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特里克堡新冠病毒疫情进一步验证中国制造业优势

作者:炎黄综合 来处:炎黄之家 点击:2020-04-14 08:28:22

未来十年的中国制造将牢固树立对外国的优势:《2020年中国制造到底是什么水平及国产化思考

中国经济周刊4月13日消息,据摩根士丹利观点称,这次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

以下为内容全文:

大摩的观点:当前担心疫情引发产业链搬迁之声不绝于耳。我们的观察角度不大一样,我们跟产业链上的实际决策者—跨国企业们交流较多,发现这次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原因有二:

一,搬迁意味着新投资,但全球衰退阴霾无人愿投。经此一疫,欧美经济估计需要两年才能恢复原有的元气,中国以外的拉美、东欧、东南亚新兴市场不乏薄弱环节、易被疫情、汇率、债务三杀成多米诺骨牌,因此跨国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现金、减少投资,而非新资本开支。我们的调研发现,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国以外投资设新厂,或者在其本国加大自动化投入,这些意向当前纷纷被延期。

二,以TMT产业链为例,全球龙头企业几乎都认为,中国复工的展现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它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在封城之后仅仅两个月内,疫情受控,生产能力几乎满血复活,不论是红黄绿码技术应用,还是体温、口罩、食堂隔断等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员工的配合度,都远胜于其他潜在搬迁目的地如东南亚,后者目前正经历更坎坷的生产停摆供应脱臼。

至于疫情之后的世界如何,大家当前都是揣测,但有一点在跨国企业调研结果中较为明显:疫情促使下一阶段的产业更重视数字基建,即云服务、IoT、远程等。中国恰巧正在5G、数据中心、IoT等数字基建上加速,未来的商业基础设施或许优势得到加强而非削弱

======

@abcbuzhiming:什么东西最真诚?资本在谈钱的时候无比真诚

不要以为出点政策花点钱中国的制造业就会都流失

雪球@大苹果的飞飞

发布于2020-4-12

一些简单的事实,前美联储主席沃克有一篇访谈,讲到了他年轻的时候年轻人以去NASA工作为荣,很多学生在大学里选择了STEM,出来就是各行各业的工程师,科学家。现在大多数米国大学生都会选择金融和一些文科商科,选择STEM的米国学生很少。米国大学给很多中国学生奖学金来米国读生物化学方面的博士,博士后,这类专业出来就业不容易,导致米国人读得很少,但是现在米国又开始限制这些中国学生,因为他们所学的科技很多后来都回了中国,有些是以不道德甚至不合法的方式,成为米国的竞争对手。这里又是个死循环。当然米国的文化,教育和移民会相对让米国容易出尖端科技人才,但是如果聪明人都去墙街割韭菜了,那基础科研方面的类似人才数就少了。而且基础研究和实验室成果要转化成生产力需要的是应用和大规模的制造业。

制造业是需要合格的人的,从疫情我们就知道不到“死到临头”,人的惰性,人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华人是相对比较勤劳的,但是米国那么多华人也没几个愿意像河南富士康的员工那样在枯燥的岗位上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那样何必来米国呢?而且制造业还需要海量的基础工程师在那里监督生产状况,米国没有那样的人力资源。企业也无法负担昂贵的大量人力成本。

其实这个问题奥巴马时代就想解决了,奥巴马和乔布斯聊过,答案是做不到,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问题,本质上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大,中美合作各展所长,携手领导人类进步,那完全没问题。

但是如果要搞脱钩对抗那其实长远看对米国很不利,因为中国已经是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了,而且有一个执行力和组织能力很强的政府,如果米国的政策逼着中国去另辟渠道满足自己的需求,给时间中国是可以做到的,说到底工业化之后的研发其实就是积累和投入,只要有需求有利润市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那是很厉害的,中国现在就是世界上技术需求最大的市场。

所以以为出点政策花点钱中国的制造业就会都流失,这个观点是错的。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米国人的教育就业偏好,墙街的利益,米国的退休金制度,而不是米国政府。你要人民自由择业,你要公司的盈利跟上墙街的预期,你要老百姓的退休金够花,那就得追求效率,甚至短期效率。而效率最高的生意模式就是全球化,全球化中广泛的行业效率最高的经济体现在看就是中国.

