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quora一篇讨论《中国倭国的茶文化,有哪些显著的差异?What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tea culture?》文章中,网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讨论《皈依者狂热》的文章里的分析也很有道理:
不完全虔诚的新信徒(毕竟受到之前生活经历影响),往往比“根正苗红”的老信徒更加虔诚、更加狂热。
对于“皈依者的狂热”的研究从宗教延伸到了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
例如中国的茶道、禅宗、建筑等传到了日本后,在形式感和仪式性上被不断推往极限,而在中国本土,则是以一种更随意和不刻意求工的态度自然演进。
Min Yan:倭国严重缺乏多样性的结果
倭国对于某些特定食物的文化,是严重缺乏多样性的结果,这也造成倭国人经常走极端。比如,倭国人吃白米饭的时候,经常就着腌菜吃,他们还觉得味道挺好。但在我看来,他们所有的腩菜味道都是—祥的,相比之下,中国的腌菜品种就太多了。倭国食物缺乏多样性的情况,类似于中国北方和韩国(可能种类更少)。由于缺乏多样性,倭国的美食家总会在其他方面走极端,例如繁文缛节的喝茶仪式,品类繁多的茶具。
倭国人强调过程,中国人强调口味。倭国的茶道是“抹茶”,曾经流行于中国的宋朝。倭国茶的品种,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非常有限。
中国几乎所有的南方省份都产茶,品种非常繁多。在办公室里,我经常喝的是浙江的龙井,云南的普洱和红茶,湖南的红茶,江苏的碧螺春,台湾的乌龙茶,福建的铁观音、正山小种和水仙茶,还有来自马来西亚和土耳其的一些茶。不同种类的茶,我用不同的茶具。不同茶的风味,需要不同的方式、不一样的过程泡出来。
Robin Daverman:中国茶文化淹没了茶道
怎么说呢,中日茶文化的最大区别,那就是倭国有真正的茶道,而中国没有。
这类似于特殊场合的旅游陷阱。比如在美国,你可以假装自己是懂葡萄酒的内行,但在法国却不可以。在法国,你可能从五岁就开始喝这些东西了,你会觉得葡萄酒没什么大不了的。
茶树是一种热带、亚热带植物。它不喜欢太热或太冷,不喜欢太湿或太干,不喜欢大晴天或大阴天,不喜欢太高或太低的地方……基本上来说,它需要一个多雾潮湿的山坡,酸性的土壤,没冰没雪,雨水充沛但排水迅速,阳光充足但又不太强烈,施肥良好但也不能过量……这种自然环境,倭国可没有,倭国太偏北了!
所以,茶在倭国,就类似于神户牛肉——需要音乐按摩之类的东西。茶树需耍冬季保嗳,夏季遮阳,人工采摘,每人—天最多也就采摘10磅,等等。当你喝茶的时候,举行—个美好的仪式。好,没问题。
但茶树在中国是—种本土植物啊。中国生产了全世界40%的茶叶。中国群山连绵,茶树这种植物在中国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就像杂草一样生长。
人们卖茶都是一筐一筐卖的。
那么“让我们发明一大堆特殊的器具,只是为了得到一小匙的茶叶”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只是一杯饮料和一种烹饪香料。我是想说,你那有烤牛肉仪式或者意大利面仪式吗?有吗?或者有过多地思考“烤牛肉的哲学意义和象征意义”吗?
喝茶,就是“你喜欢这个味道吗”?仅此而已。
Lyle Yuan
某种程度来讲,中国并没有真正的茶文化。更准确地说,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茶,并且把它变成了东方版的咖啡。中国人无论老少、无论贫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会喝茶。
古代倭国进口茶叶的时候,茶叶是奢侈品,是只有上层阶级才能享受的,所以倭国人喝茶的时候,就跟一整套的仪式捆绑在了一起。
在星巴克喝咖啡的时候, 你是不需要举行仪式的,不是吗?
Jason Li:
首先,中国并没有单一的茶文化。
我家乡福建的茶文化,与云南、绍兴或华北平原的茶文化也是天壤之别。
如果必须将中国所有的茶文化融在一起,与倭国的茶文化进行比较的话,那么两者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倭国的茶文化更强调程序和仪式,而中国的茶文化更注重实际的口味。
传统的倭国茶道,其中—个重点就是准备本身,茶具精心摆放,过程也精准进行。倭国茶道重点在于准备过程,过程本身反映了禅宗哲学的—部分。
中国茶道中,更多的是将茶展现出最好的消费状态。茶被筛选、冲泡、过滤,最终的目标是给你带来终极的饮茶体验,中国茶道的重点是放在饮茶者身上。泡茶师傅会尽她最大的努力,给你带来最佳的饮茶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