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清史”史观在文艺作品中浪漫表达——由《燕云台》说起
正声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07891
《燕云台》播出后,网友对该剧颇有批评声音,有网友问:杨家将是反派吗?作者愤怒地表达说没有。可网友担心是正常的,范仲淹就曾经成为反派,在电视剧《贺兰雪》中当了反派。就《燕云台》背后的史观在网友中爆发激烈争论,有网友辩称说:“怎么就不能站在辽的视角拍辽宋之战了?”
大家关注的很对,有些网友已经指出该剧的套路有桐华的影响。我认为这些剧从脉源上讲来自美日“新清史学”的史学观。
“新清史”的最大特点是中亚本位或者说是中亚视角,否定了自古以来的中国史观-华夏史观系统。他们把东亚历史以中国为主体本体的历史关注转为以中亚民族为本体的历史。理论基础从清建立的大帝国发起阐述并发展,以清的满洲本位建立的中亚民族的多元帝国向前追溯,清(满洲)-元(蒙古)-金(女真)-辽(契丹)-突厥-匈奴系,都建立了成功伟大的中亚帝国。而同时代华夏-汉中国则始终处于从属和被征服、被支配的位置,新清史认为中亚帝国的成功和强悍正是在于非汉化。新清史的意图是要世界对从清以后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有全新的思考。
新清史在本世纪初引起国内关注,同国内史学界发生激烈的争论和批判,同时也得到很大一批史学人的赞成,因为高举着民族融合“多元一体”之类的大旗。
典型案例:
随后在历史文学上就有了响应,最著名的是桐华,搞出什么“大漠谣”,侮辱汉武帝、霍去病。她甚至弄出污蔑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作品-“曾许诺”。可惜这种伎俩迟迟没有被识破。意识形态的渗透很隐蔽很猖獗。
这些剧的共同特点:女性作家、边缘视角,贬汉扬边,浪漫表达。在新清史的史学文学中,汉族建立的王朝是历史的旁系或者是反系,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是被否定的。汉族、汉族文化毁灭自由烂漫的人性更不是成功的成熟的民族文化,故在这些作家那里,绝不会去歌颂汉族的英雄,尤其是男性英雄,而是想方设法的否定、污蔑乃至侮辱,他们总能找出视角来否定。桐华不用说了,网友指出:《燕云台》的作者在创作《芈月传》时把义渠王美化,把秦国悍将白起说成是出身义渠攻打秦国。
自中国改开以来,有关民族劣根性的文章、报道、文艺作品屡屡出现,还总能引起轰动。《丑陋的中国人》起,之后是《河殇》之后是《狼图腾》。污蔑汉族无能懦弱需要少数民族输血的论调从不见学者发文批判。更不用提《大漠谣》、《曾许诺》这些文艺作品了。守土无人?
这种史观对愤青有影响,因为两宋被愤青视为“矬送”,视为耻辱,还有人指出南宋曾经向金称过臣,非中国正统,契丹是俄国人对中国的称呼。在国内学界,是谭其骧首先说起“中国不是汉族一家的”……。但现在不是20年前了,更不是桐华热的时候了,越来越多的网友闻出了味道。
大家都知道西方惯用“颜色革命”,其手段是用小说和剧作为载体以还历史真相为名污名化主体民族的所有民族英雄。以边缘视角来解构主体民族,主体文化。例如在苏联解体前后,一大批二战时的苏联英雄被否定,被污蔑,这种套路并不偶然。只是在今天,我们有“英烈保护法”,他们已经不敢直接对当代英雄下手,下手古人还无人阻挡。
再者,中国人心目的英雄又绝不同于西方那种个人主义的拯救人类的超人英雄。西化视角下,汉族男人懦弱无能,怎配成为好莱坞的英雄。即便是成龙在美国电影中也曾饰演矮挫丑的猥琐形象。我记得有一部电影里,露面不多的成龙最后一幕是被一个高大的黑人拖着嗷嗷叫唤。
可这么大的国家传承到今天,怎么会没有英雄?这阵子纪念抗美援朝,央视推出20集纪录片《国家记忆-抗美援朝》,去看看此片吧,一场战争就涌现出那么多的英雄群体,可歌可泣。何以如此?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一句最传统的口号,类似的有明朝万历年间“抗日援朝”,而“家国情怀”在古人的诗歌文章里更是俯首皆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激发起全国人民的英雄主义豪情,不分前方后方,不分贫富阶级,老少男女,人人都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回顾那些打动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电影《英雄儿女》、“我的祖国”都饱含这层深义。这正是现在的大片所缺的遗憾。历史告诉我们的是:“家国情怀”会伴随着中华民族一直传承下去。
“家国情怀”显然不是新清史学家们能理解的,他们理解不了中国人的英雄主义,这当然更不会存在于那些边缘历史文学作品中当做主题。
有些争论如果放在民族视角里是争论不清的。葛兆光同欧内德的对话值得深思,他说:“汉化不是汉族化,而是文明化,是一种普世的文明化,只是在近代西洋文明的冲击下,这种文明的普世性被取代,成了一种地方化。”[1]此言一语中的,清史学欧内德当时即理屈词穷,难以应对。
元元于2020年11月6日
注释[1]: 见欧立德、葛兆光、汪荣祖、宝力格:热议“中国”与“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