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方原文是名词对方自诩的“新启蒙主义”,其实质应该是“新蒙昧主义”,转载时将其和周边文字做了修改,未经原作者许可。
新蒙昧主义在中国的起伏,有个典型案例,可见《复盘检讨:林达、薛涌、刘瑜神话米国图书毒害一代中国人》。
李北方文章另可见:《近三十年来目睹中国思想文化之“怪”现状》
从万众瞩目到人人喊打,中国公知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https://m.weibo.cn/status/4650175362239822
中国新蒙昧主义思潮:衰败、修正与超越(2012年)
尽管内外上下的问题堆积如山,这个国家迄今为止表面上看起来都还好。但这些问题会在下一个十年向哪个方向演化?这取决于下一个十年以何种思想为指导,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对此,思想界有各种各样的回应,有人信心满满、言之凿凿,有人慷慨激昂、跃跃欲试,有人凝眉沉思、上下求索,细审之,这些对时代挑战的回应之间相差何止千万里。
这反映了思想界的严重分裂,在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判断、对未来道路的选择上,几乎难以找到可以被共享的思想资源。
本文试图以新启蒙思想为坐标,对当下的诸种理念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和剖析。
蒙昧与新蒙昧
1949年,胡风诗意地写道:时间开始了。这一表述的意思是,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光明的、进步的时代到来了,与这个新时代相对应的,是此前的没有意义、黑暗和落后。
为一个时代赋予意义是一种现代的现象,它既是对崭新的历史阶段的概括,也是主观的意识形态建构。
(作为对新中国和人民革命的反动)1978年后,新蒙昧主义的知识分子将属于他们的时代重新划定为现代的时间起点,1949年以来的革命和建设的那段历史于是就被归在这一起点之前了。
(西方中心主义、逆向种族主义等)新蒙昧思想指向的是现代性。
现代性思想起源于西欧,是基于其独特的历史经验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现代性包含了一种独特的时间意识,它通过与过去的对立来自我确认,现代被塑造为一个突破了不断循环的旧时间观念的新时代;现代性同时还是一个对某种社会形态的承诺,哈贝马斯称之为一个“方案”,即一个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全面建设新的世界的蓝图。
现代性的传播是殖民主义的副产品,其他地区对现代性的接纳往往是被枪炮征服的结果,伴随着屈辱、激愤和急切,故而接受和学习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不加批判地照单全收,在过程上和结果上呈现出错位感。具体表现首先是“全盘西化”,不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摹仿西方,文化、习俗等也企图和西方接轨;其次是激进地反传统倾向,反传统有至少两重意味:既通过制造与传统的对立确认现代的到来,也是配合文化上与西方接轨的需求。
这也是20世纪初中国蒙昧运动的总体特征。
事实上,中国蒙昧运动的思想构成极其复杂,内部包藏着反蒙昧的因素,知识分子群体基本上只是在“全盘西化”和“反传统”的态度下获得了一致感;另外,在当时的国内外历史背景下,中国走上了革命建国的道路,蒙昧思潮中断了。
这就是后来新蒙昧知识分子所感慨的“救亡压倒了启蒙”。
1980年代初重又兴起的新蒙昧思潮在态度和思维方式上机械地继承了第一次蒙昧运动的遗产:
以西方的目标为目标,以西方的道路为道路,《河殇》式的“全盘西化”论受到追捧,传统再次受到检讨和批判。
尤值得关注的是,新蒙昧主义者在“现代-传统”二元对立的思维支配下,无视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中的现代性因素,将其视为“传统”而加以了彻底的否定。
从“救亡压倒启蒙”的历史概括中可以看出,新蒙昧主义关注启蒙甚于关注国家的独立自主,忽视了建立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本是现代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决定了新蒙昧思潮的局限,他们提出启蒙方案仅限于建立在“国家-市场”或“国家-社会”的二元对立基础的针对国内议题的安排,漠视中国与全球性政治、经济因素的互动关系,从而为中国加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奠定了意识形态基础。
这种不完整的视野是以当时中国的相对安定和平的外部环境为背景的,新蒙昧主义者们不该忘记的是,这种环境恰是被他们拒斥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留下的遗产。
同时,因为1949年以后的这一段历史,新蒙昧思潮表现出更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对平等的理念予以拒斥。
有知识分子将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归结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两个“精神病灶”,即是这种思想倾向的集中表现。
新蒙昧的僵化和没落
