警告,全美掀起了一股反德狂潮,美国一度行至参战的边缘。实际上,在“卢西塔尼亚号”事件之前,德国击沉的部分商船和客轮已导致数名美国公民伤亡。譬如,1915年3月28日,德国潜艇击沉英国客轮“法拉巴号”(Falaba),其中一位名叫莱昂·施莱舍尔(Leon Thrasher)的美国公民溺水身亡;4月28日,德国飞机攻击美国 “库申号”(Cushing)船只,所致的伤亡一直不明;5月1日,德国潜艇攻击美国船只“海湾之光号”(Gulflight)鱼雷,导致至少两名美国公民丧生。这些事件已经招致美国社会对德国的普遍不满,而“卢西塔尼亚号”事件的发生将这种不满直接转化为愤怒与仇恨,让以往很多偏袒德国的德裔移民沉默,但也有声音指出美国政府应为此事负责。《瞭望》杂志转引一份《纽约先驱报》(New York Herold)的德文报纸,就“卢西塔尼亚号”事件发表评论,指出“德国政府官方已在全美范围发出通知,特别强调搭乘英国游轮出行的危险性。任何精神正常者,都不会无视这一警告。‘卢西塔尼亚号’事件恰恰证明,该警告遭到了无视”。1917年2月,德国重启无限制潜艇战,这也就意味着威尔逊总统试图通过仲裁来结束一战的愿望彻底失败。美国随即断绝对德外交关系,并于4月对德国宣战。

其实,在欧战爆发之初,也有少数德裔移民表达了相对理性的立场。德裔美国人库诺·弗兰克(Kuno Francke)教授在给一位众议员的信中写道:“对于这场战争,我强烈地同情德国,但这并不能使我忘记作为一名美国公民的职责。……作为美国公民,我支持中立,尽管这一政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美国的政策和行为偏向英国而不利于德国。”该信反映了弗兰克作为德裔美国人的纠结心态。美国主流社会希望德裔移民能如弗兰克教授那样持相对理性的立场。事实上,绝大多数德裔移民在美国参战后也确实如此。但是,美国主流社会认为,德裔移民的这种态度是“虚假的”。

情感与利益的纠葛,往往使战争的正义性模糊难辨。德裔移民也并非清一色地同情德国,严厉批评德国者亦不乏其人。《瞭望》杂志曾收到德裔移民的来信称:“我是德国移民后裔,父母皆非美国出生,他们只能读说德语。依我之见,你们对于战争的评价,尤其是对德国的批评可谓切中要害、鞭辟入里。……我一直希望德国在这场战斗中遭遇最终的失败。这绝非我一人之见,而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要确保真正的民主,必须征服德国。”1915至1917年间,《瞭望》杂志收到了很多表达类似观点的信件。这说明,并非所有德裔美国人都站在德国一边,热爱“自由”的德裔美国人与其他美国人一样,希望美国如“独立时期对大英帝国的反抗一样来抵抗德意志帝国”。当然,这只是极少数德裔美国人对德国当局的态度,而非对母国德国的情感。总体而言,一战前期绝大多数德裔美国人还是支持德国的。

(二)美国主流社会的反应

一战期间,美国主流社会几乎一边倒地同情协约国、批评德国,对德裔移民的辩护不以为然,并对德裔媒体采取压制态度。当时,美国有大约四百五十余份德语刊物,报刊的主编们被主流社会视为德国的“最佳盟友”。在美国主流的压力之下,德裔媒体被迫纷纷停刊。据《波士顿环球日报》报道,仅在1915年2月26日当天,“全国就有50家有影响力的德文报纸停刊”。

