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王室,就像疯狂崇拜小丑
《爱尔兰时报》嘲讽王室的存在,字字戳心:“看着邻国供奉王室,就像看着邻居疯狂崇拜小丑一样。家里挂的摆的都是小丑周边,还痴迷小丑相关新闻。”
“搞个女王当国家首脑简直是哄小孩的童话,你咋不搞个海盗或者美人鱼或者Ewok当首脑呢?逻辑何在?蜜蜂是有女王,但人家孕育了整个蜂群。你们女王的娃是臭名昭著的安德鲁王子。有啥可喝彩的?”
“王室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把罂国的阶级歧视供上神坛。王室贵族们奢靡程度极高,自理能力极低,整天cosplay他们的祖先,成为缅怀昔日之大英帝国的遗老遗少们的社会心理投射。”
“王室就是狗仔小报呈现给读者的罗夏墨迹测试,随时拿出来测试受众对于八卦有多么疯狂失智。”
文中也略微吐槽了梅根和哈利,还说奥普拉戴着哈利波特的眼镜,但总体上都是在站在罂国王室的对立面。
“对于王室纷争,我们这些屁民本该诚惶诚恐地拿着长矛选边站……梅根谈到的是歧视和不公,如果要选,我站她这边。”
“这次访谈不仅进行了回击,让王室的形象在大众心中变成腐朽落后,不该存在于现代社会的老古董。更重要的是,他们借此正式开启了在霉国的事业:价格丰厚的Spotify和Netflix合同。”
“有人指责梅根哈里贪婪爱财,你们这群对代代相传吸食纳税人民脂民膏的王室蛀虫狂拍马屁的走狗媒体也好意思说这话?”
“跟贵族们养尊处优的寄生虫行为相比,这夫妻俩跟Netlfix等平台合作,靠自己工作挣钱的举动要好得多呢。”
“这故事讲的从来就不是因王室鱼跃龙门却忘恩负义的庶民,其实讲的是两个伟大家族的结合:温莎家族和加州影视明星。这两家只有一个拥有未来,那就是拿到了Netflix合作的那个。”
打倒罂国君主制Down With the British Monarchy
HAMILTON NOLAN2021年3月11日
你可能听说了最近那个采访,揭露了罂国王室是一个充满诽谤中伤和种族主义的恶意之地。谁说不是呢?一个作为阶级主义的实际载体而创建的机构毫无人情味,这太顺理成章了。
面对如此稀松平常的内幕曝光,公众的反应有些鸡同鸭讲,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我们可以让王室变好。根本不可能。
不管你加多少糖,也不可能把一瓶毒药变成清甜的饮料。
对于我们了解到的信息,一个公正且适当的回应是让整个罂国团结在一起,手拉手唱着《可爱的卡洛琳》(Sweet Caroline),绕着君主制机构围成一个圈,然后把它烧毁。然后王室成员可以清扫灰烬并仔细地将其倒在垃圾桶里——一个标志着用劳动换取生计的新生活开始的仪式。
王室存在意味着政府承认无法解决或不在乎人民的问题。于是它提出让人民看场热闹。提升一个家庭,让它过上童话般的奢华生活,总比枯燥无味地努力提升所有家庭,使其过上不失体面的生活要简单得多。
普通百姓出钱供养一帮高高在上但完全配不上这一地位的贵族,而不是反过来。任何一个在2021年仍保留王室的国家,都在证明其革命进取心的严重匮乏。
霉国曾犯下许多反人类罪行,但在这件事上我们做的是正确的。我们的总统也许会令举国蒙羞,但至少霉国人没有被要求向某些完全莫名其妙的废柴有钱人——以几百年前某罂国头号黑帮老大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的身份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卑躬屈膝。
是的,我们自己也有资本主义催眠下的对名人的痴迷,但王室完全是一个更扭曲的东西——好像把布什一家、卡戴珊一家和法威尔一家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珠光宝气的带准宗教性质的崇拜名流的邪教,再添上一笔振奋人心的帝国主义色彩。
王室除了象征着对不平等致以的最高敬意之外,还能是什么呢?