新蒙昧主义者一般被泛泛地称为自由主义者,虽然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差异甚大,但在现实中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相互替代关系。
1980年代的新蒙昧思潮是绝对的主流,虽然涵盖在新蒙昧旗帜下的思想取向纷繁复杂,但知识分子群体大体上保持了一致性。
正如一位学者所概括的,1980年代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是自由派。
这种一致性在1992年之后的激进市场化浪潮下被冲垮了,在社会结构重构的条件下,知识分子的社会基础也重构了。
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判断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分歧,各种思想派别的界限清晰起来。
新自由主义思潮渐成主流,这一思潮宣称接续了新蒙昧精神,它不但在公共媒体空间获得了话语的优势地位,也深度影响了官方的决策取向。
中国法学同样患上了严重的新蒙昧主义脓疮:《中国法学界邪恶的“洋务运动”:读米国书,学米国法,做米国人,反中国人》
新自由主义表面上是一种经济理论,但它实际主张的是通过激进市场化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安排。
在没有市场的领域,它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创造市场空间,并深信这种市场化可以培育出来一个市民社会,进而自动地实现政治上的现代化。
关于极端市场蒙昧主义,可见:
新自由主义与新权威主义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实际上构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
新自由主义要求对历史进行重新叙述,特别是对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持激进的否定态度,正是在这一点上,经济的新自由主义与一部分人文自由主义者和一部分政治自由主义者形成了同盟关系,在1990年代深化了在各个领域的话语霸权。
在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各种学理性分析中,论者往往忽视了社会心理层面的因素,而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在新自由主义旗帜下聚集起来的知识分子,大都经历过计划经济年代,对那个时代的平等取向和对待知识分子的方式极为反感,这种心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术思考和价值取向,在态度上他们以文革为轴心建立起阵营的界限,以把对立面树立为绝对的恶为手段确立自身的道德姿态。
这种态度越来越走向偏狭的极端,以至于连自由主义阵营中注重平等的传统都无法容忍,温和的罗尔斯主义者也会被扣上左的帽子而被视为异端。
随着中国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尖锐化,这一派别的解释能力和对策能力的匮乏已经显而易见了,他们的表述基本上简化为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来解决所有问题,对改革的具体内涵却羞答答地欲说还休。
这一思想流派巧妙地利用了国家体制的多重性,利用“国家-市场/社会”二元对立的言说方式把自己塑造为民间批评者,但这掩盖不了他们深度介入改革决策事实,也不能否认他们需要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所负的责任。
2004年掀起的关于国企改革的讨论是主流经济学家遭遇挑战的开始,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他们拒绝对其所主张的改革方向做出反思,进一步强化了大众的不信任。
与此同时,他们也遭遇了个人道德层面的质疑,比如激烈批评权贵资本主义的人,被指为权贵的一员,激烈反对国企垄断的经济学家被揭示出担任着大国企的独立董事等。
自媒体的兴起严重地削弱了新蒙昧主义者的影响力,他们对历史对现实的僵化解释越来越不能说服别人。
被冠以“公知”这一贬义称谓的正是昔日的新蒙昧主义者。他们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虽然还能得到决策层的回应,在媒体上也保持着发声的空间,但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却不可逆转地衰落下去了。
炎黄之家讨论公知的系列文章:
- 公知的群像及成因:公知多是脱离完全物质生产的小布尔乔亚阶级——【百花齐放】
- 前公知乔木嘲笑中国崩溃论、抨击中央民族大学赵士林拿着中国退休金在米国骂中国
- 老公知连岳:别再用纳税人的钱养方方这种作协文人
- 为什么很多公知是汉奸蒋匪后代
- 美国大资本财阀豢养的公知华奸怎么把你忽悠瘸
- 八十年代下的“坏”蛋: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公知被知乎网友扒皮
- 评唐师曾称“满清国家建设比毛主席还好”
- 中国公知的前世今生
- 当今中国公知文人,是人类历史上最不要脸的群体(酣畅痛快骂的通透)
- 胡适是大节小节都不保的蟊贼野狗
- 不只美国波士顿爆炸才有受害者——为什么公知只为白人哭泣
- 王师我爱你——公知带路党主题歌
- 公知们被迫同意文革的正面价值
- “国产公知”从入门到精通(2.0)
- 赵薇事件昭示年轻人已经免疫公知
- 英国打击公知“吃饭砸锅”捍卫核心价值观,否定文化多元主义
- 狂人日记美分党公知版
