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定向假新闻,造谣称中国免除喀麦隆52亿美元债务

作者:网络综合 来处:环球、观察 点击:2019-02-01 18:00:08

2019年1月30日环球时报报道:近日,米国知名主流媒体《华尔街日报》发布了一篇很令人震惊的新闻,称中国免除了非洲国家喀麦隆高达52亿美元的债务。

这条假新闻也很快在境内外引起了争议,并毫不意外地被境外的反华势力拿来掀起了又一轮抹黑中国的炒作。

但境内的学者和媒体很快就发现这则报道是“假新闻”,并用事实进行了打脸。

而就在昨天深夜11点,《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也终于承认他们的报道“表述有误”……

可这则假新闻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事情的起因源于《华尔街日报》中文网1月21日发布的一则报道,该报道宣称喀麦隆总统在1月19日时宣布,中国方面免除了该国3万亿中非法郎(约合52亿美元)的债务。

之后,这则中文消息很快被境内的自媒体号、营销号乃至境外的反华网站纷纷传播起来,境外的社交网站推特上的各路反华分子与“杠精”也纷纷加入进来,炒作说中国“不顾老百姓死活”,就知道在国外“大撒币”。

这条过于“扎眼”的消息很快引起了国内学者和媒体的关注,并提出了有力的批驳。

《观察者网》刊登的一篇署名为清华大学博士唐溪源的文章就指出,他在所有正规的西方媒体、乃至喀麦隆总统府的声明中,都没有看到这篇《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所发布的免除52亿债务的报道,而且喀麦隆欠中国的外债总共在50-55亿美元之间,如果中方真的一次性免除了这几乎全部的52亿债务,那喀麦隆总统府乃至全世界的媒体肯定早就围上来报道了,怎么可能只有中文世界才有这个消息?

唐溪源的这篇文章还介绍说,中国最近确实有免除喀麦隆的一笔外债,但这笔外债的金额约为7800万美元,且本就是一笔“原本就不期待对方偿还”的无息贷款,其性质和金额都与52亿美元的全部外债相去甚远。

而且中方免除这笔债务也并不是“大撒币”。用唐溪源的话说,这笔钱确实能在“促进人员就业、带动成套设备出口、帮助中国企业抢占非洲市场、推广中国技术标准等”方面,给中国带来实际的利益。

喀麦隆官方则在当地时间1月20日晚间和21日,通过媒体澄清了这一假新闻,表示中方免除的仅是450亿中非法郎的一笔无息贷款,即约合7800万美元,并不存在免除3万亿中非法郎(约合52亿美元)债务的事情。

但作为一家世界知名的财经媒体,《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在此事上暴露出了很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喀麦隆官方已经在1月21日澄清了此事的情况下,这家媒体却并没有及时做出更正。直到引起境外反华媒体的炒作,引起中国媒体、学者和网友的广泛质疑,才在昨晚“轻描淡写”地认错,称自己是“表述错误”,这不得不令耿直哥怀疑这家媒体的专业性、严谨性乃至其报道立场。

另外,有中国网友也质问说:为什么英文版的《华尔街日报》就没有这篇报道,而《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却一直把这篇假新闻保留了8天才更正?是想等反华势力和恨国党将此事充分炒作发酵吗?最后,即便目前《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自己也承认了报道失实,境外的反华势力和恨国党仍然还在继续炒作此事。

观察者网:中国免除喀麦隆52亿美元债务? 华尔街日报发布了一条“定向假新闻”

2019-01-27 08:55:45

中国对非提供的贷款项目中非双方的“双赢”是实实在在的,但也正是非洲国家民众和中国国内民众中国贷款和减债有着不尽相同的立场和心理期待,才会出现《华尔街日报》这样“定向发布假新闻”的行为。未来我们还需探索一条更加透明、更加容易为双方民众所接受的“双赢叙事模式”,从而化解目前对非优惠贷款与减债的宣传困境。