一小撮人不是基于道德价值,而是基于遗传的偶然性,享受着从公众资金中榨取来的数百万美元,并当作煽情的民族主义英雄来崇拜,换来的仅仅是他们“赏心悦目地公开亮相”的职责,而这个工作他们做得也是毁誉参半。
超过6000万公民——其中许多人生活在贫困中——被指示要赞美而不是憎恨这种夸张的场面。他们被告知要为某人拥有梦想中的生活而感到高兴,即使某人不是他们自己,而且要通过这种王室成员上演的肥皂剧来间接体验他们的生活,而不是要求人人平等。
圣上衷心期望您来观看这个节目,而不是花时间阅读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而这种算计似乎奏效:五分之四的罂国成年人对女王持正面看法。人们似乎无法抵抗花里胡哨的帽子带来的吸引力。
这个乏味节目里的明星将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新的王子和公主将诞生,豪华的婚礼将举行,娇生惯养的屁股将挨个坐到舒适的王位上。
这些阴谋诡计——一个个都是为了转移公众的注意而设计的——只不过是君主制这个巨大巢穴上面慌乱爬行的白蚁。它以劳动者的力量为食,再反刍到自己的豪宅里。
废除君主制应该不会太棘手。首先,你拿走他们的房子。然后,你拿走他们的财富。然后,你拿走他们的头衔。
所有这些都应该属于公众,而那些人将这些东西强占了太久。
对王室来说,好消息是经济似乎正在反弹。对他们来说,找工作应该不会太难,就算他们没有工作经验。他们可以在超市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用双手赚钱的绝妙机会。过得比我们好的人常常告诉其他人,努力工作有助于提升自爱。我估计他们很快将拥有前所未有的幸福。
社会广泛呼吁废除罂国君主制
环球时报英文版发表马克·布莱克洛克文章:呼吁英国废除君主制进行全民公投
苏格兰民族党领袖希望废除君主制,呼吁就英国王室存亡展开大辩论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1633910601593197
霉国记者高呼“废除罂国王室!”一个香港公知气炸……
近日,霉国《纽约时报》在其评论版刊登了由霉国左翼记者汉密尔顿·诺兰(Hamilton Nolan)撰写的一篇要求废除罂国王室的文章。
但奇怪的是,尽管这篇文章在西方的左翼群体中颇受支持,一个香港的知名公知却对这篇文章乃至刊登这篇文章的《纽约时报》极为不满。
更滑稽的是,这名香港公知还给这家其实很支持和维护他们在香港的乱港活动,并一直在帮他们攻击中国中央政府的霉国媒体,扣上了一个“煽动摧毁西方文明”的大帽子。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那篇要求废除罂国王室的评论文章都说了什么吧。
如下图所示,在这篇名为《打倒罂国君主制》的评论文章中,作者汉密尔顿·诺兰其实是对于罂国王室最近爆出的丑陋的家族纠纷有感而发,写出的这篇文章。
这位一直都对罂国王室和君主制颇为厌烦的左翼记者认为,罂国人不应该在去掏钱养活着这么一个根本不解决民众的疾苦问题,还每天不断制造各种丑闻和是非的权贵阶层,也不该再对这样一个恶臭的帝国主义遗毒卑躬屈膝,而是应该团结起来,将这个象征着不平等和剥削的王室扫进历史的垃圾桶,让他们重新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他甚至认为罂国人——尤其是大量还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应该多去读读卡尔·马克思的作品,多呼唤平等,而不是沉醉于一边压榨民众、一边却仍被当成民族主义上帝的罂国王室所上演的一幕幕魔幻的肥皂剧之中。
耿直哥相信,很多国人在读到这里时,可能会对诺兰的这些观点感到很熟悉。毕竟,类似的想法早在上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传播着了。