这一时期,美国国内的反德情绪不仅针对德国,而是指向整个德国文化和德裔移民。美国《瞭望》杂志的主编说:“一次,我将一名说英语带德国口音的人误认为德裔移民,事实上他来自荷兰。他对我的这一误会表达了不快。还有一次,基于同样原因,我将一名奥地利移民错认为德裔移民,结果他以怒目与我相对,并不发一言。”可见,当时无论是在美国或是欧洲大部分地区,德国移民或德国人皆不受欢迎。其实,这种对德国因素的厌恶情绪基于一些“莫须有”的因由。在土生美国人眼里,德国人具有攻击性、自大、浮夸、自私、小气、傲慢、独裁、缺乏信誉,非常狂妄。这与以往美国人对德裔移民勤劳、文明、诚信的印象截然相反。显然,这种德裔移民的负面认知并非基于实情,而是源于一战引发的针对德国的极端排外思想。

迅速崛起的好莱坞同样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德裔移民的痛恨。根据丹尼尔·勒博(Daniel Leab)的记录,一战期间好莱坞电影中的“野蛮”人基本都在映射德国人。美国参战后,其电影业在反“野蛮”运动中扮演了非常活跃的角色,“野蛮”的德国人在银幕上行非人之事。1917年的音乐剧《苦的甜》(Bitter Sweet),讲述了一名14岁比利时少女在获得美国庇护前,在德国人手中遭受的非人折磨。在另一音乐剧中,一名法国母亲被普鲁士人侮辱;比利时的小孩在皮鞭与饥饿中进行军工生产;一个美国护士在去法国时被捕,并被德国人强奸。德皇威尔赫姆(Wilhelm)更是成为反德宣传的靶心。“德皇非常契合美国人眼中的德国人形象,他眼光傲慢,拥有向上翘的八字胡须和拱形的眉毛”,成为“凶残野蛮人”的典型特征。

当然,美国社会还是存在一些冷静的声音。美国人西德尼·布鲁克斯(Sydney Brooks)就在《生活时代》杂志上评论道:“我本人并不认为德裔移民会成为美国参战的重要阻碍。绝大多数德裔移民都会忠诚于这个接纳他们的国度。”主张对德裔移民持宽容态度的人不在少数。乔治·普利普顿(George Plimpton)就认为,美国人应对德裔移民心怀仁善和宽容,他们是美国公民,理应以美国公民待之,不要持怀疑态度。普利普顿期望美国主流社会认清:这场战争是针对德国政府,而非指向德国人民。他还以日本为例,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日本虽然站在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可是不仅允许德国人在其疆域内从事商贸活动,也不干扰他们的其他工作,待之非常友善,视其为客人。美国人理应对有德国血统的同胞更加宽容大度。”然而,大众心理的极端狂热,使当时的美国主流社会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战的作用与美国历史上的其他战争颇为相似。对德战争,犹如内战和美墨战争,迅速掩盖了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而将矛头指向一个共同的敌人——德裔移民。民众通过对共同敌人的仇视,寻求国家的团结,这也为不同国籍、教会及阶层的移民族裔的统一行动铺设了基础。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艾琳·安德森(Elin Anderson)采访了佛蒙特的众多居民,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仍然怀念1917年时社会的团结一致。当时,传统的族裔和宗教壁垒被打破。这种精神与百分之百美国主义的理念并行不悖,两者都提供了一种走向团结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一战期间美国的备战需求。综观一战前期德裔移民的态度和言论,美国主流社会发现,德裔移民的同化历程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成功,这激发了他们同化德裔移民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三、“百分之百美国主义”下的德裔移民境遇

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后,几乎所有的德裔美国人和德裔新闻媒体都转而支持美国的立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社会不允许国内存在对战争的异议。美国参战前,主流社会已经对德裔移民支持母国的言行提出了严厉批评,个别地区甚至对德裔移民言行加以限制。比如,艾奥瓦州明令禁止在公交车上和电话里使用德语。美国参战后,更需要国内各族裔高度凝聚起来争取战争胜利,不能容忍因对战争态度的分歧导致的内部离心。第二,德国在战场上的出尔反尔以及对美国平民的攻击,迫使德裔移民开始反思对母国的支持。前文提到的“卢西塔尼亚号”事件已经致使多数德裔移民保持沉默;1917年德国重启无限制潜艇战,再度拉低了德国当局的国际形象,继续消磨着德裔移民心中仅存的“怀旧情结”。第三,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德裔移民选择支持美国。面对美国主流社会的恐吓与暴力,即便是心向母国的德裔移民也会为了确保自身安全而选择支持美国;更何况,绝大多数德裔移民对当时德国政府充满失望,美国参战后转向支持接纳自己的美国,亦是情理之中。