- 公知的迫害病和被迫害妄想症怎么治——慕洋狗只想批评不接受被批评
儒家复兴:对新蒙昧的修正
传统又火热了起来。在政治社会生活层面,传统复苏既是填补价值观缺口的需要,也是价值观缺失的表现。
上一代领导人提出的“以德治国”的理念以及后来颇受好评的“和谐社会”理念都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的色彩。2010年底,孔子的塑像一度被树立在了天安门广场上,随即又在争议声中悄然移走,这表明官方有意确立儒家的正统意识形态地位,却又举棋不定。在民间,传统复苏表现为大修宗祠和编订族谱的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与基督教、佛教勃兴相伴随的,到底哪种趋势占上风难以定论。
儒家思想被引入管理学领域,一些号称国学大师的人教导企业管理者如何在正确地理解人情的基础上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不少大学针对企业高管开办了国学班。在大众文化领域,儒文化通过“百家讲坛”走进千家万户,发挥了心灵鸡汤的作用,它告诉大众,遇到不公不要抱怨,要返回你的内心寻找宁静。
在思想界,儒家也很活跃,近年来上升的势头强劲。
各式各样的儒家学说与新蒙昧思潮密切相关,且一直试图对新蒙昧主义的现代性理论起到修正和本土化的作用。
从1980年代开始,就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重传统的价值,他们的目的是从中国自身的传统资源中寻找韦伯所论述的新教伦理的替代物,以此作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适逢“亚洲四小龙”创造了快速增长的经济奇迹,海内外的一些儒学家将儒家与现代化结合起来研究,另外一些社会学者也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东亚的社会转型,一时间儒教资本主义的概念变得炙手可热。新加坡政府甚至提出了“亚洲价值”的定义。
这一思潮有两个缺陷。
首先,它似乎致力于在西方现代性之外寻找另一种现代性,以此纠正新蒙昧的西方中心论,但是它并未把现代化和资本主义当作需要讨论的问题,而是当作了不容置疑的前提。
其次,儒教资本主义的概念掩盖了全球资本主义真实的生产关系。
“四小龙”的高速发展期适逢西方发达国家向后福特主义转型,进入大卫·哈维所概括的“灵活累积”阶段,阶级关系、性别关系也随之重建。
血汗工厂的重现、生产中更依赖妇女和儿童劳动力是个全球性的现象,并非东亚儒文化圈所独有,也许儒家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这种生产方式的活力,但把东亚奇迹归结为这一地区的人“热爱劳动”、“注重家庭价值”等,是片面和有误导性的。
结果,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轻易地就戳破了儒教资本主义的神话。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个值得关注的思想现象是政治儒学的兴起,政治儒学主张在中国重建“王道政治”,克服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政治儒学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与自由主义结合相对密切的“儒教宪政主义”,一是蒋庆代表的被有些人冠以原教旨主义的政治儒学。
前一种政治儒学部分地与新蒙昧阵营的分化有关。
一些极端的新蒙昧主义者认为,中国要彻底接受现代性,就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造,也就是基督教化,于是他们选择了皈依基督教。
有的自由主义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于是转而延伸了儒教资本主义论者从传统中寻找有利于现代性因素的逻辑,用宪政主义的视野重解儒家传统和中国历史。
还有一些人首先是儒家,但同时认同自由主义的政治价值。
这两类知识分子构成了“儒家宪政主义”,但他们却和新儒家一样,不得不面对蒋庆提出的“以西解中”的批判。的确,这一流派的历史阐释难免像当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重写历史一样,有削足适履之嫌。
蒋庆的理论之所以被称为原教旨主义的政治儒学,是因为彻底拒绝西方文化,不承认自由、民主、人权等理念的价值,自成一家地构建了“王道政治的三重合法性”理论和“儒家议会三院制”的政体构想。
但这一理论的问题在于将构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僵化地理解为关闭与西方理论及其他非儒家学说对话的通道,比如,蒋庆也使用“宪政”、“市民社会”等西方社会理论概念,但这些概念在他那里呈现的完全是他自己定义的另外一种含义。
总体上,政治儒学体现了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理论进行修正的努力,但有两个无法绕过的硬伤。
首先,政治儒学的精英主义取向太过明显,在其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中,有一点是恒定的,即“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由此,政治儒学对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成就予以漠视,而这正是当下中国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使得政治儒学与现实缺乏贴近性。