只不过,与罂国不同的是,我们中国最终完成了推翻帝制的革命,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更通过积极的改造,让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成为了一名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的中国公民。
话说回来,在诺兰这篇文章所获得的3000多条评论里,众多霉国网民亦对这篇文章的观点表示着高度的认可。
如下图所示,获得最多点赞的前五条评论就都是支持诺兰,认为罂国应该废除君主制,迈向平等的新时代的。其中一位霉国网民还吐槽说他无法理解为何一些罂国人会嘲笑废除君主制的想法。
但岂止是部分罂国人会嘲笑这种观点!他们的奴才也在愤怒地攻击着这篇文章,甚至批斗这刊登这篇文章的《纽约时报》呢。
如下图所示,对罂国殖民时代颇为怀念和推崇的香港“公知”陶杰,昨天就在他的个人社交账号上怒斥了诺兰的这篇文章,称此文在煽动“仇视”罂国乃至全欧洲的皇室贵族,还用一种“比烂”的口吻攻击起了霉国的“民主选举”制度,称霉国那种“近亲世袭”和“垄断”的制度并不比罂国王室光彩。
另外,陶杰还指控刊登此文的《纽约时报》沾染了思想的“病毒”,想要“掀起一场摧毁西方文明的颜色革命”。
陶杰这番急着为他拥护的罂国殖民主子辩护的言论,自然是很可笑和荒诞的,其逻辑也经不起任何的推敲。
但最令耿直哥觉得滑稽,其实是他对于《纽约时报》等霉国主流媒体那番“企图掀起一场摧毁西方文明的颜色革命”的批判和指控。
这是因为,出于丑陋的意识形态和不可告人的政治原因,《纽约时报》等霉国主流媒体其实一直以来都在支持和维护包括陶杰在内的这群抗拒中央政府依法对香港进行的管辖,希望罂国殖民在香港“复辟”的“乱港分子”。
这些霉国主流媒体还为此不断在报道中丑化和歪曲着北京的政策,包庇着乱港分子的种种暴行和带有明显法西斯性质的仇恨言论,将这些暴徒与流氓不断“洗白”成所谓的“民主人士”——哪怕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是霉国前总统特朗普和他所代表的那套极端保守主义和种族主义的信奉者和支持者。
(图中被乱港分子广泛使用的青蛙佩佩的影响,是霉国支持特朗普的白人极端势力常用的符号)
谁知,如今《纽约时报》一篇与香港和大陆都根本无关,也并不代表该报的立场和观点、只是一名霉国人在批评罂国君主制的独立评论文章,却意外地将这些“民主人士”的维护殖民主义、支持腐朽帝制的丑陋嘴脸,更加真实地曝光了出来。
看着陶杰和他评论里的那群乱港分子对《纽约时报》的疯狂攻击,耿直哥觉得这就像一记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纽约时报》等霉国主流媒体的脸上。
更逗的是,在有人告诉陶杰那篇要求废除罂国君主制的文章不代表《纽约时报》立场,只是一篇独立评论文章时,陶杰仍坚持认为那就是《纽约时报》的立场,并继续指控该报是在“煽动暴乱、明目张胆呼吁别国改变其政体”。
而且,陶杰还在他的这段后续抨击《纽约时报》的文字中,还进一步地流露出了他对于《纽约时报》等霉国一众主流媒体在霉国所倡导的那套“极左意识形态风暴”的厌恶,并将霉国黑人平权运动也打上了这一负面标签。
当年,《纽约时报》等霉国主流媒体曾不断纵容反华邪教法X功,结果如今这个反人类的邪教成为了特朗普所代表的那种极端右翼势力的帮凶,帮着特朗普在疫情中杀害着更多的霉国人。
如今,被《纽约时报》纵容出来的陶杰等乱港分子们,也在用类似的方式反噬霉国了。相信《纽约时报》等霉国主流媒体再这么“努力”下去, 2024年特朗普所代表的极端势力重新胜选,应该指日可待了吧?
这也是为何耿直哥一直在怀疑《纽约时报》这些霉国主流媒体,尤其是他们报道香港问题的这些记者,是不是都是深藏不漏的特朗普粉丝呢。耿直哥
乌鸦校尉:下个注,女王和英国,哪个会先崩?