中国的人口,人口的特质和市场注定了无论米国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些都会发生,米国能做的是利用这个市场赚钱,贸易战的本质我觉得就是得让米国公司赚钱,米国人赚钱,赚得越多米国在基础科研上的也就越多,从市场角度来说中国如果没有技术断供的威胁,那去米国的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动力就越弱,这种东西光靠政府主导“替代”没用,得有市场的需求,否则事倍功半,这样的话米国在这方面优势还能保持的久一些,然后利用自己的软实力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米国,让中国在各方面越来越像米国、最后成为一个G2组合带领整个星球前进。

但是米国显然是不愿意的、主要是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太大,所以米国肯定要努力遏制的,但是遏制不住。太晚了。完成了工业化的中国加上市场经济的中国是很有韧性和凝聚力的国家,而且米国的这些损中损美的政策很可能导致更早的失去在一些行业的优势,反而让中国的超越更早发生,而且是在反美的基础上,这其实是损害了米国的长期利益

我那时候身边认识一群生物化学博士,其实真的挺难的,那时候中国经济还没起飞,没啥中产阶级家庭,出来留学都是要奖学金才能读的下去,但是这两个专业几乎就是一直在给学校廉价工作,如果无法在学术上有突破当上学校的发考题,其他就业很难,于是只有真的喜欢或者无法转行的人才能坚持得下去,很多人则换专业读计算机,金融然后就业办绿卡。

学STEM的人太少,共和党吸引类似人才移民的法案又通不过,这都是问题,米国出现一个STEM人力资源的GAP,这是客观事实,即便如此依然可以在人力资源领域碾压其他发达国家,但是如果对手是一个14亿人口的工业化国家,而且有着海量工程师,重商主义,技术应用方面走在米国前面的国家,那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

 

汤诗语:

国内的疫情花了2~3个月,基本结束,复工情况良好;相反,某些发达国家的疫情日益严重,它们想把制造业转移去的某些新兴国家也是如此,这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还不知道要花几个月才能控制疫情。制造业到那些国家去,真的安全么?而且,成本上会不会增加一大截?某些政界人士动动嘴皮子简单,但这钱谁来出啊?

外贸真没办法,老外们搞得一塌糊涂,这不能怪国内。五六月份他们也许能控制住,但可能也到不了国内几乎零新增的状态;他们可能还是持续会有确诊,只是确诊量比现在低;虽然他们可能复工了,但估计还是得持续“社交疏离”,服务业仍会遭受打击。

 

Terrajane

制造业需要合格的人,米国没有那样的人力资源,企业也无法负担昂贵的大量人力成本,以为出点政策花点钱中国的制造业就会都流失,这个观点是错的。问题的核心是米国人的教育就业偏好,墙街的利益,米国的退休金制度,而不是米国政府。效率最高的生意模式就是全球化,全球化中广泛的行业效率最高的经济体现在看就是中国。

 

破落鸭头

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很高了,以富士康为代表,所以米国制造指望高度自动化产线来实现回归只是政客和文科生们的白日梦。

苹果作为爱国的跨国公司,比任何公司都明白国际分工合作的利弊。其目前只有产品线中最贵的Mac Pro总装线在德州,一个螺丝钉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很多米国制造产品,喜欢打上一行: proudly made in USA 大统领这届保守主义政府,做着当年米国制造的旧梦,而做过中美实业的都知道,是梦,总是会醒

 

厦门的花农

作为一个纯正的mechanical engineer,我要说,这个品种,米国白人已经断代了。

在米国还在工作的,基本上都是移民或者移民的后代。反正,我们事业部,除了大领导是白人,其他全部是亚非移民及其移民的后代。

其他白人,都去搞金融和网络及代码了。

 

雪球君Vagabond

米国STEM专业里收入最低最辛苦的生物化学博士、博士后是招收的中国留学生最多的,米国最好的院校的生物系里中国人比例已经占了相当一部分,这也是近几年回国最多的人群之一。这也带来了国内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巨大进步,生物学可能是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最早追上米国的一个领域。

 

馒头员外

基辛格隐晦的说了嘛。强行让制造业回流米国,让米国有几千万产业工人,小心共产主义的幽灵降临米国。

 

@mooysuki:美国理工科学生40万左右 白人都去学医生 律师 金融了,这40万里面还有十多万不被信任的华裔(美国关键部门政审要祖上三代本土出生),中国中数字是400万+

