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我们刊发过wxmang的《不要小看米国制造业》,这里我们再集中介绍一下米国制造业为何持续衰落。
关于工业化和制造业更多主题,可阅炎黄之家相关文章:《去工业化邪路会让中国走向死路》、《中国技术和产业升级是打破东亚地狱模式的最后希望:白人轻松赚钱的秘密》、《中国要练好机械、材料、光学、化工等传统工业内功,迎难而上提升自主产业链》、《去工业化的实质是人口问题,人口规模决定了工业规模上限》、《法国黄背心运动及西方媒体集体失语原因——勤奋中国技术产业崛起损西方有余而补我不足》、《中国手机为什么这么猛?最集中地代表中国的工业竞争力》
曹德旺:米国制造业“断代”
早在2007年,福耀玻璃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60%,位列第一。但我们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只有3%,扩大海外市场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路径。2010年米国通用汽车向福耀提出要求,2016年之前必须在米国建一个工厂进行配套生产,这也成为我们在米国寻求投资建厂的主要原因。
我在米国刚建厂时就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愿意在工厂工作的米国人都是老年人,基本没有年轻人。米国的年轻人都愿意栖身于华尔街和硅谷。我们公司这些年来在米国组织过很多次招聘,基本招不到年轻人。
有人说我们给出的工资低,米国人看不上,其实完全不是。我们做过统计和比较,从当地整体收入水平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水标准来看,我们的企业给员工开出的工资收入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但是,还是招不到年轻人。我认为,这就是米国制造业“空心化”导致整体迁出这几十年,造成的“断代”后果。
从我在米国十几年投资办厂经验看,如今在米国从事制造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价格低,二是税费低,三是市场需求强劲。而在人工方面,米国一个最大的短板就是人工费用较高,而且在制造业方面非常缺少年轻的管理者和蓝领工人。同时米国文化核心价值是所谓的民主与自由,体现在企业中就是你不能管我,一切以工人自愿为主。全国性的工会组织代表工人与资方业主较量,政府原则上不干预劳资之间的事,造成效率低下。
中国优势不那么突出了
1995年我开始尝试投资米国,1000万美元到1998年几乎亏光,主要原因是投资战略错位。亲历在米国建大型企业之后,除了反省中美之间文化、经济的差异,我认为更应该思考两个问题:中国工厂的优势和米国工厂的优势各自在什么地方?我们如何保持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
中国的制造业优势,过去经常被列举的有三个方面:人工费用低,制造业工人的素质高,工业用地价格便宜。但是从各方面分析来看,这些优势变得相对不那么突出了。
比如,我们在米国这家工厂,员工工资占销售额的比例为35%至40%。在中国,我们已经增加了大量自动化生产设备,把人工成本降下来,综合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约20%。但税、费这两方面米国有一些优势,还省掉产品从中国运到米国的费用。米国的税收较简单,联邦按企业经营利润的25%征收所得税,企业没有利润就没有任何税负。而中国除了所得税,另外还有一项增值税,不管企业有没有盈利都要缴纳,相当于营业额的6%。同时,米国联邦还有一个收费项目与中国的五险一金类似,但在米国是按应付工人工资额的11%,而中国是应付工资额的40%。因此这个同类科目米国比中国少50%,相当于营业额4%。从我们的统计来看,如果把综合人工成本与税、费结合起来考虑,我们在中国的工厂与米国的工厂,开支基本持平。中国工人目前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在业务素质、工作效率和服从管理等方面,比米国工人要高。
(关于制造业成本的讨论,还可以参考陈经2015年的文章:《西方造谣中国制造成本接近美国》)
对汽车玻璃这个行业来说,长途运输为避免破碎需重重包装,而且从中国工厂把生产出来的汽车玻璃运到米国汽车生产企业,各种运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相当于营业额的15%。这样算下来,在中美两地运营一个汽车玻璃制造厂的成本基本相当。中国并不处于优势。
米国工会过去给制造业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法律和时间的应对成本,如今米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正修建劳资关系正常化的通道。如过去米国规定每个企业必须成立工会,但现在决定权交给了企业员工,由他们自己投票决定是否需要成立工会。我们在米国对员工实行 “多劳多得,质优多得”,实际上也逐渐被米国工人接受。