费城副市长鲁道夫·布莱肯博格(Rudolph Blankenburg)是一名德裔美国人,他的看法颇具代表性。

“总统已经要求国会对德国宣战!我们德裔美国人应该忠于这个接纳我们的国度,借此机会展示对其毫不动摇的绝对忠诚。……我们已向国旗宣誓,理应永远跟随它,并时刻准备履行职责。……我们为总统、为这个国家祈祷,并将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纯粹的美国人,而非‘带连字符’的美国人。”

布莱肯博格的话不可谓没有诚意,但德裔美国人的忠诚仍然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质疑。美国参战后,德裔移民受到了空前不公正的对待。如果说以往的美国排外情绪名不正言不顺,一战则在客观上赋予这种排外某种“正当性”,德裔移民成为排外主义者关注的焦点。

“百分之百美国化”运动将“百分之百美国主义”的观念行动化、具体化。1917年4月,由威尔逊政府创立、著名“耙粪记者”乔治·科瑞尔(George Creel)领衔的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开始监督大众媒体。这是“百分之百美国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在于协助政府对内宣传、向美国民众兜售威尔逊的战争目标。科瑞尔认为,在民族危机形势下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团结,而是一种发自内心地对美国主义理念的推崇,从而结成高度统一的以白人为主体、有奉献精神、勇敢、坚韧、无畏的民族”。

最初,“公共信息委员会”主要采取相对自由的宣传方式,以事实而非恐吓、暴力说服德裔移民。然而随着战局焦灼,该委员会开始散布德国人冷酷、凶残的形象。到1918年初,德国军人残忍刺杀妇婴的海报贴遍全美大街小巷,并附上“阻止野蛮德国人”的煽情标语。“公共信息委员会”已不再容许德裔移民对美国政府及其战争的任何异议与不忠言行。威尔逊总统批复:“如果存在不忠,就有必要采取强制政策。”此后,焚烧德语书籍,为德语地名易名等现象常有发生。这实为对美国宪法所赋予的自由言论、自由出版权利的践踏,它们成为“爱国主义”旗帜下的牺牲品。

与此同时,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间谍法》(Espionage Act)和《煽动叛乱法》(Sedition Act of 1918)。后者规定,任何对美国政府、国旗、宪法的不忠、亵渎以及侮辱性言论皆为非法行为。这些法律由司法部下属1909年成立的“调查局”负责具体执行,“调查局”下设上百个辅助机构监视德裔移民。这些辅助机构包括“美国保护联盟”、陆军“军事情报科”、“海军情报办公室”等。为了监视劳工间谍,调查局的触角还延伸至普通工厂。例如,费城西部的布莱尔(J.G.Brill)公司内部就有专门机构监视德裔劳工。乔治·皮蓬(George Wharton Pepper)执掌的“宾夕法尼亚州国家防御委员会”,主要职责在于搜集德裔移民对美国不忠、对战争不满的相关情报。此时,“美国保护联盟”的志愿者人数达到最高的25万。美国律师托马斯·格利格里(Thomas Gregory)将其形容为美国政府机构的一种补充,以“监视那些不忠的移民,并及时汇报”。在实践中,该联盟的志愿者监视邻居和同事、拆看信件、入室检查,甚至非法逮捕德裔移民。1917年12月至1918年11月间,“美国保护联盟”仅在费城一地就审查了18,275人。后证实这些人几乎都是无辜者。

威尔逊总统也在此时唤醒了美国民众对1798年《煽动叛乱法》的记忆,为一战时期监视、镇压德裔移民提供了法律依据。自1917年秋,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德裔移民行动自由的限制,要求所有14岁以上未归化的德国移民进行登记,以限制其出行。到1918年初,仅费城登记的未归化的德国移民就有6,481名,其中的“危险分子”被送入新泽西州格劳瑟斯特(Gloucester)城的集中营。至1918年底,美国的各集中营中关押的未归化德国移民中的“危险分子”超过6,000名。