1月22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爆出的一条消息让人吓了一跳,该报道的标题赫然写到“中国政府免除喀麦隆52亿美元的债务”。

笔者看到条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因为笔者在以往的研究中,曾对喀麦隆自2007年以来获得的中国贷款数额进行大致估算,估计其在2007-2018年间获得的中国贷款总额约在50-55亿美元左右。

由于在2007年以前喀麦隆获得的中国贷款数额较小,因此目前喀麦隆目前所欠中国债务的总额估计也在55亿美元上下。如果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内容为真,就意味着中国一夜之间免除了喀麦隆欠中国债务总额的95%。根据以往中国对非贷款的政策执行先例,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然而,华尔街日报发布的新闻却“有鼻子有眼”,称消息来源是喀麦隆总统府于上周六(1月19日)发布的一份声明。而1月18-19日正好是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访问喀麦隆的日期,访问内容也确实涉及中国减轻喀麦隆债务负担的相关议题。

因此,对于不了解内情的读者而言,这条新闻的“仿真度”很高,加之华尔街日报也算是国际知名媒体,因此免除“免除52亿美元”债务的新闻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定向发布”的假新闻

然而,通过查证,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发布的这条消息,是不折不扣的假新闻。

首先,喀麦隆总统没有发布声称“中国政府已免除喀麦隆52亿美元”的声明。在喀麦隆总统府的官方网站上,只能找到两条与此事可能相关的消息。

一条是总统府1月17日发布的,关于杨洁篪即将访问喀麦隆的公告。公告中只提及了访问的行程安排,没有任何关于减债的内容。另一条是总统府于1月19日发布的,关于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会见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杨洁篪的新闻,在新闻中提及了“保罗比亚总统于2018年9月访华期间曾向习近平主席请求减轻喀麦隆所欠的中国债务,中方对此予以了积极回应”“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杨洁篪宣布将减免喀麦隆所欠的、于2018年底到期的无息贷款”。

由此可见,所谓总统声明纯属子虚乌有。

其次,中国虽然免除了喀方部分债务,但华尔街日报所称的“52亿美元”严重夸大了免债金额。那么此次中国究竟免除喀麦隆多少债务呢?根据喀麦隆官方媒体《喀麦隆论坛报》的报道,本次中方免除的是总额为450亿中非法郎(约合780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

此外其它媒体如BBC报道的数额为415亿中非法郎,数额大致与之接近,均在合理区间内,其中的数额差别可能是由于采用的换算汇率不同所致。

站在喀麦隆的角度看,能被免除的债务金额自然是越高越好,如果中国真的一次性免除了喀麦隆52亿美元债务,喀麦隆官方媒体没有任何理由将其故意报低。要知道,喀麦隆2017年的GDP为348亿美元,如果一下子免除了52亿美元债务,估计《喀麦隆论坛报》会头版头条连续报道一周。

最后,华尔街日报“创造”的这条假新闻,是“定向”发布的。

这条“免债52亿的”消息,只在其中文版网站上能看到。在其英文版和法文版的网站上,完全找不到这条消息,最近的一条与喀麦隆相关的新闻,是一篇去年8月发布的调侃喀麦隆总统的文章。而且华尔街日报的官方微博也第一时间转载了此新闻(目前已被删除)。

这样“定向”发布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一方面要向中国网民,尤其是容易被“带节奏”的微博用户们,传递一个信息:“中国政府又在非洲撒钱穷大方了,大笔一挥52亿美元没了”。

但在另一方面,这样的消息又不能被以英语、法语为主要语言的非洲民众看见,因为这不就是帮中国宣传了其减轻非洲国家债务的努力吗?这与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中国使非洲国家陷入债务陷阱的“主流观点”不符。

由此可见,华尔街日报这条假新闻,虽然是假,但却也是精心设计的,内容上假中有真,在真实的事件环境中加入捏造的关键信息,消息的指向性也十分明确,就是为了煽动“不明真相”的网友。此消息发布后,也确实在一些海外中文媒体中“带起了节奏”,这些媒体报道时改用了更为煽动性的标题,但消息来源全都指向华尔街日报。