为了恢复制造业大国地位,自2009年以来奥巴马政府围绕“制造业回流”战略推出一系列相应支持政策。各州政府也是积极响应,下了非常大的力气。我们工厂所在的俄亥俄州代顿市莫瑞恩区政府和俄亥俄州政府都承诺,只要我们雇用的米国员工超过1500人,政府就每年给福耀发几十万美元的补贴,雇得越多发得越多。企业在当地的工厂用地也会被免去一部分产权税。
制造业一定不能丢
中国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建造高度现代化中国,制造业一定不能丢,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巩固制造业优势上。房地产相关行业、互联网金融及一些服务业如今吸收了大量年轻就业群体,人工费用也随之水涨船高,这就抬高了制造业的成本。我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在国际竞争中制造业的重要性更大。
现在中国也出现了当年米国的趋势——去工业化趋势。我们疏忽了一点,米国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去工业化,是建立在他们已是全球第一工业强国地位上。去工业化后做什么?虚拟经济是第三产业——服务业。产业经济未形成、产业工人缺位的情况下,为谁服务?这个问题必须严肃提出,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我认为要保持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当前主要应该做两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要将税种设计、税负设计与国际接轨,让制造业企业更有活力。现在国家已经关注到这一方面,并且做了不少努力,切实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负担。不过,我们在变的同时竞争对手也在变,所以我们必须与国际接轨,还需要想更多的办法来让企业更有生机活力。
第二,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处于中下水平,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本行业本领域的技术优势与竞争优势。现在我们有一些出口加工型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把产品先拿到东南亚国家进行加工,然后再拿回来进行最后的组装、配套,虽然出口量得到维持甚至增加了,但是实际归属于我国所有的外汇却看不到。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并解决。
人们说工业化之路艰难,从米国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再工业化的路更难。如今,我们已经有很多农民从农村走进城市,成为一支务工大军。如果我们的制造业萎缩,就业吸收能力就会出现问题。一个国家要想保障普通民众的就业和福利,绝对不能丢掉制造业。因为制造业是第二产业,只有第二产业发达,才有对服务业的需求,才有服务业的兴旺。(作者是福耀集团董事长,本文由环球时报胡锦洋采访整理)
讨论:米国工业化走下坡路
根本因素是米国的财富分配出问题了,主要财富都被金融、保险、医疗、法律、工会、白左福利给分走了,制造业的都是穷逼。不是发现老婆出轨,离婚,老婆住房子养孩子,你被赶出家门,还得出钱给老婆花【Twolegsrun】
汽车,飞机还算好的呢,毕竟有传统技术积累,瘦死骆驼比马大。创新制造业一旦被超越,美国就永远失去了。以华为为例,美国人即使买了华为专利和技术,即使制造出来,最多也是美国市场,而世界早被人家占领了。光美国市场,养不活这堆技术人员,结局还是失败!【Twolegsrun】
有大量服务业攀附在其他行业上吸血。给你举个例子,北美这里,朋友住的楼,物业高价请人换节能灯泡,拧一个50美元,住户要分摊。住户问你为啥不自己爬上去拧,物业说我找的是有牌有保险的电工,我自己拧是便宜,可摔下来谁负责?这个例子就牵扯到两大吸血行业:保险业,律师。这种标准套到各行各业上,那社会生产成本能不海了去么【窗外】这就是美国最挣钱的行业之一【Twolegsrun】
米国制造高成本典型案例:
美国波士顿铁路,全长2.4公里,前期预算是20亿美元,最后实际造价多少呢?说出来骇人听闻——整整200亿美元!你没看错,是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300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540亿人民币。区区2.4公里,还花了十几年时间。比较一下,重庆轻轨也是在地下挖隧道造铁路,平均每公里造价1亿元人民币,美国波士顿铁路是我们的540倍。
波士顿隧道工程造价太贵只是一个方面,关键还是一个豆腐渣工程!