此外,其他“爱国”组织也都配合美国政府同化和调查外来移民的工作,其中尤以“国家安全联盟”和“美国防御社团”最为活跃。二者尤其推崇“百分之百美国主义”的理念,用约翰·海厄姆的话说,二者力图“通过总体的国家忠诚来实现广泛移民同化”。这种忠诚事实上就是认同战争、支持战争、服务战争,以及杜绝德裔移民与美国主流社会之间存在差异。“国家安全联盟”认为,德裔移民组织如不公开反对德国政府,那么就一定是在支持美国的敌人。两个组织都坚决反对学校教授德语,导致许多学校取消或停止德语课。德语不但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甚至在一些德裔移民的教堂布道也禁用德语。弗兰克·思维贝克(Frank Swibaker)作为一名在芝加哥到阿尔顿铁路区间工作的德裔移民,在工作期间就经常得到如下警告:“说英语,不要讲德语,否则我们就把你从这儿扔下去”。很多德裔移民开设的商店,也经常被投掷石子。在个别地区,德国的戏剧遭到抵制,乐队也不再演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乐章。种族主义者麦迪逊·格兰特在1918年再版的《伟大种族的消逝》一书中,删掉了第一版中关于德国人对美国文化做贡献的所有史实。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加入“反德大合唱”,鼓吹处决德裔移民奸细。许多州的立法机关禁止德国人在公立学校学习。城镇、企业、个人也更改其德语名字,如,柏林(Berlin)和艾奥瓦(Iowa)皆更名为林肯(Lincoln),酸菜(Sauerkrant)更名为自由卷心菜(Liberty cabbage)等。“爱国者”的很多庆典都以焚烧德语书籍作为重要内容。可见,美国主流社会对任何形式的德国因素都持敌视态度。

1917—1918年,美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日渐膨胀,对德裔群体的排斥甚嚣尘上。1918年4月,德裔矿工罗伯特·普拉格(Robert Prager)被一暴徒绞死在伊利诺伊州的柯林斯威尔(Collinsville),美国的反德情绪达到顶峰。可见,在“百分之百美国化”运动之下,德裔移民连最基本的人权都难获保障,作为维系德国文化主要载体的德裔组织已然成了背叛美国的代名词。同一年,美国参议院在没有任何讨论与表决的情况下,决议解散“全美德裔美国人联盟”。

结语

“兵者,国之大事”。美国政府为了确保战时的国内团结与战争胜利,开展针对德裔移民的极端强制同化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在此过程中,德裔移民丧失了美国宪法所赋予的基本自由和民主权利。可见,即便是文化一度被美国主流尊重与追捧的德裔移民,也会在一战的特殊条件下丧失基本的宪法权利,甚至成为被迫害的对象。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二战期间,作为文化“他者”、“劣等”种族的日裔移民,在美国的基本权利遭到践踏,甚至超过11万人被关进集中营,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与自由都被剥夺。这是继奴隶制以来美国历史上对境内居民最大规模人身自由权利的剥夺,并且获得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支持。这表明,美国社会常会因为局势而在“爱国主义”口号下随意践踏其所宣扬的自由民主价值观,也突显出美国公民自由与民主等权利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土生美国人赫尔曼·哈杰多(Hermann Hagedorn)将“百分之百美国主义”之下的德裔美国人比作“错觉下的囚犯”。换言之,一战期间的德裔移民不过是美国主流社会“想象的敌人”,这种排外情绪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二战期间,日本裔移民的遭遇可谓如出一辙,然其程度犹有过之。