其次,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儒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政治儒学内含的“大汉民族主义”不仅无力凝集各民族各地区,而且具有潜在的解构倾向,更遑论在全球化时代起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效能了。
更多关于儒家的文章,可见炎黄之家相关文章:
“中国叙述”派:超越新蒙昧
1998年中国驻前联盟大使馆被轰炸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让中国人认识到,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之外,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仍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2001年,又发生了中美南海撞机事件。此后,由于反恐战争牵扯了美国的精力,中国虽然又获得了一段和平发展的环境,但这个世界上的战乱从未平息过。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问题也堆积如山:对外面临在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利益的任务,需要与多个邻国处理领土争端;对内面临国家统一议题和边疆地区的分离主义倾向,作为经济增长的副产品的区域发展不均衡、阶层分化严重、民生问题等也都对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构成威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一个对纷繁复杂的中国的理解框架是时代提出的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挑战。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模式”的讨论,一些知识分子以多年来与新自由主义的论战为基础,以“中国文化论坛”、“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书系等为主要平台,贡献了一批有价值的思想成果。
比如,他们注重重建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对新蒙昧思潮和政治儒学割裂的历史形成了批判,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甘样的“通三统”说和韩毓海以中国为中心、在中西交互的过程中构建的大历史叙述;他们还超越民族主义的逻辑,对包纳了多元族群的中国进行整合性的叙述,典型的成果有赵汀阳的“天下体系”论、王铭铭对中国文明“中间圈”的研究和汪晖的“跨体系社会”说等。
炎黄之家相关文章:
这个知识分子群体尚无清晰的边界,其理论成果尚不能说具备了系统性,但他们的工作完成了对已走入死胡同的新蒙昧主义的超越,从思想层面回应了当代中国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这一思潮的特征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
第一,它突破了“中国-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把中国置于世界历史的范畴中进行历史叙述,重建了中国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在尊重和交流的基础上展望国家间的关系;在互动的关系中考察现代性的形成,挑战了现代性不言自明的神圣地位。在这一视野中,现代化、资本主义、民族国家、民主等概念都不再是前提,而是需要重新探讨的问题。
第二,它突破了“国家-社会/市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有清晰的“国族”意识,注重社会良性运转基础的国家能力的建设……以平等参与的公民政治作为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案。
第三,它是开放的和对话的,激活并融合了传统的思想资源,也大量借鉴西方的理论,搭建了一个具备了在沟通中继续完善的可能的理论框架。
在这个意义上,这种中国叙述是真正面向未来的。
而新蒙昧主义者们通过他们惊奇的眼光中看到的是,这些昔日论辩的对手竟然成了“中国模式”的阐释者,仿佛他们的心血无端被人窃取了。他们甚至没有能力发觉这些同行们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前面,这正是他们自我封闭和没落的表现。
中国自由派是近代以来最反动的群体
北朝@吉尔伽美什
中国的自由派主张的核心其实就是精英特权社会,是一个由血缘垄断社会经济和上升通道的世界,由于他们中不可能也极惧怕出现一个绝对强者,他们可以接受一个排斥底层的民主制度来进行利害关系协调。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不要皇帝的封建社会,而他们就是新的地主士大夫,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就是新的地主庄园。底层要想获得较好的生活只能对他们进行人身依附。
他们不要皇帝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他们不能。也许遭到三次瓜分的波兰第一共和国和他们所谓贵族民主制最符合他们的胃口。
为什么他们要宣传逆向民族主义?