英国王室,往往因“贵族身份”和女王的“超长待机”,被大家认为是极为保守和乏味的。
可是近年来,英王室其实整活层出不穷,总能给你弄出点新花样。
2020年1月份的时候,哈里前王子和妻子梅根高调出走英国王室,轰动全球。
时隔1年多,二人不甘寂寞又接受了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的采访,疯狂爆英国王室的黑料,再次引发全球轰动。
梅根自曝在王室生活压抑,一度想要自杀,而哈里担心梅根步母亲戴安娜王妃的后尘,因此下定决心决定离开王室。
梅根还称自己的儿子阿奇因为肤色受到了王室的“种族歧视”,之前有王室成员还找到哈里,讨论梅根的宝宝生下来后肤色可能会有多黑......
梅根是史上第一个嫁入英王室的非纯种白人平民,有一半黑人血统。当年不少人认为,这一“零的突破”,历史意义堪比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
但是和当了总统的奥巴马一样,梅根也未能逃脱被歧视的命运。鉴于阿奇是首位有黑人血统的王室直系子孙,因此梅根在怀孕期间被告知,阿奇生下来不会被授予王子头衔,也不会获得安全保护。
言下之意,我们王室高贵纯正的盎格鲁萨克逊血统,你也配?
除了这个,提起别的事情,梅根也是一肚子委屈。
之前英国媒体大肆报道,梅根在大婚前把凯特王妃惹哭了。但据梅根所说,事实刚好相反,当时被气哭的明明是自己,凯特后来还跟她道歉来着,但媒体罔顾事实,一直在搬弄是非、颠倒黑白。
更让她寒心的是,其他王室成员一致认为,这件事没有必要向媒体澄清,也希望她保持沉默。为了保护更受民众欢迎的凯特,王室不顾梅根感受让她持续遭受恶意攻击,这样的区别对待让她无法忍受。
梅根还抱怨,加入英国王室使她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和不自由,入嫁那天是她最后一次见自己的护照、驾照和钥匙,直到他们退出王室。
期间,其个人精神健康状况也极其糟糕,一度“不想再活下去”,她曾向王室成员寻求帮助,想去外面进行精神治疗,却被无情拒绝,被告知这对王室不利。
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访谈里,梅根表达的内容基本可以总结为,嫁给王室简直就是让她掉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王室的古板、沉闷、排外和冷漠,与她格格不入,更让她难以生存,留给她的选择只有逃离。
事发后,整活王法国《查理周刊》紧跟热点,刊登了一幅讽刺漫画,漫画作者模仿美国警察跪压弗洛伊德致死的画面,呈现了面目狰狞的英国女王跪压梅根这一幕,再一次让危机中的王室被推上风口浪尖。
一直以“大英传统”示人的英国王室,这些年为什么整出这么多幺蛾子?
而当年统治“日不落帝国”,让国民骄傲地高喊“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的大英王室,今后又将何去何从?
1
梅根这段采访播出之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舆论效应,“废除英国王室”的讨论声越来越激烈。
但在英国国内,大部分媒体都是“保皇党”,想尽办法为王室辟谣,火力全部集中到反击梅根上,指责她不光是撒谎精还装无辜。
梅根说她嫁进来之前对王室毫无了解,英媒炮轰她自己亲口说从小就看着戴安娜王妃的纪录片长大,还一直很喜欢她,怎么可能会对英国王室一无所知。
梅根说王室没有帮助她融入到王室大家庭,媒体说女王可是把她最信任的、服务了二十年的私人助手指派给了你,对你都这样掏心掏肺了,还想要王室怎么帮你?