尽管针对德裔移民的“百分之百美国化”运动非常短暂,一战结束后即迅速沉寂,但其影响非常深远。此后,德国文化的影响在美国急剧衰落,相关德裔机构首当其冲,具有全美影响的德裔移民组织寥若晨星,且每况愈下。德国移民及其后裔,已逐渐消散在美国主流社会之中。德语在美国的衰微是德国文化在美国式微的最好见证。即便在一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大街上也难闻德语。德语出版的报纸杂志也愈来愈少。在费城仅剩一份德英文双语报纸——《日报》(Tageblatt)。同时遭受重创的还有德裔移民的身份认同。一战期间,德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变得毫无可能,更遑论对母国的多重认同,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战后。同时,一战导致美国的民族主义变得狭隘,在这种情形下,高调宣扬特殊的德裔美国人认同显然不合时宜。而对“美国主义”的绝对化定义,也会使“带连字符的美国人”不受欢迎。20世纪20年代,德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才开始慢慢回归,但不再如一战前那般自信和张扬,而是有一种被征服过的低调和谦逊。德国文化的影响力在美国的复苏之路则更是在“民权运动”与“多元文化主义”兴起之后。(本文作者伍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美国研究所讲师。原文载《世界历史》2015年第3期。)

资料:一战中米国人是怎样迫害的国人的

如果中美之间爆发严重冲突,在美国的华人真能岁月静好吗?

作者 ▏罗马主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德国移民和德侨,享受了一次彻彻底底的美式资本主义专政,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这些负责监督德国移民的美国人,都是隶属于美国1909年成立的美国调查局下辖的一个组织,名叫“美国保护联盟”的官方机构,大约有25万成员,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监视周围的德裔美国人家庭,是否在依然在使用德语,有没有偷看德语书籍,甚至和德国人通信?

他们可以随意的翻拆这些人的信件,闯入这些人的家庭进行搜查,对那些他们认为可疑的德裔美国人,他们会把他们全家扭送到“公安”机关,进行审查,其中“罪行”严重的,甚至会被关进集中营,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么做呢?

♢ 1917年在北卡罗莱纳温泉城德国拘留营内的营房 ♢

根据大卫.M.肯尼迪《在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社会》这本书里的说法,美国政府为了能毫无约束的彻底修理德裔美国人,先后通过了《间谍法》和《煽动叛乱法》,规定任何人,一旦对美国政府、国旗以及宪法,发表不忠,亵渎或者侮辱性言论,都是非法行为,那么为什么有了这两个法案,美国政府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呢?

因为这两个法案充满了模糊的边界,对于什么叫做“不忠”?什么叫做“亵渎”?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完全可以任意发挥,因此说德语就变成了对美国的不忠,看德文书自然就是对美国的亵渎,甚至在家里炖个德国猪肘子,都有可能是意图颠覆美国,招来一群美国人,对德语移民的拳打脚踢,进行一场触及心灵的再教育。

♢1918年,一群人聚在威斯康辛州的Baraboo高中集中起德语书籍准备焚烧♢

当时美国调查局成立了上百个辅助机构,对德裔美国人进行监控,根据拉塞尔.卡扎尔所写的伤痕纪实,《成为旧人:德裔美国人认同的悖论》一书里的介绍,甚至比较大一点的美国私人公司里,都有专门监控德裔美国人的机构,然后通过这些机构,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的迫害德裔美国人,这种迫害究竟达到了多大的规模呢?

同样是根据这本书的记载,仅仅只是费城一地,在美国参战的短短一年里,就发现了18,725个“坏分子”;根据弗雷德里克.C.吕贝克的《忠诚盟约:德裔美国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里的记载,单单在新泽西州,就有6481个“危险分子”,被送进了格罗塞斯特城的集中营,至于全美国有多少德裔美国人被关押,今天已经无据可靠,我们现在唯一知道的一点,就是这些人中间,99.99%都是无辜者。

不仅仅官方对德裔美国人毫不手软,美国的民间社会也处于狂躁之中,当时如果有人敢在公共场合说德语的话,就会招致美国人的毒打,1918年4月,一名叫做罗伯特.普拉格的德裔矿工,因为不会说英语,被一群暴徒当街吊死,事后没有一人受到追责。

回看美国的历史,事实上当年的德国移民和日本移民,同样也是成分复杂,但是当美国和他们的母国开战的时候,他们全部被一视同仁,受到了无差别的对待。

我们就以德国移民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一点,德国是1870年才成立的,但是最早的“德裔”美国人,早在1620年,就已经来到了当时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后来的纽约城,比美国建国还早,在北美爆发独立战争之前,就已经有了30万“德国”移民,这些人和100多年以后才成立的德国,其实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谈不上任何认同感,毕竟他们当时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属民。