波士顿铁路在修建过程中,地下建筑多次发生坍塌事故,造成多人伤亡。2003年本就该竣工的工程,却发现有几千处漏水,不得不返工,2006年交付使用后,由于天花板脱落砸死开车司机,又继续返工(当时就检测出有6万处天花板钉子松动)。最后2008年总算完工,不过还有大量的工程隐患需要继续修缮,预计该工程总投资要超过220亿美元。
连近百年前的军阀阎锡山都知道制造业很重要
“九一八”事变后,阎锡山在山西拟定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并开始建造工厂,铺设同蒲铁路,还发出了号召:“自今以往,凡我国人愿皆实行造产救国以自救。”同时在太原城内的最高建筑鼓楼之上树起了“造产救国”的巨匾。
1931年10月19日,阎锡山在日记中写道:“跳出陷阱,冲出包围,卧薪尝胆,突破顾虑,破釜沉舟,造产增人,救国之危”。
1932年1月22日又写道:
“中国苟欲自强,简单一句话,就是无论男女老幼,统统向造产路上走,做的向造产路上做,学的向造产路上学。美国人的生产能力平均美金四百元,合我国币一千六百元,而中国人的造产能力平均二十五元,仅得美国人六十分之一,这样薄弱的造产能力,如何能强国呢?凡是阻碍造产的一切努力,无论是人,无论是机关,无论是习惯,无论是学术,都应该合力消除之。”
中国要警惕走上米国的去工业化道路
https://142.54.178.10/show.php?f=1&t=1946564&m=16729071
刚想明白,冷战结束以后到现在,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工业国都宿命地在去工业化的路上狂奔。
苏联是自己往自己脑袋上开了一枪。美国是在资本的搬运下实现的全球资本因特奶熊耐尔。从美国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无能来看,等于是自己朝自己肚子上扎了一刀。【游糊】2020-04-03
不是去工业化,而是美帝觉得自己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绝对的处于唯一能赢的地位,而且因为垄断地位呆的久了麻痹大意了。美帝至今想不明白为啥兔子能起来这么快?当初我们提韬光养晦的时候,实际上美帝很看不起兔子,觉得是兔子自己给自己找个借口台阶下。【funnylynx】
不要嘲笑美帝好嘛。那个年代中国是真的这么想的,高层里面至少矮凳一家肯定是这么想,另外还得包括某人前妻之类的二代们【北炜】
我们起来,靠的根本不是体制优势或者工业化。靠的是汉族人几千年来印在骨子里的那种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只要是国家政治上能够保持稳定,我们就必然能够腾飞。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实际就是在稳定的环境中汉族的崛起。工业化只是崛起过程中的方式罢了。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工业化,只要中原长期保持稳定,我们汉族人就是种田,纺织,那也能在世界范围内登顶。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哪怕封建制度,我们都能崛起。【金陵虎】
典型的农业国思维。当年建设MD的华工也挺吃苦耐劳,那就是任人宰割、任人凌虐的对象。工业国的玩法,真不是你想象那么简单,吃苦耐劳是不可能成为工业国滴。【龙神帝国万岁】2020-04-04 01:30:13'<无内容>[7]
你根本就对工业革命一无所知。农耕时代,中国的扩张极限就是1300万平方公里,超过这个面积就维持不了多久统治,就得开始收缩。但在工业时代,白皮可以无限扩张,直至占遍全球,工业国才真正是世界的巅峰。都什么年代了,赶快换掉你的农业国大脑吧。【龙神帝国万岁】