梅根说王室没收了她的护照,媒体怼她在王室的时候也没少出国,至少国外度假了13次,还有好多次都是自己单独出去玩的,喷她撒谎还矫情。
梅根说王室种族歧视,媒体说王室的安保列表里有很多黑人军官,王室哪里种族歧视了,分明是你梅根没事找事。
这倒也符合英媒的调性,毕竟从梅根入门王室以来,英国小报就没看她顺眼过。但是和英媒相比,很多别国媒体的立场就截然不同了,冲在最前的是《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直接刊登了一篇要求废除英国王室的文章,篇名颇为犀利,名为《打倒英国王室》,内容其实可以直接当做爽文来看。
作者汉密尔顿·诺兰开篇直接开喷:“梅根所揭露的那些问题,发生在英国王室内部丝毫不令人惊讶,英国王室本就是一个冰冷没有人情味儿的地方,不管是在多远的未来,王室都不会变得更好。”
接下来又直接开怼英国政府,直指王室的存在彰显了政府的无能:
“王室的存在意味着,政府承认自己无法解决或者根本不在乎去解决人民的问题,所以英国政府让老百姓们出钱来供养一帮高高在上但完全德不配位的贵族,给大家提供一场热闹,这要比让所有家庭都过上体面的生活容易简单地多。
而任何一个在2021年仍保留王室的国家,都证明其革命进取心的严重匮乏。”
喷完英国政府,英国王室和支持他们的群众也未能幸免,通通被作者拉出来鞭了一通:
“一小撮人基于遗传的偶然性,尽情地享受着从公众资金中榨取来的数百万美元,与之相交换的则仅仅是他们‘赏心悦目地公开亮相’的职责,而这个工作他们做得也常常不尽如人意。
支持王室存在的那些人似乎要通过王室成员在他们面前上演的这出肥皂剧来去意淫体验这样的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人平等。
这些贵族的房子,财富和头衔,所有这些东西都应该属于公众,而那些人将这些东西强占太久了。”
这篇文章由于文风过于犀利,在评论区里引发了“保皇党”和“倒皇党”的激烈争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精选评论第一条言之凿凿:“如果你是王室继承人,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等待你的父母去世,然后才能开始做你生来应该做的事,我无法想象还有什么比这种体制更悲哀的了。说白了,这个工作就是当一个活生生的‘吉祥物’,每隔几个月就穿着军装在人们面前挥挥手,发表一些没有观点的政治性演讲(要宫殿的官僚作风),你的继承人也在等待着你死去,这样他们就可以完成他们的人生目标。讲真,不管他们多有钱有权,我也不会想成为这些人——这种生活太悲哀了。”
高赞第二还是“倒皇党”: “君主制的存在就是对人类尊严的侮辱,它将一些人从本质上定义为比其他人更有价值和重要,并称这是上帝的旨意。他们把理由说得那么高尚和冠冕堂皇,好像他们花了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担任国家元首,但事实只是因为他们的曾曾曾祖父是拥有最大最好武器的那帮人... 他们的祖先为获得权力而施行暴力,他们就是暴力人的后代...然而英国仍然有很多人崇拜这些人,像是某种半神圣的邪教。”
但是也有人对这种观点进行反驳,认为君主制使这个世界更加多元:“日本、不丹、泰国、丹麦不也都有君主吗?你们不要试图把世界同质化和美国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遗产,请尊重这一点。”
有英国人发声称为自己国家的制度感到自豪:“我们英国人的国家元首没有实质上的政治权力,这是一种优势,政治家安心搞政治,女王当国家元首。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的偏见,希望《纽约时报》能发表平衡的观点。”
除了美媒,隔壁爱尔兰也早就看英国的君主制不爽,《爱尔兰时报》对整个英国王室直接开喷:
“有一个实行君主制度的邻居是什么体验?就是看着他们为小丑入迷,还给自家画上小丑壁纸,每个窗户都摆着小丑娃娃,每天都渴望听到讨论小丑的故事,而对于爱尔兰人而言,这个小丑还是谋杀他们祖父的凶手。”
“现代英国王室也没有实权,他们存在完全就是为了把英国的阶级主义神圣化。王室成员生活奢侈,自主性低,每天所做的就是cos他们的祖先。他们的存在,基本上就是英国人想要哀悼缅怀已经失落的大英帝国的心理投射。”
在境外社交媒体推特上,“#AbolishTheMonarchy”(废除君主制)的话题也一度冲上推特热搜第一,仅仅24小时内,就有将近7万戴着该标签的推文在推特上发表,呼吁“这个腐败机构”必须去除,呼声可见一斑。
“这个君主制国家刚刚经历了自1936年以来最严重的王室危机,无论是为了英国还是为了年轻的王室成员,这个腐朽的机构都需要被废除。”
“女王行纳粹礼、和纳粹友好、王室成员歧视土著、王子恋童癖。王室成员这么令人厌恶,他们是怎么把这一切瞒了这么多年的?”
