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文明对宁夏的移民屯垦

作者:地球知识局等 来处:炎黄之家 点击:2019-03-26 12:56:01

宁夏是我国北方农牧文化的过渡地带。秦汉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后,在宁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和兴修水利。

秦汉帝国要想南北两开花,都要克服地理障碍,并将农业和郡县制推广到更远的适合农业地带,在北方则是河套平原,银川平原是其一部分(西套)。

大约从汉代开始,宁夏平原就开凿了谷千渠,引黄河水灌溉。至此,宁夏平原逐渐成为我国西北干旱高原上被沙漠包围的一片富饶绿洲,五代以来就被称为“塞上江南”,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但是宁夏也仅仅能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西北充当粮食生产基地。与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相比,它的经济体量就显得很小了。

只能说放在西北比较的话,是个很大的农业基地。

盛唐时期,自唐高宗、武则天开始,就已出现的政治中心东移的倾向,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关中平原的农业和经济发展的体量,难以支撑起政治中心的庞大消耗。而宁夏对于解决当时长安的粮食危机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

当王朝定都在西安时,银川平原是他的西北防线

当王朝定都在北京时,辽河流域是他的东北防线

因此,外部区域连通宁夏的首要因素,并不是其经济发展的成就。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需要,才是交通线途径宁夏的更重要原因。

从大的地缘格局来看,宁夏的黄河灌区是汉唐时期,中央政权维系各民族关系的天然纽带。除了黄河沿线的交通外,从长安为中心的关内地区出发,经宁夏北至蒙古高原是汉地与游牧帝国交往的主干道。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侵占了河西走廊,使得陆上丝绸之路的商贸受到一定限制。无奈之下,唐朝开辟了经过宁夏平原,北上至回鹘控制蒙古高原,进而联络西域的通道。宁夏亦成为了“草原丝路”上的重要驿站。

安史之乱,唐两京失守,皇帝与太子一路逃四川,一路逃朔方(宁夏),吐蕃趁机攻陇右,并逐步吞并河西走廊,朔方成为唐与吐蕃对峙、与北方草原交往的前线。

元朝时,大都(今北京)至察合台汗国的最为重要的一条交流通道,也是经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沿腾格里沙漠,经河西走廊的通道。

然而明中期以来,随着明政府收缩西北边疆、退守嘉峪关,丝绸之路贸易急剧萎缩。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后,处于内疆的宁夏也失去了在对外贸易通道上的地位。

此时的宁夏其实属于内地十八省之甘肃省。

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则表明宁夏的交通地位,在于它是交通大通道的节点和战略要地。

我们一分钱也不挣,和你的转发一样,全志愿,都在努力捍卫新中国http://womenjia.org/z/201903/1339.html

本文话题: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