关于对非优惠贷款与减债的宣传困境

事实虽然已经清楚了,那就是中国减免了喀麦隆7800万美元,而非52亿美元的债务。但是,7800万美元毕竟也不是小数目,也足以让一些网友觉得愤愤不平。那么,为什么要中国为什么要减免喀麦隆7800万美元债务呢,这里必须把话说个清楚。

目前中国的优惠贷款与减债行动,面临着“众口难调,难做八面美人”的宣传困境,往往只能做不能说。

同样一个一笔贷款或一个减债行为,至少需要面对非洲国家民众、西方媒体和国内民众三个不同的受众,三者对于中国贷款的基本立场和心理期望截然不同。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普及,原本的“内宣”、“外宣”边界已经不复存在,官方已经无力再针对特定群体做特定的宣传。

      正是因为非洲国家民众和中国国内民众中国贷款和减债有着不尽相同的立场和心理期待,才会出现《华尔街日报》这样“看人下菜碟”,“定向发布假新闻”的行为。

而中国官方面对西方媒体的选择性、扭曲性报道,一方面要用实际行动驳斥所谓的“中国债务陷阱说”,确保对非贷款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又要注意安抚国内民众,以免让人误以为国家利益受损。

此次减免喀麦隆的7800万美元债务,属于中国政府向非洲国家的无息贷款。除此之外,中国向非洲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国家提供的大致还有无偿援助、优惠利率贷款、商业贷款等形式,它们各有不同的政策意涵。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无息贷款的援助性质十分浓烈,按照以往的实践经验,我国对非无息贷款到期后,只要不发生重大特殊情况(如双方关系恶化)一般会应非洲国家的要求进行免除。无息贷款也是我国减免非洲国家债务的最主要构成部分。

中国对非提供资金和援助几种形式和政策意涵

对非贷款与减债:“双赢”并非空话,更需清晰

为什么中国要提供一些原本就不期待对方偿还的“无息贷款”给非洲国家?

一种比较简化的解释是,通过对非洲国家提供贷款,中国确实获取了许多经济利益。为了使这种合作关系能够可持续,中国通过提供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等形式,主动让出一部分利益给非洲国家,使利益分配更加趋于平衡。

当然,这其中还包含着巩固中非友好关系,扩大中国在非洲的政治影响等因素。

中国对非提供的贷款项目,虽然具体单个项目的利益得失可能需要具体分析才能得知,但从整体上而言,中国是获利的。经济方面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促进人员就业、带动成套设备出口、帮助中国企业抢占非洲市场、推广中国技术标准等。

同时,参与这些贷款项目的中国企业往往可以从中获取较为丰厚的利润。对于非洲国家而言,中国提供的贷款金额充足,对项目的实施条件不挑剔,还款条件较为优惠,使许多非洲国家能够实施一些长期以来一直计划但未能实施的大型项目,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可以说,中非双方的“双赢”是实实在在的,并非一句空话。

不过,目前这种“双赢”还处于“众口难调”的阶段。因为即使是“双赢”,一般民众都会希望自己国家是赢得多的一方。“赢得少”的一方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媒体挑动,进而觉得自己是“吃了亏”。正因为如此,中国与非洲签署的贷款协议与相关项目合同在具体关键信息上通常是保密的。这种保密固然减少了双方民众关于赢多赢少的争执,但也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遐想提供了滋生的空间。

这次的《华尔街日报》“定向假新闻”事件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未来中国的对非援助与贷款工作,还需探索一条更加透明、更加容易为双方民众所接受的“双赢叙事模式”,从而化解目前对非优惠贷款与减债的宣传困境。

我们一分钱也不挣,和你的转发一样,全志愿,都在努力捍卫新中国http://womenjia.org/z/201902/1183.html

本文话题: 媒体 非洲 谣言 软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