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蒙牛、伊利这样企业生产出来的牛奶蛋白质/(g/100g)2.8,菌落总数(ml/200万);原来的国家标准是每100克牛奶含2.95克蛋白质,蒙牛和伊利操控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调到了2.8克。光明和其他企业不赞同这个标准,自行组织了农垦乳业联盟,蛋白质含量要求是3克,跟欧美标准一样。还有菌落总数°,欧美要求少于10万个/ml,蒙牛伊利定的标准是200万个/ml,而农垦乳业联盟的标准和欧美一样。
2016年,农垦乳业联盟在湛江正式公布“农垦生鲜乳标识 ”,联盟所属乳企统一执行《中国农垦生鲜乳生产和质量标准》,联盟标准将菌落总数从国标每毫升200万CFU以下调整到每毫升10万CFU以下,将体细胞数首次纳入标准,并定为每毫升40万个以下,乳蛋白率由国标的2.8%提高到3.0%,乳脂率从3.1%提高到3.4%,已超越欧美生鲜乳标准。
时代在进步,按理说标准应该越来越高,企业才会有进一步创新的动力。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被曝后的2010年,相关部门悍然降低奶制品标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是迷一样的操作。
乳制品行业:伊利、蒙牛营收占比超7成 形成“双寡头”垄断已数年。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本就来自于伊利,所以,两家公司在长达20年的相爱相生的厮杀中,时而抱团,时而互撕。他们的做法是,首先联合起来将其他乳制品企业击垮,而后再互相厮杀,抢占市场份额,最终形成“双寡头”的局面。
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724784
来源:世界灯火君 作者:王小七
1、平价奶越来越没奶味了。
事实上,这是由以蒙牛和伊利为首的奶企在22年前埋下的恶果,而平价奶质量迟迟难以提升,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恶果。其余数不清的恶果还有诸如:毛利润高达百分之70甚至80的婴幼儿乳粉,以及买着全球价格最高的国产乳粉,依旧惴惴不安的中国父母。
10余年果然够久,人们早已忘记了蒙牛和伊利曾作过的恶。但即便在12年前蒙牛和伊利频频爆雷之时,很多人就避开蒙牛和伊利的丑闻不谈,认为蒙牛和伊利这两家“民族企业”被“整跨”了,外国同行公司就会乘虚侵入控制中国奶业,把它们整跨了就是整跨民族企业。
12年后,蒙牛和伊利更是已与民族企业牢牢粘连,在如今爱国情绪空前高涨的当下,你敢跟民族企业作对,就是与全国人民作对。
但是蒙牛和伊利真的配称民族企业吗?我战战兢兢地提出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一直认为,蒙牛和伊利的几十年发展史,对中国产生的坏处绝对大于好处,倘若没有蒙牛与伊利,中国的奶制品行业或许远比现在好。
要谈蒙牛和伊利对整个奶制品行业的伤害,想要细数蒙牛伊利作下的恶,必须要从1983年谈起。
2、恶之花萌芽 为什么我会把蒙牛与伊利放在一起谈?