中国早晚也会往那个方向走,茅台不是用来喝的,房子不是用来住的,跟那个本质也差不多【鼎盛新兵】
中国也不是没有苗头。金融创新的的恶果远不是坑几个老头老太,而是坑年轻人。【北炜】
何止是苗头,现在年轻人已经很丧了,婚不结孩子不生。【自由落体】
黑眼圈这波操作确实没搞明白。当然换个人去当首相我估计也是一样的操作方式,利益集团的利益不敢反对啊【俺是个马甲】
黑眼圈的工作重点就是搞活经济挣钱,他身边一帮子经济学家,他们的主要理论就是自由经济,减少政府宏观面的监督。当然黑眼圈到底本身也是这个主张,还是本身没主张,只听那些学者的我们不知道。【金陵虎】
15年后中国经济实际操盘手,权威人士,最重要的男人又是什么路子呢?【无话可说】
说直白点,脸肿就是华尔街在中国下的蛆。【游糊】
也不能这么说。我认为只要是搞经济学的,一般都是跟着西方走的,因为当代经济学理论都是西方建立的,所以,当经济前进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所有的矛头肯定指向体制问题。正是因为如此,改革体制他们这些人呼声最大。【金陵虎】
现在玩金融的还只是坑国内的市场和产能,随着帝国化(一带一路),就是干倒了美帝,中帝也会很快重蹈覆辙,都不要一代人时间。【游糊】
美国的去工业化大致这样
美国的去工业化大致这样。
开头,美国转移的的确是那些技术简单粗暴、利润附加值低、劳资矛盾难以通过利润再分配得到改善、对环境有相当程度负面影响的所谓的“低端”制造业。当然这些产业从本土转移,原有劳动力怎么办?利润再低也是钱,总比没有强吧。因为美国保留和扩大了中高端制造业(科研相关等等),部分劳动力得到升级。升不了级可以进行替代,从事各类服务业,反正工资都差不多。而且由于低端制造外包至拥有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地区,美国又获得了稳定的廉价制成品供应,这些非美国制造的各类产品,仍然以很便宜甚至更便宜的价格在美国零售,无形中等于是增加了美国人的收入。这个阶段的转移、替代,对美国是有利的。外国苦逼苦逼生产出来产品,美国人可以廉价享受,而美国的产品,外国却要付很高的价格,非常不对等。
这好事最后怎么变成现在这德行。
改开的中国等于是向美国提供了一个劳动力价格最低+劳动力素质最优+社会环境最稳定的产业转移平台,这种全优平台美国以往就没遇见过。不是因为工人技术问题工厂管理问题或者干脆就是社会乱了,导致产品质量不可控,生产物流两耽误;要么就是日本这样的,迅速实现产业升级,低端盘不再接。
中国大陆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基础教育扎实、社会管理严格、三十年时间的工业化训练、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工资水平。给个仨瓜俩枣就玩命干,不怕加班,盼着加班,就为多挣俩钱。简直一拍即合,你有一堆自己干不了又离不开的活,我给点钱就干,而且干的很好。
跟中国的合作让美国走上了一条产业转移直至去工业化大出血的不归路。全世界那么多发展中国家,美国为什么不分散转移,分而治之,非要集中往中国转,而且由低而高,最后让中国产业升级发展反过来捏美国呢?因为中国是以一种十分吃亏的模式在跟美国合作,这亏吃得美国根本无法拒绝。
设想个场景,地主很多地,佃不出去,农民也不傻,地你的,我怎么种,种几辈子,成果大头也被地主拿走,没饭吃我宁可当强盗去。聪明地主换个模式,把地卖给农民,收成抵买地的贷款(本+利)直到抵完。这么干农民愿意,因为理论上只要坚持干下去,土地就归自己,哪怕这一辈子不行,那就持之以恒,愚公移山。有多少人(智叟)相信,农民(愚公)能通过这种模式实现命运逆袭?!中国跟美国的经合就是这种形式!