从社交媒体上舆论呼声来看,废除君主制的呼声明显碾压“保皇派”,感觉突然之间,一向高高在上的英国王室,变成了万人唾弃的对象。
王室危机,真的要来了?
2
梅根这次采访对王室的影响有多大呢?各媒体众说纷纭。
英国《镜报》把这次访谈造成的轰动效应称为“王室85年来最严重的危机”,意指上次这么严重的危机,还是1936年爱德华八世为迎娶离异的辛普森夫人而选择退位的时候。
英国爱德华八世,为了娶离过婚的美国女人沃利斯·辛普森而自愿放弃王位,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典型案例,在当时轰动世界。
1936年,为了和有过离婚史、当时还在办理与第二任丈夫离婚手续的辛普森夫人走到一起,爱德华八世不顾一切,引发了严重的宪政危机。
最终在举国上下的反对声中,爱德华八世宣布退位,和辛普森夫人在法国结婚并一起度过余生。
当时,英国舆论一片哗然,英国民众和媒体一边倒地对辛普森大声斥责,指责她几乎摧毁了英国王室和大英帝国,拐走了他们的国王。
目前很多英国人认为,梅根就是当代辛普森夫人,这个同样是离过婚的美国女人,拐走了他们的哈里王子,给英国王室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家庭裂痕。
但是哈里和梅根不这么认为,哈里夫妇认为,梅根是当代戴安娜,一个深受王室之苦被逼上绝路的女人,为了避免母亲的悲剧再次重演,他不得不带妻子出走王室。
但是在英国媒体看来,无论梅根是当代辛普森夫人,还是当代戴安娜,可以确信的是,她正引发一场堪比前两者的英王室危机。
不过这个锅,不能只让梅根背,如果没记错的话,前段时间安德鲁王子的性侵丑闻,闹出来的风波也不亚于这一次吧?
安德鲁是英国女王的次子,在震惊世界的爱泼斯坦案中,被害人指控爱泼斯坦强迫自己和多位男性发生性关系,其中一位就是安德鲁。
最具争议的是,被害人在和安德鲁发生关系时年仅17岁,仍是未成年人。这一事件引发众怒,最终迫于公众压力,安德鲁辞去王室公职,引发巨大的王室危机。
很多人可能都有着同样的感觉,近几年,有关王室王室成员的丑闻连年不断,这个频率之高让人产生怀疑,王室成员的质量能不能对得起英国人民对他们的爱戴?
即便是被称为“贵族模范婚姻”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和菲利普亲王,也一度让世界民众感到童话破灭,就算贵如女王,也要勇斗第三者。
菲利普亲王和英国女王
出身希腊皇室的菲利普亲王遗传了父亲的劣习,风流成性,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私生子,甚至有媒体公开列出其情人名单,包括30多名女演员和贵妇,并戏称她们为“菲利普公爵俱乐部成员”......