其次来美国的“德国”人中间,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政治难民,宗教难民,特别是在一八四八年,包括奥地利普鲁士在内的大德意志地区,都爆发了反对专制的革命,后来被残酷镇压,失败后有大量的“德国”人逃到了美国,这些人都是彻彻底底的自由主义者,从内到外都对后来的德国没有一点好感,反而对美国充满了认同感。

但是当1917年美国参加第1次世界大战以后,所有说德语的或者出生于德国地区的美国人,全都受到了无差别的对待!要知道德国人和英国人的区别是很小的,他们都是新教徒,又都是白种人,他们之间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了他们对华人的了解,既然他们都能对“德国”人一刀切,又怎么可能对华人区别对待呢?

有人可能又会有疑问了,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的主要军届将领,包括艾森豪威尔、尼米兹等等,都是德裔美国人,他们不仅仅没有受到迫害,反而变成了美国的栋梁,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要搞清楚这个现象,我们一切都要从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谈起,也就是二战时,另外一个名叫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叔叔,在美国的政坛主力里,有不少都是政治世家,就像后来的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一样。

根据威廉.H.哈波所著的《西奥多.罗斯福》里的说法,美国在20世纪初的时候,曾经遇到了一次空前的挑战,就是德语文化对英语文化的挑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面我们提到了,“德国”人很早就开始移民美国,虽然他们来的时候几乎都是两手空空,但是“德国”人非常能吃苦耐劳,而且又做事认真,所以他们总能最快的聚集起财富,而且他们特别喜欢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很快美国大部分中西部的农场,都变成了德国人的产业。

因此在美国的绝大多数“德国”移民都是中产阶级以上,而且这些相对刻板的人,也更愿意遵守秩序,所以他们是美国社会中犯罪率最低的人一群人,因此是美国的模范公民,受到了美国社会的敬重,有点像今天的华裔在美国。

不仅仅如此,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德语地区开始在文化和科技上领先,出现了诸如黑格尔,康德等等著名的哲学家,海涅、巴赫、贝多芬这样的文学家和音乐家,爱因斯坦,普朗克、伦琴等等著名的科学家,特别是在德国统一以后,德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一跃变成世界第二,因此德国文化开始在美国流行。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有四百五十种德文报纸,每年有50万人学习德语,形成了对美国的主流价值观,盎克鲁撒克逊英语文化的挑战,这让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非常紧张,他觉得再这样发展下去,美国就会变成修正主义,就会分裂,就会变天,那他该怎么办呢?

于是“百分之百美国主义”运动就登场了,按照西奥多.罗斯福的说法:"我们有权让外来移民和他们的后裔成为纯粹的美国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纯粹的美国人呢?在他看来,那就是必须说美国人的语言,吃美国人吃的饭,看美国人写的书,想美国人想的问题,完全的和母国脱离一切联系,只有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美国人。

不过虽然以西奥多.罗斯福为首的美国主流社会发起了这场运动,但是却收效寥寥,因为他们要改造的主要对象,德裔美国人并不买他们的帐,因为毕竟当时最酷的革命书是马克思写的,最牛逼的哲学思想是黑格尔创造的,最神奇的科学理论是爱因斯坦发明的,最好听的音乐是贝多芬谱写的,这些都是德国人,所以你要让德裔美国人放弃德语和德国文化,根本就从逻辑上站不住脚,更何况德国人是最喜欢讲逻辑的。

所以虽然美国的主流社会磨破了嘴,可是德裔美国人却依然我行我素,而且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西奥多罗斯福终于想明白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能总是温情默默,必须要发动一场彻彻底底的文化大革命,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可是想虽然这样想,但是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因为美国毕竟是民主社会,强调的是人人自由,别人说什么语言,喜欢什么样的文化,喝不喝黑啤酒,吃不吃炖猪肘子,那不是美国总统能管得着的事,所以虽然以西奥多罗斯福为首的美国主流社会很着急,可是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他们看到了机会,如果美国能加入协约国一边,对德国开战的话,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让美国走上正轨。