@2019-nCoV: 本来奥巴马的思路就是印钞,全世界薅毛,然后给人民发福利。

@wzp28538: 不用那么复杂,制造业就是累死累活的行业,和现在美国人平均生活水平完全不搭界。要么放下身段和中国拼劳动,要么别想。但是真的放下身段一起996,先不说工作人口数量不够导致产品价格依然竞争不过,那还不如维持原样,中国慢慢追上来,要吃瘪也是欧洲小国,韩台——欧洲大国,日本——最后才到美国。。。到那时中国的生活水平八成也支持不了制造业了,是土耳其,中亚,东南亚,拉美,非洲当制造工厂了。

@strayer:简单说几句:一、当今制造业被金融业吸走了资源,导致投资和利润都低;二、制造业讲求规模;三、制造业讲求合理的资源配置;四、制造业要求高基础投资。所以美国制造业高端人才少,去华尔街的人多是结果,不是原因

@bas3721:解决不了金融和互联网普遍薪酬水平超过制造业的现实,就跳不出这个坑。制造业就是资产重 利润低 待遇差,我们的父辈喜欢让我们读机械 读材料,我们还会让子辈往里跳?

@goranger: 说的好像咱们金融街里的人不艹b吸血割韭菜一样。你跟我说说年年亏损的基金经理为啥还能管理几亿的资本按百分比收管理费?好多糟粕咱们学的也jb飞快。另外最近一直有人喊的航天工业待遇不行不跟你说的这一样了

@kumquat_cc:富士康在那干一天看上去没啥技术含量,实际上也是因为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支撑。现代制造业很多也是需要前置知识条件的。而这一点,很多落后国家都达不到。至于美国,在他们所谓素质教育的支撑下,能够达到前置条件学历的人,很多都是有机会接受到更高等的教育,自然不会去当厂妹。剩下能当厂妹又愿意当厂妹的人简直是少之又少,而人少,又要求工资待遇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你以为真的是喊口号?

逢低买入中国股票的4个理由

德国《焦点》周刊4月13日文章,原题:逢低买入中国股票的4个理由 中国本土几乎没有新增新冠肺炎感染病例。该国经济看起来比预期更快地恢复常态。企业家和投资者也充满了乐观情绪。现在投资中国,有4个理由。

第一,中国处于领先。当欧美疫情正扩散时,中国对疫情的遏制给全球带来了可以解决危机的希望。

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可以再次加速。这从数据中可见一斑,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35.7%升至52%。国内总消费额约为危机前水平的85%。

法国巴黎银行策略师毛雷尔分析称:“4月中旬,中国经济可能恢复其供应链的80%,产能利用率和生产率也将大幅度恢复。”

简言之,人们期望的“U型”复苏已经出现。

第二,抵御危机的市场。

迄今为止,中国股市证明其在危机中比欧洲和米国的股票市场更具抗危机能力。

第三,专业投资者的好心情。

近期,一些国际大投资者纷纷购买腾讯等公司股票。

总的来说,大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兴趣很快就会恢复。研究机构EPFR Global近期表示,3月下半月,已经有70亿美元流回了中国市场。

第四,内需增长。

今天的中国与几年前完全不同。中国的中产群体正在成长,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从长远来看,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充满潜力。2019年,中国经济产出的近六成来自消费支出。正如柏瑞投资公司投资专家所说:“中国最大的市场是中国。”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显示,2017年中国仅将其产品的9%销往国外,而2007年这一比例为17%。这表明中国已经变得更加不依赖全球出口。相反,世界其他地区越来越依赖中国。(作者贝阿特·桑德尔,青木译)

曹德旺:疫情之后谈全球产业链的变化

4月13日,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表示,这一次中国企业遇到的危机和之前遇到的危机完全不一样,是外国受疫情影响订单减少导致企业经营压力增加,用什么方式救企业考验政府的智慧。“政府在救助企业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同时还可以考虑普惠性的政策,比如取消企业在疫情期间的增值税、允许大企业免提折旧费等。”

疫情不只改变着微观企业的命运,也在重构全球经济政治的秩序。“在疫情后,各国都想建立独立完整的产业链,全球产业链会被简化。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我们一定要警惕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曹德旺说。

“但在短期内各个国家很难构造出独立的产业链和工业体系,全球产业链也难以在短期内发生逆转性的变化,全球产业链短期内不会,也无法和中国脱钩。”

这一次中国企业遇到的危机和之前遇到的危机完全不一样,这就加大了救助企业的难度。曹德旺认为有两个方面问题:

“第一,现在全球的供应链已经断掉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疫情在全球蔓延,海外市场的需求已萎缩,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呢?从长远看,经过这次疫情,会有很多不起眼的小工厂倒下,但这些小工厂是全球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一旦倒闭再重新建起来,就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相信全球产业链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恢复,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第二,此次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各国政府为救市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就像一个人生了大病,体能在受到破坏的同时,又增加了看病花钱的负担。在疫情后,要预防全球经济进入大萧条的可能性,需求量可能也会大量减少。而且现在飞机停飞、很多卸货的码头工人回家,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往外运输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

曹德旺认为,企业家首先要自己有思路,要想办法自救、自保。适者生存,企业家一定要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根据市场的需要,如果要减薪,管理层要带头减,如果要适当的裁员,那么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补偿标准,补偿给被遣散的员工。另外,企业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现金流,只有充足的现金流才能保证企业未来重新正常运转起来。

  • 产业链退到东南亚哪里去?接下来世界经济衰退很可能引起有些这些国家政局不稳。【kiva3v】
  • 各国都会尽量的完善自己的产业链,但这也是挣扎,最后会被土鳖击垮,最后平躺。洋人以后能干的事情,估计就是唱歌跳舞了【板车】
  • 大众全世界的厂,苹果的体验店,星巴克,奶看看哪儿关了,哪儿没关,这是土鳖话大价钱控制疫情的合理回报,也是洋人不愿意出钱控制疫情,另外的地方就得出血【板车】
  • 首先要维持成本优势,其实朝廷要有手段威胁关税保护,再次朝廷手里还得有棒子。【谁赞成谁反对】
  • 曹老板们应该理解国内制造业人口下降是趋势,降到1.1亿俺都不奇怪,将来中国不仅仅是供应链中心更重要的是需求链中心,哪有老是怕被踢出去的14亿人口市场?
  • 去产能没有比这次能去的更干净,对能扛过去的企业来说后续扩产提升效率的空间很大【王师】

 

毛克疾:印度制造业想要取代中国?可能还要先向中国学习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严重冲击中国产业体系,更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威胁。这种突发性问题与长期中美“脱钩”的论调共振叠加,加剧各界对中国制造业“外流”的担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这个与中国人口、经济潜力最接近的国家,就为被各界寄予厚望的新一代全球制造业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带给印度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一方面,中国供应链的中断使印度被寄予了填补中国空缺的厚望。但另一方面,同样是因为供应链中断,印度也成为疫情爆发时产业体系受灾最严重的经济体之一。印度能否抓住机遇,一举取代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尚且不论,但种种实时数据都证明:印度在取代中国之前绝对离不开中国

 

印度制造?印度组装。

2014年9月,莫迪政府推行了他的“印度制造”倡议,然而这一涵盖从皮革到航空等行业的大杂烩计划,却忽略了印度经济内生的比较优势,没有彻底解决劳工、征地等老大难问题。结果,印度2014年实施“印度制造”以来,制造业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份额不升反降,从2014的15%降至2019的14%。然而,在同一时期内,越南制造业比重从13%上升到16%,孟加拉国从16%上升到18%。此外,虽然孟加拉国和越南都将包括服装在内的轻工制造业列为重点产业,但印度的服装出口额却从180亿美元下降到160亿美元。

“印度制造”之下,大多数制造业行业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增长微乎其微。然而,手机行业却多颖而出,成为“印度制造”的宠儿。印度巨大的市场潜力加上“分阶段制造计划”(PMP)和“特别激励计划”(MSIP)等专门的产业政策,使得该产业突飞猛进。印度本土手机和配件制造公司数量从2014年的2家猛增至2019年的268家左右。因此,印度也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手机制造国。目前,印度销售的手机约95%均在当地组装。但在2019年印度市场出货的1.58亿台中,约1.14亿台(占72%)是中国品牌,小米、vivo、酷我和Oppo领跑。

正是手机行业的“奇迹”鼓励印度政府重新将产业政策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政策大杂烩,重新聚焦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行业。印度政府在2019-20年的经济调查中也首次明确提出应该重走中国的产业发展道路:中国对印度出口主要由大规模劳动密集型产品构成,特别是那些由跨国公司依靠全球价值链产出的“供应链网络产品”。

从这一点看来,印度想要取代中国,除非从头学起,选择“中国发展路径”,不然不可能取代中国。


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大于机遇

当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供应链的时候,尽管印度人中很少有人像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那样厚颜无耻的表示,疫情将有助于将就业机会带回北美,但大多数印度人却认为疫情带来了机遇,而非危机