不只是因为蒙牛和伊利是如今占据垄断地位的两大奶业巨头,更因为在我眼里,这两家公司不过是同出一根的两颗果实,归根结底他们的底色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伊利与蒙牛的产品如此相似,除了牌子几乎一模一样: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与伊利创始人郑俊怀本就出自一家公司,伊利集团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1983年1月,因为持续亏损,郑俊怀被调到该厂,任厂长,试图破局。而牛根生就是郑俊怀的得力手下,当年能力出众的牛根生,很快就带领一波富有才华的年轻人实现了扭亏为盈。
1996年,伊利集团成立,郑俊怀成了董事长兼CEO,牛根生是伊利主管生产和销售的副董事长兼副总。
因为牛根生能力出众,并且与下属直接接触更加频繁,伊利有一半人都牢牢听从牛根生的调遣。
这下子郑俊怀慌了,眼看着自己有被架空的迹象,这怎么行?于是两年后,因为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牛根生被扫地出门。
被扫地出门后,反倒侧面证明了牛根生对厂内人才的影响之大,许多曾经的旧部都劝说牛根生东山再起,愿意辞职跟他继续干,不服气的牛根生响应手下意愿,筹措了100万后就注册了蒙牛乳业。
自此,蒙牛与伊利便展开了长达20年的拉锯战,这也是为什么,蒙牛与伊利一直纠葛不休,甚至看起来就像一家企业的真正原因。
就在这种相爱相生的厮杀中,蒙牛与伊利时而抱团、时而互相攻击,他们首先将其他乳制品企业击垮,而后再互相瓜分市场,形成两强双分天下的局面。但也就是在他们相爱相杀的争斗中,中国奶业走上了一条几乎不可挽回的歧路。
在2000年之前,中国尚且没有一家全国性品牌,因为当时市场上只能生产低温杀菌的巴氏奶,这种奶保质期只有几天,且必须冷藏,销售半径有限,难以规模化,所以市场上绝大部分都是区域性企业。
转机从1997年开始,这一年,牛根生即将被扫地出门,瑞典利乐包装公司与伊利达成了协议,我们熟悉的伊利盒装常温牛奶由此诞生。
2000年后,利乐又与揭竿而起的蒙牛达成合作,只要蒙牛与伊利每卖出去一份奶,利乐就赚一份钱,这个默默无闻的包装公司反而成为蒙牛与伊利之战中的最大赢家。
自此,奶制品企业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蒙牛和伊利开始进军全国,试图二分天下。常温奶的出现让光明等地方奶企产生了危机感,试图反抗,曾经反目的蒙牛伊利则沆瀣一气,共同应对地方奶企的反抗,在03年时成功打败销售额居全国首位的龙头老大光明,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2004年,巴氏鲜奶企业们终于因为灭顶之灾般的压力团结在了一起,光明、新希望、燕塘、三元等四家以低温奶销售为主的中国乳品制造销售商,与美国国际纸业(另一家包装公司)公司达成联盟。一场鲜奶(即巴氏奶)和常温奶的大战随即爆发。
资本斗争里没有温度可言,蒙牛和伊利更是把不择手段发挥到了极致。
2005年2月2日下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该委会议室召开了液体乳“鲜”字标识专家研讨会,与会人员约40人,其中包括卫生部、农业部、国标委、中国奶业协会、中国乳品工业协会、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三元、蒙牛、伊利、黑龙江乳业集团等有关专家或负责人。
有意思的是,利乐公司传播事务总监杨斌致中国乳协领导的一封信被带进会场,并一一分发给各与会者,信中强烈地表达了支持“禁鲜”的意愿。同时内蒙政府也暗流涌动,当时这些蝇营狗苟尚且没有摆在阳光下,但也为2018年的跨省追捕埋下了伏笔。
结果如蒙牛与伊利所愿,国家规定:低温鲜奶的外包装上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而只能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标准名称。
此后主打“新鲜营养”的低温鲜奶被迫更名。与蒙牛伊利作对的奶企从此几乎一蹶不振,直到2008年1月1日,“禁鲜令”才被解除,巴氏奶能叫回鲜奶了,但是低温鲜奶已经丢了大半江山,回天无力,以“纯牛奶”“早餐奶”等命名的常温奶、调制奶大获全胜,几乎垄断了液态奶市场。
但因为这场恶性竞争,导致各大国产奶企都不得不为了生存舍弃质量追求速度,以求在蒙牛与伊利的阴影下谋图一线生机,就在05年——08年之间的短短三年内,国产奶业就走向了不可挽回的歧路。