一是解构新中国的合法性,二是一旦他们成功,一个有着浓烈民族主义情绪的社会和他们的利益相冲突,如果民众的民族主义诉求很强,很容易诞生一个意见领袖,这个意见领袖很可能成为“皇帝”,也会对他们的内外政策产生影响,但他们想要的是一个无欲无求的农奴式的底层社会,最好连温饱的诉求都不要有,不吃草的绵羊。
为什么他们必定会实施法西斯统治?
用法西斯手段不代表他们是法西斯,法西斯的集权的,他们不想被约束和制衡,所以必定厌恶集权。但逆向民族主义是反人性的,不让人吃饭睡觉,让人自甘为奴也是反人性的,再洗脑的宣传也消灭不了人性,对洗不了的人就要消灭。
很遗憾的是,这个群体不是在体制外的。圆圆之流,家犬而已。
中国新生代网络意识形态为何抨击自由主义
从2015年以来,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离不开两种关键性的因素。
第一种因素,乃是外部因素。
即中西方关系自2015年底以来的不断恶化,这种恶化从美军战舰2015年底进入南海岛礁12海里以内开始,经历了2016年南海仲裁、2018年贸易战、2019年HK风暴、2020年疫情对抗和2021年新冲突等,每次冲突都使得中美民间互相观感急速恶化,这不仅仅促成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也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中国自由主义的衰败——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本质上亲西方思潮,是不可能在中西方对抗日益加剧的时代找到道义基础的。
考虑到中西方关系未来还会继续恶化,自由主义在中国的衰败还将继续,除非中西方关系未来改善,否则自由主义不会复兴。
中西方走向冷战,第一个巨大的冲击就是指向中国的自由主义牺牲品,他们的衰退是历史的浪潮的第一波,这同时也促成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这种思潮变化的情势,并不让人意外。
第二种因素,乃是代际认知分化或者说代际矛盾
相比于外部因素,中国社会的代际认知分化,同样对网络意识形态造成了深远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的中国人受惠于开放和市场带来的好处,尤其是知识青年,更是如此。60后、70后大学生毕业后,很快以较低的成本在城市定居,过上了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规则认同度是非常高的,这一代高知人群甚至普通人很难理解任何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反感情绪。
这种心态大致一直持续到80后左右,但到了90后年轻人中,则发生了真正的变化,至少相当一部分90后知识青年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认知与前辈不同。我们很难理清变化的时点,但新一代年轻人对市场经济规则的看法确实是负面的,至少比前辈更不好。最明显的迹象,就是中国新一代知识青年尤其是小镇迁居到大城市工作的知识青年,在经济上更崇尚财富平等而非自由竞争,对市场经济和私人产权合理性的看法更加复杂化,甚至偏负面。
60后、70后往往很难理解90后、00后的认知,因为在他们眼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曾带给他们相当明显的地位提升和财富增加,他们不可能理解相当一部分新生代为何会反感市场经济和私人产权。
但是,假若一个人真正经历过当前大部分90后知识青年的工作生活,就会真正理解变化的原因何在。
1、相比于对自由和权利的渴望,新生代年轻人更能感受到市场经济对他们的“压迫”——这实际上是中国自由主义衰败的另一个原因,他们在经济政策上固执的自由主义坚持遭到越来越多新生代年轻人的反感。