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在这一点上的看法,和西奥多罗斯福完全相同,他们要借着这场战争的机会,塑造一个纯粹的美国民族,创造一个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所有的美国人,不管他来自任何地区,都必须百分之百的信仰美国主义。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就必须成立一个“中央文革小组”,这就是由著名的扒粪记者,乔治.科瑞尔领衔的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唯一任务,就是要确保美国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要让所有的人认识到,德国和德国文化是整个世界的公害,美国必须要去扮演超级英雄,维护世界正义。

于是在乔治.科瑞尔的领导下,美国所有的主流媒体开始耙德国人的粪,把他们放在放大镜下检视,不惜夸大甚至捏造德国人的罪行,为美国参战创造舆论基础,就连当时刚刚兴起的好莱坞,也主动加入了这场舆论大会战,他们很自觉的确保每一部电影里最坏的坏蛋,一定是一个德国人。

与此同时,对那些不配合或者持中立态度的媒体 美国政府开始了各种打压,按照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指示,如果给你讲道理你不听,那我们就只有给你上手段。于是大量的媒体被关停,根据《波士顿环球日报》的报道,仅仅在1915年2月26日当天,全国50家最有影响的德文报纸,就被政府以各种理由强制关闭。

如果安心要找机会,那机会总会是有的,当德国宣布进入无限制潜艇战以后,美国立刻就迫不及待的参战了,既然参战了,那改造美国社会的文化大革命也就可以开始了。

于是就有了我们前面说到的那两部法律,说德语、看德国书、学习德国文化,都被歪曲成对美国的不忠,根据蒂娜.斯图亚特.布莱克贝尔《从“德国日”到“百分之百美国主义”》一书里的记载,在美国宣布参战的当天,全美各地的德裔美国人都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收到了来自老板或者当地爱国组织的警告:“说英语,不准讲德语,否则我们就把你扔出去!”

接下来就开始铲除得国文化,美国各地都开始了大规模烧德语书的活动,然后就是关停德语学校,更改用德语命名的地名,把原来很多叫柏林的城镇,现在都改名叫做林肯,不准德国人聚集的教区,用德语布道,乐队也不在演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乐章。

♢ 焚烧德语书 ♢

再接下来就是发动群众,成立“美国保护联盟”,让朝阳大妈们去监视德裔美国人的一举一动,让红卫兵小将们用拳头去触及他们的灵魂,对那些死不改悔的家伙们,直接就关进集中营,让他们知道美国式“民主专政”的厉害。

虽然这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完全达到了效果,仅仅在美国参战一年之后,基本上德语和德国文化就在美国绝迹了,虽然不久之后,美国主流社会觉得已经达到了目的,就对这些“极左”的行为进行了纠正,但是留在德裔美国人心中的阴影实在是太深了,从此以后,绝大多数人都“自觉自愿”的和德国划清界限。

所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时间已经又过了20多年,所有的德国痕迹早就被消灭的一干二净,美国已经没有了“德裔”美国人,只剩下了那些长着“日耳曼面孔”的美国人,就像今天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虽然他也是一个德裔美国人,但他最喜欢的是喝可口可乐,吃汉堡包,打高尔夫,除了一头的金发,在他的身上找不到一点德国文化的影子,美国对德裔美国人的改造是非常成功的。

而这场运动的始作俑者,“百分之百美国主义”的发明人西奥多罗斯福,在美国历史上评价极高,被公认为现代美国民族的缔造者,他的思想被传承到了今天,所以他和华盛顿、杰弗逊、林肯一起被刻在美国的总统山上,不过在他构思的这个美国民族里,是没有华人的一席之地的,1902年,他取消了排华法案的时间期限,想把华人永远排除在美国民族之外。

我们一分钱也不挣,和你的转发一样,全志愿,都在努力捍卫新中国http://womenjia.org/z/201901/1169.html

本文话题: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