3、恶之花绽开
即便当时在竞争中获胜,但那时的蒙牛依旧处于空壳状态,严重缺乏优质奶源,蒙牛选择从奶农手中收购低质牛奶,而后加工生产,因为中国奶牛生产严重滞后,并且缺乏优质奶牛品种,匮乏的奶源对面则是庞大的奶源需求,鲜奶争夺战一触即发。
因为质量不达标,为了求速度争夺市场,往牛奶里添加各种化学物质就成了各大奶制品企业默认的潜规则。既然蒙牛和伊利这些龙头老大都不怕添加,你怕个啥?更何况只要你不努力添加抢占市场,就休想在蒙牛与伊利的阴影下存活。
脂肪低了,加脂肪粉;细菌超标了,加抗生素;浓度低了,加乳清粉;发酸了,加碱面中和;蛋白质低了,加三聚氰胺蒙混。添加这些东西后的牛奶,只能保质六七个小时。因此,在将牛奶送检的车上还要备好双氧水,在检查前赶紧往里倒。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奶业从源头到终端都彻底腐烂,而作为恶果的劣质奶粉,则被一包又一包地被送到中国孩子的嘴里。
2008年,大头娃娃事件东窗事发,三鹿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三聚氰胺几乎成为一代人的噩梦,直到22年后的今天,5月份一起湖南郴州的“大头娃娃”报道,即便报道中说明了不是三聚氰胺所致,还是引发了一阵恐慌,曾经的噩梦被唤醒。
如今人们一提到三聚氰胺就会想到三鹿,但各位不知道的是,当年各大奶制品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如今的奶业领头人伊利蒙牛也光荣上榜。三鹿只是被顶出来成了出头鸟,得以让其他品牌悄然隐退。
说道这里不得不提及职业打假人蒋卫锁,其实工业原料添加的恶果早在08年以前就频频爆出,当时蒋卫锁为了揭露行业黑幕,整顿中国奶业,就自费30万元发起“中国西部乳业万里行”行动,整理出《中国西部乳业濒临崩溃边缘》调查报告。
为打假,他卖了企业,丢了老婆,两个孩子因此辍学,结果社会上反倒对他攻击的声音居多,说他是在毁灭中国奶业,社会上一度传言有人要花50万元买他人头。
直到三聚氰胺事件炸开,理解他的声音才多了起来,但就在三聚氰胺事件被爆出四年过后,2012年蒋卫锁就被曾主动选择与其离婚的妻子捅死,与其妻子一同捅死蒋卫锁的还有其余6名青年,当时警方对外宣称是家庭纠纷,真正原因是否为此,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为众人抱薪会被针对,被捅死,残害百姓的企业反倒顺风顺水,悄然隐退,恐怕这也是蒋卫锁未曾想到的结果。
蒋卫锁更想不到的是,一些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的受害者,在求公道的时候反倒被倒打一耙,郭利就是典例,郭利的女儿因为长期服用添加了三聚氰胺的雅士利奶粉,导致双肾产生结石,雅士利想要私了,郭利同意,于是在2009年约了郭利在杭州当面交付赔偿金,结果郭利等来的是警方的抓捕,判刑5年,17年广东法院再审此案,改判无罪,但此时郭利已妻离子散,甚至连去看女儿的权利也被限制。
资本无情无义,很快蒙牛宣布收购雅士利,蒙牛当权者在接受采访时装作一脸茫然:“我们不知道郭利是谁。”
但这些都不是最毒的,恐怕蒋卫锁最想不到的,是这起三聚氰胺事件,不仅没有提高国内奶制品水准,反倒成了蒙牛和伊利降低奶制品质量的借口。
2010年,蒙牛和伊利宣称由于三聚氰胺事件,不能往牛奶添加工业原料,所以无法提高奶源质量和制奶技术,就降低了检验标准。结果一降,就是世界最低。
蛋白质含量由旧国标的不低于2.95克/100克降低到了2.8克/100克。菌落不高于200万CFU/ml(越低越好),一下子比旧国标提高了150万,反观美国和欧盟,标准都比我们高的多,美国要求牛奶蛋白质不低于3.1克/100克,菌落总数不高于30万CFU/ml。欧盟要求更高,蛋白质不低于3.3克/100克,菌落总数不高于10万CFU/ml。大家可能对这些数据不太敏感,那我就直说了——蛋白质含量低于3g的牛奶,都是垃圾。
很多人说,蛋白质含量的规定是针对生牛乳,生牛乳需要加工之后才会变成市场上售卖的牛奶,在加工的时候可以通过高温闪蒸技术去除水分,增加蛋白质含量,最后到消费者手中的牛奶蛋白质含量依旧不会太低。
这个逻辑没错,但蛋白质含量标准降低真正损害的,不是消费者,而是中国整个奶制品行业。
自一开始,中国生牛乳的蛋白质含量就远低于世界标准,因为中国奶农多是散户,标准参差不齐,而且奶牛品种质量极低,后天饲养技术更是与国外差的不是一般的大。面对这样的落后境地,国家标准竟然随着蒙牛伊利的需求反向升级,结果自然就是中国奶业的不思进取,奶源质量低下,既然你都降标准了,我又有何理由花钱自行升级?吃力不讨好?