女王的长子查尔斯王储,和卡米拉的婚外情更是闹得世人皆知,造成了广受人民爱戴的戴安娜王妃的悲剧,让无数英国民众意难平。
与情妇卡米拉结婚之后,查尔斯风流成性的性格也并没有收敛,被媒体曝出和一名叫安东尼娅·杜罗的贵妇有染,再次触犯众怒。
这次风暴中心的男主角哈里王子,也并不让人们省心,黑历史一大堆。哈里王子曾经泡夜店、吸大麻和拍裸照等一系列骚操作更是使舆论为之哗然,令王室倍感沮丧和难堪。
此外,有关王室成员的其他丑闻更是连年不断,女王的妹妹、长子、次子、女儿的婚姻均以失败告终,诸位王室成员的艳遇、绯闻、分居、离婚等各种丑闻等在英国闹得是沸沸扬扬。
英国王室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也在这些成员一次又一次的作死当中,走向崩塌。
3
不可否认,英国王室的存在,本来就和现代社会追求人人平等的基本共识存在天然矛盾,王室高人一等的优越心态,对于平等意识不断崛起的现代人来说,似乎愈来愈显违和。
英国在西方率先建立了民主制度,却没能走向共和,仍然保留君主制,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其实,说起来,英国曾经也有过一段共和制的历史,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向君主制妥协的结果。
17世纪,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统治,势力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不断受到侵犯。
英国下院的资产阶级势力要求限制王权,但是被国王拒绝,最终导致了我们熟知的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从1642年开始,英国议会组织军队先后与国王爆发了两次内战,最终英国议会于1649年取得政权,宣布了废除君主制,建立英吉利共和国。
但共和制只是英国再次迈向君主制的一个短暂过渡。
比起刚被打倒的国王,新英吉利共和国的领导人奥利弗·克伦威尔并没有好到哪里去,上任后开始实行独裁统治,英吉利共和国实际上是名存实亡。
克伦威尔在1658年病死之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位置,但是能力不足,被迫辞职。1660年,查理二世趁机复辟,英吉利共和国最终走向灭亡,恢复了君主制。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后,詹姆士二世继位,但这位新国王信奉天主教且为人顽固专横。
而“再次愤怒”的英国资产阶级,这回是不信什么劳什子共和制了,换个国王不就完事了吗?
于是早就看詹姆士二世不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名给“大公主”玛丽的丈夫,同时也是荷兰执政的威廉写信,要求威廉来英国保护英国的“国教”、自由和财产,邀请他和玛丽来当国王和女王。
于是威廉兵不血刃进入伦敦,未发一枪,成功夺取了王位,詹姆士二世仓皇出逃。
因为这次革命没有任何流血和牺牲就获得了成功,所以被英国资产阶级称为“光荣革命”。其实是妥协,却称作革命,有时候不得不服他们的话语体系。
“妥协”,是盎格鲁撒克逊政治文明的精髓。
现在美国人狂批英国君主制,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纵观美国政治史,根本就跟英国一个味儿,一部“妥协”的历史;唯独是因为没有君主制传统,妥协的对象不是王室而已。
比如,黑奴的问题。
美国历史学家埃拉 · 伯林总结:尽管奴隶制在起源上是由暴力强制并依靠暴力维持,但内容却是协商形成的。
从美国建国开始,就不得不向奴隶制这项“传统”妥协。立国的1787年宪法,就是南北方相互妥协的结果,完全承认奴隶制。
即便到了被认为是“废奴”的南北战争后,关于黑奴的妥协仍在继续。
亚伯拉罕 · 林肯就曾明言,内战不是为了什么解放奴隶,而是为了国家统一。战后要维护统一,就要争取南方蓄奴州的合作,牺牲黑奴求得妥协,理所当然。
所以,只是“奴隶”的身份变成了“佃农”,实际还是延续战前的棉花种植园传统,唯一的变化是北方工商业也开始可以盘剥黑人了。
内战后几年南方州就搞出了所谓“黑人法典”,可以强迫“游手好闲”的自由黑人为种植园主打工;1870年代,美国南北方进一步妥协,南方出台“杰姆克劳法”,反倒大搞起种族隔离来。
值得一提的是,白色尖帽的3K党,也是南北战争后几年诞生的。
南方种植园主保住自己的主要利益,北方商人资本家则参与进来分一杯羹,成交!
这种妥协,双方受益,那损失的是谁呢?