当前相当一部分企业,早就开始推行996工作机制,有的甚至是007,基本不给员工个人留存时间,新生代年轻人为了工作,早上八点钟起床,晚上十点回家(为了节省房租,需要路上一个小时通勤),一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这种时间范畴的工作,收入往往并不算高,或者说也很难让他们有安居的希望,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新生代年轻人会对市场经济感恩吗?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作为曾经的独生子、小皇帝,作为曾经的小镇做题家和天之骄子,以及作为现在的知识青年,感受到的乃是市场经济竞争规则下的巨大的压力和苦涩,他们即便不仇视市场经济,也绝不可能怀有什么感恩心态。
目前而言,虽然我没有看到这些年轻人提出什么类似于北一辉、托洛茨基那样的激烈反市场经济理论主张,但这种新问题的抛出是迟早的事情,这代表着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且迟早会构成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
2、同样,相比于对私人产权的尊重,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年轻人更能感受到这一概念对他们的“压榨”而非助益(在这部分新生代年轻人中,他们称之为压榨),至少就我接触而言,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年轻人对所谓的私人产权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人甚至认为应该无情地打击“为富不仁者”。
对此,我曾经苦口婆心劝说过一个年轻读者,试图说服他为何必须对市场经济和私人财产报以尊重,他冷笑尖酸的回应至今让我难忘:
“我凭什么尊重这种狗屁规则?凭什么比我毕业早五年的同事明明没有我优秀,却买到了一座我现在需要三倍价格才能买得起的房子?凭什么那些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深圳农民什么都不做,一天收的房租比我这个勤劳好学的优秀工程师几个月还要多?凭什么那些房东打打麻将,一年房价上涨的好处比我一辈子勤勤恳恳工作还要多?我现在没有钱、没有女朋友、没有时间,很快连青春和希望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让尊重市场经济和私人产权?凭什么?”
一部分年轻人称自由主义为,“自由的压迫员工,自由的炒作房价”
每一代人基于不同的角色和经历,会对同一件事务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必然的。如果60后、70后经历了长时间的漫长工作后,薪水依然难以提升,生活看不到真正改变的希望,而且又体会过类似于蛋壳公寓事件的悲哀,当资本套利而走、房东呼喝上前,又有谁还会继续保持对所谓市场经济和私人产权的尊重呢?
马克思说过,经济地位决定意识形态的流向,事实也果然如此。自由主义思想对市场经济和私人产权的坚持,使得他们不可能获得大多数新生代年轻人的认可,新一代的大多数将自由主义思想视为给资本、买办张目的洗脑,对其极力声讨,乃是新生代经济利益决定的,而非一种单纯被迷惑。
中国网络代际认知的变化轨迹
1、2016-2017年颓废思想的出现
到了2017年末,中国互联网舆情大数据中,可以清晰看到“内卷化”一词的引用频次急剧攀升,这个曾经的古老词汇越来越多出现在中文互联网上,作为新生代工薪阶层对时代焦虑的表达。
2、2019年4月-2021年5月初仇富思潮的出现
从代际认知的角度看,2019年4月是一个中国互联网意识形态的重要节点,这个月,彼时的中国首富马云提出了九九六福报的看法,结果遭到了新生代年轻网民的疯狂批评,这一舆情事件点燃了中国新生代对企业家的负面看法,从此以后,年轻人攻击富人的舆情事件越来越多。
2020年后半期,中国互联网上出现了新的词汇——“打工人”,这个名词是新生代将自身处境地更加负面化,对自身经济阶层的更加具象化,实际上也更加具体地表达了自身的不满。2021年5月,大批网民猛烈攻击了腾讯高管张军和著名演员张国立,这进一步显示出代际认知的差距和仇富思潮的明确化。