但质量低下的奶最终还是会卖给普罗大众,结果依旧是消费者为蒙牛与伊利造就的恶果买单。
更不用提一下子提高150万的菌落标准,这是对中国奶业与消费者的双重损害,这个标准的意义在哪里?
以美国为例,美国要求菌落总数不高于30万CFU/ml,结果就是全行业的质量提升,对于与牛奶直接接触的设备和容器都有明确的要求。如果不是一次性设备,在每次使用之前,不仅要求充分清洗,还要求使用高温或者化学试剂来消毒。
反过来再想想我们提升到200万菌落数量的后果,显然就是落后且不讲究的生产环境,毕竟你标准都这么低了,我有何理由不脏一点?
很多人说经过高温消毒,牛奶中的大量细菌会被杀灭,但注意了,目前任何技术都不可能全面杀死细菌,生牛乳中含的细菌越多,最后遗留的细菌也会越多,牛奶中的细菌种类繁多,大多数不会让人体产生直接反应,但各种如果一头奶牛感染了葡萄球菌而导致乳腺炎,它生产出了一批细菌数比较高的牛奶,本来这批奶不能进入市场,但因为标准降低,这批本不合格的生牛乳得以进入市场。这批生牛乳再经过巴氏消毒,细菌数降到了合格,而后被卖到消费者手中。
但是,葡萄球菌在巴氏消毒之前产生的毒素,仍然存在于牛奶中而且保持活性。如果不幸被人喝了,就有可能患上急性肠胃炎。而这只是其中一例,牛奶中可能潜藏的细菌繁多,具体后果不一而足,很多也不是当下就能反馈出来,各位可以多品尝蒙牛伊利的平价奶,长期体验一下。
结果,我们拥有的只剩落后的奶牛品种、生产技术,还有被乳企利益绑架了的行业标准。
但作为凶狠远超虎豹豺狼的蒙牛伊利,又怎么可能只损害一个行业而已呢?
4、恶之花蔓延
自蒙牛伊利占据垄断地位后,一切都开始变得不对劲了。
他们可以绑架行业标准,可以恶性竞争打击对手,可以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悄然隐退,还可以不思进取,在2012年再度爆出质量丑闻:
2012年,西安的大三学生在网上发布《我在内蒙古的十天——蒙牛冰淇淋代加工点实习记录》,将在蒙牛的实习经历形容为噩梦:生产地附近就是垃圾焚烧站,宿舍苍蝇漫天,他们必须每天工作12小时,喝水吃饭也要登记,有失误就要罚款,宿舍里贴着几十条罚款规则,没一个奖励规则,生产小布丁等产品的车间里满地都是污水,雪糕掉在地上也会被捡起来继续装袋。
一时间将蒙牛推上风口浪尖,蒙牛官方核查后报告属实,向公众道歉,微博则设置成不可评论。
其他奶企更是乱象横生,几年前恶性竞争的后果不断爆出,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后,各大奶粉企业不专注提升产品质量,反而在消费者心理上不断钻研。
在多次奶粉安全事故之后,在中国家长们的心里,便宜奶粉已经约等于假冒伪劣产品,甚至可以说患上了“便宜奶粉恐惧症”,奶粉企业抓准中国家长的这个心理,不断提升奶粉价格,价格一度飙升到世界第一。
这直接让卖奶粉的飞鹤、合生元毛利率接近70%,飞鹤董事长就曾直接表示:有低价奶粉,但消费者不买,认为贵的就是好。
合着中国父母买着全球最贵的奶粉,附带一份全球最重的担心,还要为中国奶粉质量低下背锅。
到了2018年,伊利竟然已经可以利用警方跨省追捕。
2018年3月,北京一位男作家刘成昆,因为个人公众号上连载小说《出乌兰记》,结果被指影射伊利集团高层,然后被伊利指控,由呼和浩特市警方跨省抓捕。
很快,伊利本着“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原则,在4月份,又指控山西女奶农郭玉珍,由呼和浩特市警方跨省抓捕。
事件起因是郭玉珍在网上发文实名举报伊利压榨奶农,举报信的标题是《内蒙伊利公司如此欺压奶农谁来保护弱势奶农利益诉求》,指责伊利经常找出各种理由克扣奶站与养殖户的奶款,让养殖户和奶站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并且每月还变相把几千元不等的罚款摊派到奶农、奶站的奶款上,正所谓“风险共担,利润我独占”。
而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但奶农敢怒不敢言,因为伊利蒙牛已经挤死其他奶企,他们不购买他们的奶,奶农就只能破产倒闭。
结果刚一发声,郭玉珍就被跨省追捕。