如果你看了今天乌合麒麟的新作,我相信你一定能知道答案。
乌合麒麟新作“BCI”——《Blood Cotton Initiative》(血棉行动),终于回归了细节拉满又一目了然的好传统
回头说所谓“光荣革命”后的妥协结果,就是资产阶级留下了君主制,而君主让渡了政治权力,英国走上了君主立宪制的道路。
事实上直到今日,君主在原则上仍是英国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权力和职责也浩瀚无边,是“一切权力的源泉”。
但要知道,当年的“妥协”,背后则是“均势”;而发展到现在,王权其实已是大大的劣势,还能保全君主制就要烧高香了。所以至今英王室的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弱化到几乎可有可无的程度。
比如说,原则上英国王有否决议会法案的权力。
但自安妮女王以来的290多年内,还没有一位国王敢于使用这个权力,甚至连搁置议案的情况都没发生过。
因此,英国宪法权威华尔特·白芝浩特(Walter Bagehot)早在十九世纪就指出:“上下两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在上面签字”。
另外,目前女王所扮演的礼仪性角色,其实也不再能体现自己和王室的意志。如每年女王都亲临议会主持开幕式,简述政府的施政纲领,演说词其实都是内阁拟定的,女王照本宣科跟着读就行了,基本扮演“工具人”的角色。
那么,这么一个纯摆设,为什么英国还要耗费巨额费用来维持?难不成英国资产阶级真的这么好心,还记得当年妥协的“承诺”呢?
一方面,英国王室一直以来,在主动退让,通过不断地出让权力来换取自己的生存空间。
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将国王的立法权、财权、军权等置于议会的控制之下。
从十八世纪上半叶起,国王又失去了行政权,成为“临朝而不理政”的虚位君主。
进入十九世纪,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和责任内阁日趋完善,君主基本上算是退出了政治舞台。
二十世纪的五位君主: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二世,更是明哲保身,保持不干预政治的传统,把“工具人”的角色扮演地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位近70年的当今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更是能自我调节。除了每年参加350多次国内外重大活动之外,面对王室危机,还善于适应政治权力形势的变化,被誉为“英国历史上对其矛盾地位最出色的协调者”。
就拿这次梅根访谈引起的王室危机来说,哈里和梅根在访谈中扯出“种族主义大旗”之后,女王立马决定在王室设置一个新官职,专门负责王室内部的种族多元化事务,还要对如何扩大王室多元化“寻求独立意见”。
高高在上的英国王室开始学着如何向政治正确靠拢,讨好民众和支持者。这么多年这么多事故,王室还能一直苟住,那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你让了对方还得受才行。英国真正的当权者费钱费力维系君主制,根本在于王室还“有用”。
首先,英国女王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是作为英联邦的首脑,有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英联邦成员大多是前英国殖民地,有54个成员国,是二战后成立的集合体。
英国女王在英联邦里发挥的作用就很大了,她既是这个组织的最高首脑,也是其中18个成员国(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最高元首,自然发挥着维系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国传统关系的重大作用。
虽然“日不落国”的威风不再,但女王在英联邦中的地位只要一天不倒,英国就可以多一天利用女王的影响来维护它残存的海外利益。
其次,英国王室看起来花政府的多,但其实给英国政府挣得更多。
王室的重大庆典活动诸如登基加冕、婚礼、生日、周年庆贺等,那都是全国性的活动,随便一宣传都能造成轰动效应,每年慕名前来观赏的海外游客数不胜数。
毫不夸张地说,王室已成为英国旅游业的重大支柱,如果废除君主制,恐怕会使旅游业受到严重打击。
一名叫普涅特的英国政治学家坦言:“即使作为旅游景点,君主制也物有所值,收支基本平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君主制是国家的一笔良性投资。”
但是,女王再善于处理危机,英国政府如意算盘打得再好,也架不住王室成员一个个往死里作,让本就不稳固的君主制度更是摇摇欲坠。
进入1990年代后,有关英国君主制的争论愈演愈烈,王室丑闻使舆论一次又一次沸腾,君主制的地位开始受到极大的挑战和威胁。
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英联邦国家,原先作为大英帝国的从属国,自身力量弱小主子让跪着自己不得不跪,是真没得选。但现如今,在自家国力都快能和大英比肩的情况下,人们就不得不反思一下,让一个远在天涯的外国人担任自己的国家元首,是多么的荒谬。
根据1993年摩根(Morgan)的一次民意调查,有一半以上的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亚人主张其国家应该断绝与君主制在宪法上的形式联系,建立共和制,要求由民选总统来代替英国女王。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王室跟英国国势,还真挺同呼吸共命运的。英王室的危机,背后照应的,正是当年的“日不落”逐渐落幕的现实。
别说什么废除君主制了,英国跟王室到底谁先崩,还不好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