说起来,部分中国新生代网民对前辈精英阶层的敌视,并不一定因其体制内外、立场左右而变化,否则不能解释他们猛烈攻击《后浪》、《老年清华合唱团》。与大多数海内外观察家想象的不同,这是一种经济矛盾的体现,而非政治矛盾的异化——他们本质上是不满于经济秩序,一种他们眼里,他们需要付出比先辈更高、更重代价的经济秩序。他们的这种愤怒还会进一步延伸和变化。
未来网络的变化:自由主义的破灭与新生代矛盾的出现
尽管自由主义的激进面人所共知,但事实上,现代自由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有产者思潮,她体现了有产者实现有产后对政治权力和更大经济利益的追逐。从本质上看,他对更渴望追求基本经济利益的无产者毫无吸引力,这也是英美之外的自由主义者历来只会把事情搞砸的原因——在夺取权力的过程中,人数稀少的自由主义者依赖于无产者的不满,却在事成之后无法建立无产者真正渴望的经济秩序,进而引发新的动荡。
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大多数源于体制内外的有产阶层,他们往往倾向于将这种本质上服务于自己利益的思潮视为人类道德的唯一追求,并虚伪地自我感动不已。说起来,我常常看到这些人不能理解中国新生代年轻人为何对自由主义如此反感——新生代年轻人不仅厌恶政治自由主义,更仇视经济自由主义——但实际上,这仅仅表明他们根本不了解大多数中国新生代的境况。
事实上,自法国大革命以来,所有自由主义者对体制的挑战,本质上是一种有产者之间的内部斗争,这种冲突是温和的,也是有规则的,因为彼此的矛盾不涉及经济利益。
在过去几年里,基于对自由主义的共同反感,体制和新生代结成了强大的联盟,借助内外有利因素,他们基本完全压倒了自由主义浪潮。
但是,这并不代表历史的终结。
因为,真正决定未来网络舆论斗争朝向的,绝不是自由主义这种既没有官方支持,又缺乏群众基础的知识分子空中阁楼式思想,而是基于经济矛盾——新生代年轻人对市场经济和私人产权的日渐不满,这才最有可能是未来矛盾的主流,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网络观念变迁问题。
总结:在当前贫富分化日趋明显和中西方对抗不断加深的世界,中国自由主义无论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一个既没有时势,又缺乏群众的没落思潮,它只能是知识分子聊以自嘲的愚蠢沙龙。
王明路线是什么?就是全盘西化路线
王明路线是什么?就是全盘西化路线,根本上忽视事物的特殊性,把苏俄的主义经验路线当圣经,全盘照搬,用“圣经”反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既“毛泽东思想”。河殇是什么?同样是全盘西化路线,否定自身的一切,根本上忽视事物的特殊性,把美西方的主义经验路线当圣经,全盘照搬,用“圣经”反对中国的一切,似乎不从dna改起就不行(事实上就是要亡国灭种)。
从五四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取经,一直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既唯心主义,主观主义,本本主义,“圣经主义”下的全盘西化路线。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理论结合实践”下的“中国化下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人类文明的中国化。这是一种将事物的“共性”个性化的过程,既真正的向世界学习的过程。而全盘西化不是真正的学习,是一种试图把西方“个性”搬到中国的过程,是一种偷懒,是一种囫囵吞枣,实际就是不学原理,测绘仿制的过程,其结果就是沈飞。【无家可归的JJ】
实质是鸦片战争以来,被打趴下后不敢再站起来抗争的那些人的延续,他们是真心认为中国人不如西方人的。普通人有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但作为精英阶层的人就不正常了。他们根本上就没有看清楚所谓海洋文明的实质是劫掠,把野蛮文化当先进文化来吹捧。【xing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