不知道跨省追捕是不是就是内蒙古的官方特色,从鸿茅药酒到蒙牛伊利,有求必应,我在之前的文章《“毒药”鸿茅药酒再登“优秀民族企业榜”,背后这三大权力机构功不可没》(文章已消失,之后有机会发给大家)中就曾发出过质疑,或许要真正彻查的,根本就不是鸿茅药酒和蒙牛伊利呢。
虽然蒙牛伊利带坏了国内乳业风气,让中国奶业反向进步,枉顾消费者权益,还压榨奶农,但这并不意味着蒙牛伊利就生产不出好奶了,而是不想给内陆人生产平价好奶了。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出,香港对大陆奶企提出质问,时任蒙牛CFO的姚同山在面对香港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我们发到香港的产品和出口的产品是一样的,保证比内地(大陆)的产品质量更好、更安全”。
到了2019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蒙牛乳业CEO卢敏放再次强调了这一点:我们总把最好的产品投放到中国香港、新加坡市场。
从蒙牛和伊利对整个奶业、对竞争对手、对消费者、对奶农、对政府、对香港与整个内地的6种表现,6大罪状,让我不得不质疑:你们的心,是不是已经坏了?
在如今两大奶企依旧顺风顺水的当下,似乎已经没有人愿意质问,更没有人愿意回答。
5、后记
在国内疫情逐渐缓解,各行各业开始复苏之际,我反倒扒出蒙牛伊利的这些丑闻,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自己也要担忧会不会被强势的蒙牛伊利跨省追捕。
但我实在看不下去所谓“民族企业”的声浪,不是什么企业都配称民族企业,更不是什么企业都值得我们自掏腰包去维护,至少那些破坏整个行业,导致中国奶业倒退,压榨奶农,枉顾消费者利益的企业不配。
我写这篇文章,想质问的不仅是蒙牛和伊利为何不对自己曾经作过的恶负责,我更想问的是:蒙牛和伊利,你们的心是不是已经坏了?你们想要龙头老大的利润,想要老百姓的腰包,你们是否又愿意担起龙头老大的责任?
我为什么要质问?又为什么要让他们担起责任?
因为占据垄断地位的他们,踩着的,是中国奶业的命运,是大陆十几亿人的生活,是中国在世界上的风貌与名声。
只要没有等来他们的回答,我的质问就不会停止。
他们不说,媒体不说,那就我来说。
历史不记得,我帮你记得
我上了热搜第一:因为曝光了蒙牛伊利,乳协要我道歉、注销,我想求个公道。
王小七大号已封,请关注新公众号:世界灯火君
凌晨五点,朋友开始猛敲我房间的门,我从梦中惊醒,这才知道,原来我上了微博热搜,还是第一。
只是我一点都不开心,看到原因的一刹那,我出了一身冷汗。
在原因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穷凶极恶之辈,该千刀万剐。
但所谓的声明只是一纸空文,乳协丝毫不摆事实证据,上来就称我造谣杜撰,要求我删文注销:
这个朋友说的极其到位:
事实上,就在昨天我还收到了乳协的电话,电话里他们还声称我写的文章内容事实是对的,但是带有主观倾向,对中国奶业有不好的影响,要求我删文,后来公众号文章我删了,他们依旧不依不饶。我一直好奇,为什么我曝光一下蒙牛伊利,乳协这么激动。
更让我难过且惊心的是,他们丝毫不在乎一个小小创作者有多渺小、一个小小创作者为了做到如今这种地步付出了多少心血,为了那一篇文章,我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我几天都睡不着觉,结果等来的是这样的结果,他们上来就让我用自杀式的自主注销,否认一切问题,我感到无助、害怕与痛苦。
还好,互联网依旧是有记忆的,网友没有一边倒地辱骂我,这让我好受了一些:
可能各位对这起事件并不足够清晰,文章大家就自己去找来看吧,核心不过是揭露蒙牛伊利几十年的发家史,想要让他们承担龙头老大的责任而已。
我带你们梳理一下自文章发布后的一系列事件:
前日,在我刚发布深扒蒙牛伊利黑历史的文章半小时后,就收到了伊利的投诉,理由是文章侵犯伊利公司的名誉/商誉/隐私/肖像。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伊利的公关速度,合着牛奶做的不好,原因是钱都花在公关上了?我一个小众公众号发布一篇文章都能在半小时内收到投诉,这大概得每十分钟或者半小时搜索一下全网才行吧?你有这功夫去做点好奶,去承担自己作为龙头老大的责任不好吗?