例如,在2月中旬,印度政府高级官员曾与行业代表召开大规模会晤,因为他们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为印度成为全球下一个制造业强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此相似,印度一家大型商会的负责人还大肆呼吁制定“一项清晰明确的战略”,并以此与中国开展有效竞争——让印度填补由疫情引起的全球供应量空缺,即便中国的全球供应链经恢正常同样如此。

也有些人乐观地认为“印度孤立于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复杂的生产供应链,使印度可以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事实并非如此。尽管这种看法在2003年非典爆发时还可能成立,因为当时中印贸易总额仅有区区48亿美元,但现在时代已变,如今双方贸易额增长了至少18倍,达到870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印度制造业投资激增,中国实际上已成为印度的“工业化导师”。在众多行业中,中国不仅向印度派出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程师和投资者,而且还为印度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制造设备。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制造业在疫情中打个喷嚏,印度的制造业就患上感冒,在电子、医药、纺织和汽车等行业尤是如此。

例如,印度的引以为傲的手机制造业,尽管约95%是本地组装的,但只有12%的零部件是印度国内生产的。零件中更是有大约75%至78%的零部件需要从中国进口。因此,随着中国供应链阻断持续,印度手机制造商可能会很快耗尽包括印刷电路板、相机模块、半导体、电阻器和电容器在内的关键部件。同样,印度全球闻名的制药行业也需要从中国采购近70%的原料药。到目前为止,对供应短缺的担忧已经将各种抗生素和维生素的价格推高15%到50%。同样的现象在印度的汽车和纺织业也大肆出现。

当前,印度制造业在中国供应链中断过程中不断挣扎。印度商工部至少举行了一轮详细磋商,并在印度驻各国使领馆的帮助下向全球寻获1050种关键产品的替代供应商。但初步分析显示,考虑到中国在上游供应商中的主导地位,制药、手机、电子产品、白色家电和塑料行业在中国之外几乎不可能找到替代来源。

这也正印证了,印度在中断与中国贸易往来的情况下不可能取代中国。

 

印度下一步走向何方?

对于印度这样的大经济体来说,制造业是其从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爬升的唯一可行途径。中美经贸摩擦结构性因素短期难以排除,新冠肺炎疫情又叠加影响,莫迪政府将不遗余力提振本土制造业发展。毕竟,这种努力既可以作为产生稳固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一种措施,又可以对冲对潜的经济冲击。

目前看,印度的制造业是“装配线”场景,而非“产业集群”场景。因此,印度很难发展出一个与中国相当的成熟产业

现代制造业普遍具有复杂的多层结构:直接参与装配线的供应商是一级供应商,他们拥有自己的二级供应商;而二级供应商又可能拥有第三级供应商。

例如,像大众这样的汽车巨头大约有5000家一级供应商,平均每个供应商有250家二级供应商,以此类推、层层递进,这意味着大众最终可能拥有多达125万家供应商。

即使印度政府成功吸引或诱导一些制造商及其一级供应商进驻印度,但培育与中国超大规模供应链网络相媲美的完整产业集群仍然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正如苹果停止将其iPhone 11产品线迁往印度所证明的那样,印度装配线也可能尚未做好准备。

背靠中国的供应商能够同时建造规模庞大工厂,雇用多大25万半熟练工人。

这种能力不仅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更依托于中国的教育系统和工业生态系统。这为中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熟练工人与拥有“即战力”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

尽管印度在许多方面似乎与中国最接近,但它远没有像苹果预期的那样提供熟练和半熟练的劳动力以及强健的基础设施。而且,只要印度政府在劳动力和土地的关键改革上犹豫不决,这些问题就会一直存在。

所以新冠肺炎疫情下,印度填补全球产业链空缺可能只是错觉。印度在梦想取代中国之前,必须首先联通中国、依靠中国、学习中国。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印度摩拳擦掌希望取代中国,中国却似乎一直希望印度制造业蓬勃兴旺。去年,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同意探讨“中印制造业伙伴关系”(Sino-Indian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SIMP),为双边制造业合作提供专门平台。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如此惨重损失的一年中,也许现在是中印两个超大规模国家通过像SIMP这样的倡议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的时候了。(武一琪译自《南华早报》)

我们一分钱也不挣,和你的转发一样,全志愿,都在努力捍卫新中国http://womenjia.org/z/202004/1720.html

本文话题: 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