以为美国对外产业转移是他们出钱出技术提供市场分销渠道然后哥俩好分钱么?!根本不!一个有技术有设备有全球市场渠道,一个只有学习技术干活挣钱的欲望而其它一无所有,那好,买设备买技术培训买技术管理,共同承担投资成本,你不但要分红给我,还要用你那部分利润来抵你的投资。这种一边倒的合作,中国认了,一干就是几十年,全世界再无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做到这点。要不世界投资银行的业务都特么集中到中国来,西方资产阶级认为捡到宝了。
这种几近空手套白狼的合作必然给美国的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利好,美国的金融产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完全不管不顾的野蛮生长,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金融爆发增长、低端产业被中国全包、互联网等新技术又极大的提高了资讯交换效率,美国进入全民快钱时代。
对比之下,那些留下的中端乃至部分高端制造业,也显现出了夕阳产业的假象,技术潜力枯竭、利润空间变低、从业者工作情绪不稳定,劳资矛盾增加,还特么疑似污染环境。好吧,美国资产阶级赶紧接着转移,把中国接盘侠的血汗钱都变成纳斯达克向上狂飙的数字……改变不是一夜之间,甚至也不光是这40年,只是这40年美国找到了40年前就在找但一直没找到的最佳转移平台。
这种大规模长时间的产业转移,最终让美国透支掉了工业革命以来的产业积累。失去中低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孤岛化,只剩下金融泡沫。
制造业缩水最大的结果就是,工业人口这个人群浓度稀释结构失衡。越来越多美国人成了非工业人口,他们去搞金融、娱乐、服务,甚至诗和远方那一类型的流浪汉,民粹范爱谁谁谁。
这些人只要一夜暴富醉生梦死,以及各种违反逻辑常识的异想天开,这种基础上的世界观裹挟了舆论,压制了那些还算正常的人的声音。踏踏实实做学问,凭技术干工作的人,也不再是意识形态的主流,连自己的精神堡垒都保不住。
看美国现在政治精英阶层那些妖魔鬼怪,就是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变化的直接反映。
中国这个愚公,吃亏当积福,劳动传家宝,一点一点挖开了挡路的大山。
中国是高中低全产业链的大平台,垄断了中低端制造业,拥有独立的高科技研发体系和产能日益凸显的高端制造业。美国经济以金融和高科技为导向,中国经济以基建和高科技为导向。
美国的高科技为金融和国防服务,为国防服务好理解,为金融服务又如何呢,融资市场需要魅力十足的项目,美国乃至世界投资人也都知道美国一直以来通过技术领先获得了什么样的发展成果,转化出多少市场效益。金融和科技,是美国最后的也仍是最大的优势。
中国的高科技为国防和基建服务,基建,我们已经拥有了全世界速度最快的覆盖率最高的轮轨高铁网,还拥有最先进的5G网络技术,其它国家包括美国在内都没有。高铁这一块,我们还在搞600公里时速的磁悬浮列车,要让火车跑的跟喷气机一样快,一旦实现并铺开建设,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不言自明。
说中国这种全产业链模式能玩多久?
我们的中低端制造业,迟早也会遇见当年美国资产阶级遇见的障碍,产品附加值低迷,就业萎缩,劳资矛盾变得难以调和。美国的解决方案是外包转移,中国呢?难道要把计划生育少生的几亿人再生回来,让他们在血汗工厂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搞工业奴隶制么?!当然不是,出路就在受控核聚变、人工智能、分子级3D打印技术。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一按电钮什么都有。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民过着工作上各尽所能物质上按需分配的幸福生活~~
https://m.weibo.cn/1141308414/4537767282090687
- 文章关于去工业化说的挺对,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走美鳖的老路,因国内各种挣快钱的风气也挺热,实体经济不受待见。 (vox) 2020-8-16
国内STEM衰落也很严重啊,特别是非计算机类工科
@Ursa https://bbs.saraba1st.com/2b/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41837
本科工科从火爆到接近无人问津也就十几年,高考传统工科的分数基本垫底,转专业的时候不少学生宁愿从招牌工科转到野鸡管理/商科,甚至选社科和语言的都有(很多985也是)
研究生的话,近五年考研会数学的变成稀缺人才,两个差不多的专业,考数学的报名人数只有不考数学的1/5,不考数学分数线350,考数学瞬间国家线,会数学难道的全都去了计算机/金融相关?
英语水平也逐渐拉胯,要求一缩再缩,原来要求六级550的学校,现在四级都满足不了
这衰落速度比当年美国快多了,感觉再过个十年很多学校研究生院要靠南亚东南亚学生撑场子,现在一些非洲研究生水平都上来了,气抖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