但是他们偏不。
他们不解决问题,只想让提出问题的人闭嘴。
这种不要脸的作风简直与两年前如出一辙。
2018年,伊利继跨省追捕一名作家后,再次跨省追捕举报他的奶农,伊利首先想到的不是给大家一个交代,而是找曝光者封口,找大V发软文:
但更多的是昧着良心收钱发一模一样软文的大V:
见有人不服软,他们就买水军为自己开脱,称对方是在造谣,伊利没有跨省追捕,否认事实不说,还倒打一耙,简直恶心到家了:
过了2年,伊利还是一点长进都没有,只会恃强凌弱,只会删帖封口。
不过,更有趣的,还是伊利公司投诉我时给出的理由:
投诉原因:文章造谣称我公司“拉低质量标准”,现行的乳业国家标准,是卫生部、农业部、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组成的乳业安全标准清理协调小组经过一年时间完成并通过审核,“不应当关联三聚氰胺”,《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6)》称2008年来,国产奶抽检三聚氰胺合格率100%,国产奶质量处在历史最好时刻。
看完理由,我笑了,看过我那篇文章的人应该都知道,全文长达6500字,回顾了蒙牛伊利几十年的发家史,列举了蒙牛伊利的6大罪状,全文每个细节都经过了认真考证,而三聚氰胺事件只是其中小小一环。
敢问贵公司:您只认为我这一点说错了,是不是就间接承认了:我说的其他5大罪状都是对的?
再来看这一项伊利认为我说错的点,核心逻辑是:那个新国标不是我们定的,所以锅不该我们背,不是我们拉低了质量标准,要怪就怪卫生部、农业部、国家标准委。标准降低也不是因为三聚氰胺,况且现在三聚氰胺检出率已经接近于0了。
我又笑了,你们因为三聚氰胺事件绑架行业标准的事情在10年人尽皆知,过了十年你就以为自己洗白了?你是觉得我是傻逼还是觉得网民傻逼,不想承担责任不说,诡辩倒是一流,甚至想抹除自己的罪状,甩锅给国家,你对得起那群在08年受你们三聚氰胺迫害的受害者吗?你对得起为了打假献出生命的打假斗士蒋卫锁吗?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
你说现在三聚氰胺检出率接近于0,国产奶质量处在历史最好时刻。
是的,这话没错,国产奶质量处在历史最好时刻,地方奶企很多都很好。
我在那篇消失的文章中明确点出了很多地方奶企的质量都很优质,远比某某企业好。
再说了,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哪个不长眼的企业还敢往奶制品里面添加三聚氰胺?嫌自杀太难吗?
更搞笑的是,在文章发布一天后,我又收到了蒙牛的投诉,看来蒙牛公关不利啊,远差伊利,蒙牛老总是不是得考虑下把公关部大清洗一下?
再看蒙牛的投诉理由,更搞笑了:该文用“6大罪状”等极具冲击力的标题吸引眼球,恶意杜撰我司“产品质量不达标”“往牛奶里添加化学物质”“降低检验标准”“压榨奶农”“欺骗消费者”,造谣抹黑意图明显,严重损害我司声誉,引发对国产乳品质量和安全的怀疑和恐慌。
蒙牛先是说我用“6大罪状”这个词不对,结果后面自己把我说罪状列举了一下,然后说我是恶意杜撰,再上升到国家大义,说我危害社会制造恐慌。
这屎盆子扣的好,合着你们过去几十年做的恶全成了我一人杜撰,我想象力是得有多丰富啊,你们是有多健忘啊?难不成喝自家产的奶多了患了老年痴呆?你想用这种狡辩骂我傻逼可以,你当人民都是傻逼?你当被你压榨迫害的人都死绝了?
不过有一点我承认,“6大罪状”我说错了,我说少了,随着这两天文章传播出去,越来越多曾经在蒙牛伊利就职过的学生发出了控诉,各位可以简单看一下时间线,从2012年一直持续到2020年:(避免泄露当事人信息,我把昵称都隐去了)
还说我制造恐慌,引发对国产乳品质量和安全的怀疑,也不想想恐慌的来源是谁制造的?合着提出问题就是制造恐慌,说说你们作过的恶就是制造恐慌,狡辩好歹有点逻辑好不好?那要不大家都闭嘴吧,最好再涂点胶水,缝上线。
在上一篇我文章中我已经明确说了,很多地方奶企都值得信赖,此外,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表达的是什么?真正的目的是在黑蒙牛伊利吗?
不,我只是要求蒙牛伊利承担起龙头老大的责任,要求他们对十几亿人的生活与健康负责,要求他们对中国奶业的未来与国际声望负责,而不是否认事实,逃避罪责,到处甩锅,一门心思想着公关,公关不行就跨省追捕。
结果呢?
看来我的愿望又落空了,他们依旧是当年那个跨省追捕作家与奶农后的企业,不承认错误,不承担责任,只想掏老百姓的腰包。
而且这也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收到投诉了。
17年时,我就因为曝光快手短视频乱象被快手官方警告,即便我在文章中已经明确表达了我的核心思想:
我不是在抵制快手,而是想让承载几亿人的快手承担起自己的应付的责任。
但快手还是与伊利反应的一样迅捷,选择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很快我就收到了知乎小管家转达的一则举报通告:
快手的意思是:你说的事实我们已经删除了,所以这个事实不存在。
我当时看了之后觉得哭笑不得,一个官方团队竟然给出如此缺乏逻辑的解释。他们是觉得自己的诡辩极具说服力?还是当我就是一个见威胁就下跪求饶的弱鸡?
从如此诡辩中我看不出一丝一毫悔改之意。一个五亿多用户的巨大平台竟然发出如此插科打诨的言论,想洗白也不要用这样弱智的方式吧?
让我最吃惊的是,通过私信得知,原来不止是我,今天近乎所有反应快手相关问题的高赞知友都收到了相关警告,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数篇高赞回答已被删除:
当时我说,见到有人反应问题,快手团队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解决自己平台的问题,而是想着怎么洗白、怎么狡辩、怎么威胁曝光的写手,说实话,我真觉得这不是一个完成三四亿美元融资、估值三四十亿美元、拥有五亿多用户的巨大平台应该有的姿态。
流氓成双对,一年后,我又因为《我们穷尽一生,才刚来到别人的起跑线上》这篇文章被抖音投诉。抖音给的原因是:损害抖音的声誉,我都被这个理由震惊了,这篇文章主题是高考,全篇文章与抖音没有任何关联,只是提到了抖音这个名称,结果我侵犯了抖音的声誉???
侵权的部分原文如下:
如果你去抖音快手等底层阶级云集的地方,你就会发现有一类小视频点赞量格外高,它们出没在男女爱情、事业工作、家庭生活各个领域,但情节基本一致。
它们或是一女人因为一个穷屌丝没钱离开了他选择了富二代,而后男人很快飞黄腾达,又找到女人,女人后悔想倒贴,但男人潇洒甩头走开。
或是一男人被一有钱人践踏,突然有一天这个男人咸鱼翻身,成了有钱人的老板,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践踏曾经践踏过自己的有钱人。
用前段时间比较流行的话概括就是:“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不知道抖音哪只眼睛看到了我侵犯他们的声誉了?合着谁也不能说你们是吧?说你们一点不好就是侵犯你们声誉了是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都会获得正负两方面评价,合着你们是圣母转世,毫无污点,一心普济天下是吧?
我不知道到底是谁把这群公司养成了现在这种混账模样,一门心思想着挣钱,挣钱没错,但为了金钱没有一点原则底线。反倒是最擅长高举民族企业大旗,号称为国为民,结果背地里不择手段,一遇问题就删帖封口,拼命公关。
我想问问这些“民族企业”:你们配的上“民族企业”这四个字吗?承认错误有那么难吗?承担责任有那么难吗?
更令人恶心的是,这些公司承担责任的时候一声不吭,争取利益的时候反而哇哇大叫。
今年的全国两会就成了企业的利益博弈地。
伊利集团代表李女士首当其冲,提出建议:
1、“将“一生饮奶计划”纳入国家重要战略。
2、对跨境电商的增值税,与国内销售和一般贸易进口采取一样的税率征收,或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维持公平竞争环境;对乳制品企业和奶牛养殖企业融资给予一定贴息扶持。
伊利这一手真是妙啊,作为龙头老大,一生饮奶计划一旦展开,受益最大的自然就是他,倘若获得了国家扶植,又剔除了境外乳制品,那伊利就彻底坐实了奶业垄断地位,借国家之手轻松挤死其他奶企。不仅如此,伊利集团甚至对自己的黑历史可能被扒也想好了应对之策:
伊利集团代表李翠枝同时建议在推广饮奶过程中,面对社会上不时出现的“国产乳制品有害”“奶源污染”“摄入乳制品可能致癌”“医嘱限制食用奶制品”等谣言进行管控。
恕我直言,无耻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伊利。
当然发出噪音的不止伊利,联想集团杨元庆也来:建议将个人电脑作为必需品,出台相应促消费政策。
长安汽车朱华荣紧随其上:倡导公众人物优先购买中国品牌汽车。
广汽集团曾庆洪也不示弱:建议取消汽车限购限行。
一个个打着民族企业旗号的企业,不想着如何“为国为民”,承担责任的时候吝啬无比,争取利益的时候手伸的比谁都快。解决问题的时候拖拖拉拉,删文封口的时候效率能提升一万倍。
有很多人劝我:要不就屈服吧,别和他们对着干。
也有朋友留言说:这种文章也敢写,你不怕被封号吗?
我说:怕啊,怕就不写了吗?
我一直觉得,就是因为我们太擅长屈服与折中,才让这群无良企业敢频频侵害我们的权益,我理解各位的担忧,但我们也需要敢于发声的勇士。
我不敢称自己为勇士,我只是一个再渺小不过的普通人,但至少我在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我在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努力改变这个社会,我没有把世界让给我讨厌的人,我不愧对自己的良心。
最后,面对乳协的威胁,我只想求个公道。
真的,我什么都不要了,只想要个公道。
拜托了。
蒙牛和伊利洗无可洗
https://bbs.northdy.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87507
坐吃垄断的红利,吃饱了撑着嘴边剜肉。乳制品价格全球大国中最高,没错比日韩还贵,国内巴氏奶最低10块钱以上一升,卖得和法德有机奶一个价。标准不算最低也是之一,然后婴幼儿奶粉全球最贵没有之一,这地还能洗?
蒙牛和伊利这两家还需要带节奏?黑历史一大堆,真当老百姓是傻的吗,蒙牛在香港记者采访时公开说卖到香港的奶的质量比大陆的好。楼主你使劲洗吧,看有人吃你的洗不。这不是过去了,现在你在公开场合做的事情,说过的话,都是有记忆的,真以为网民只有一周的记忆啊
凡是2008年检出三聚氰胺的奶企,都是有历史原罪的。支持对它们加速主义。让那些2008年没检出三聚氰胺的国内奶企 发展壮大
卖着比发达国家贵的牛奶价格,还比别人的质量低。还怪我们普通老百姓故意带节奏诋毁伊利蒙牛,你是三聚氰胺没吃够吗,还是吃多了三聚氰胺脑子坏掉了。
http://bj.people.com.cn/n2/2017/0424/c233086-30078275.html
三聚氰胺受害者父亲:劳改到无罪 没有感谢的人
我不知道以国内乳业的吃相,在和孩子生命息息相关的地方下黑手的下限,楼主居然还用这种角度来理解思考这个问题是一种什么心态。这些企业在添加三聚氰胺时候难道是为了民族利益为中国社会制造残疾宝宝?
骗我一次是你的罪恶,骗我两次是我的问题。几篇煽情的文章就能引发怒火不过是因为当年就没有把葡萄藤铲尽,如今几点星火就能引起火灾。
有人带节奏,带得好,就是要野火遍布才能烧掉这些垃圾,新的希望才能从灰烬中萌发。
伊斯兰的利润,蒙古的牛。这两垃圾后面是两堆大牧民群体,这些牧民供应的奶一直不能达标,量又大,只能降低标准接受了呗。看到这俩商标直接不买就是了。【chinamo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