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磕头拜年怎么了?

作者:炎黄综合 来处:炎黄之家 点击:2021-04-03 12:15:07

山东为何盛行磕头拜年?怎么过去没事,现在却被千夫所指?

崂山咚咚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1822215436791653

发布时间: 2021.2.16

过年好,咚咚给大家拜年啦。

自去年热炒的“山东女人不能上桌”之后,山东农村集体磕头拜年也上热搜了,网上少不了一堆的口诛笔伐,“封建、落后、奴性、陋习”的质疑声铺天盖地。

山东农村的这种磕头拜年的行为可谓由来已久,少说也有几百年了。温格的时候被当成“封建遗毒”给叫停了几年,之后又恢复如初,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从4岁起就跟着家里人去村里的长辈家磕头拜年,直到爷爷去世留在城里过年之后,也就没有这个机会了,但多少了解一些,今天跟大家聊聊磕头这个事。

山东农村这种集体磕头拜年的存在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曾被明令禁止还能盛行至今?又为什么在今天会引起这么大的质疑?

人的行为,尤其是群体性行为,会遵循一个基本原则——趋利避害,也就是说磕头拜年这个事,对村子里的人来说,会获得一定的收益,或者是躲避掉一些风险,如果没有好处,那别说是自发,即使给钱也不一定去干。

我发现很多人没把山东磕头拜年这个事搞明白,只瞅了一眼视频就开始批判,那我先把这个事大家简单一说,大家看明白了再骂人,这样骂也骂得靠谱些。

  1. 山东两种群体磕头拜年的形式:拜逝去的先人VS拜健在的活人

虽然同样是一大帮子人去别人家里磕头,在外人看来是一样的,但在山东其实有两种形式,我先说说包括我们崂山地区在内的第一种,去别人家给逝去的祖先磕头。

我们崂山这边是大年三十晚上吃完饺子,一群人9点钟出发,一直磕到凌晨,所以过去每次我困到东倒西斜后才能回家睡觉。但十里不同风,青岛有些村是大年初一早上9点磕到中午12点。

那磕头拜年的对象是谁呢?这是个关键,在崂山地区,拜年的对象是“五服”之内的有年纪的长辈,群体拜年的参与者也是“五服”内的亲戚,那啥叫“五服”呢,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的一种亲属关系,详细下图:

“五服”之内,就算是自己人了,家里有什么大事小事,比如婚丧嫁娶盖房子,各家得帮帮忙,“五服”中的老人去世,族中小辈们是要披麻戴孝的。

一句话:因为都是一个老祖宗,自然是同一支的亲人,出了“五服”那就是外人了。

也就是说,可不是谁家都要去磕头的哟,要不然哪能磕得完。当然,两家如果关系特别好,出了“五服”也可以去磕,毕竟再往上数,还是一个老祖先,不过那是个人行为,一群人去磕头只去五服之内的人家。

但如果是外姓人,即使是同村的村民,去别人家拜年,是不需要磕头的,你磕不着。

另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晚辈们去磕头,其实主要不是对着健在的长辈磕头,而是给下面这个磕的。

这是族谱,我们这叫“竹子”,外地也有叫“轴子”的。最上面是辈分最高的老祖宗,其他祖先按照辈分一直往下排填在格子里,下方的内容就是功成业就的满堂子孙来祭拜,有点“郭子仪七子八婿满床笏”的意思,中间点缀着仙鹤、松柏等吉祥的事物,讨个吉利。

每到过年,我们都会把“竹子”请出来,也叫请“老爹老妈”或者是“老爷老奶”,并挂在正堂对着院子,前方放一个供桌,摆上香炉和菜肴、果品、面点,意思是请老祖们回家过年享用祭品,等到初二送完年之后再收起来,整个过程隆重得很。

小辈去磕头,一堆人就跪在天井院子里,对着屋里说:“XXX( 拜年人对长辈的具体称呼,比如四叔、三爷爷)给您拜年了”,然后对着正北面,给摆在正堂的“竹子”磕三个头。

这时候这家的老人一般都坐在自己那间的炕上,应一声表示知道人来了。

我刚才说了,五服之内都是一个老祖宗,所以小辈们即使在别人家,依然是给自己的老祖宗磕头。

虽然有的村不是这样,是去所有村民家磕,不过基本都是同姓的村,老祖宗还是一个人,而且是对着“竹子”磕,也是一个意思。

那去磕头的都有谁呢?主要是“五服”内的同族男子,未出阁的女孩也可以,不过是少数,结了婚基本会去夫家过年,也没这功夫,媳妇们一般不去凑这个热闹,毕竟也不是自己的先人,但据我了解山东有的村媳妇们也要去磕,毕竟各地的民俗差别也挺大。

但不管怎么说,这第一种磕头拜年的形式,是给逝去的先人们磕头,其实和在宗祠祭拜是一个性质。

  1. 那磕头这个行为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磕头拜年其实是一种民间仪式,其本质作用是通过磕头这个仪式,建立个体与村落集体之间的联系,让个体取得村落集体的认同并承认其成员资格,并让整个集体更有凝聚力。

翻译成白话就是,跟我们一起拜年,你就是我们这个大家族里的人,咱们一家子更加团结了,但你要是不来,那这家族以后没你事了,这个族群就变得松散。

仪式这个东西,是维持和形成社会的主要手段之一,往大了说有升国旗、奏国歌,阅兵,往小了说有奠基庆典、开业剪彩,送红包、生日庆典,村里请客吃饭,就连春晚也是一种仪式。正是通过各种仪式,让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建立关系,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共同体,从而加深了凝聚力。

所以《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拜年磕头这个事,正是维持这个村落集体成员凝聚力的方式之一,举个例子,广坤家和长贵本是一支的,这两家去年闹了点矛盾,冷静下来后两个人都有心缓和,但嘴贼硬,就是抹不开面子,终于过年了,双方各自给去家里拜年,磕得都是同一个高祖,提醒了自己本是一支的身份,但明面上行的又是大礼,双方也有了面子和台阶,趁着过年放下了芥蒂,彼此的关系也就缓和了。

这就是这种磕头仪式的精巧之处,跪的是族谱,是自己的先人,不失尊严,但受拜的这一家又有了面子,两全其美。

在农村,因为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力低一些,其能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小,所以家族的和睦和团结是非常重要的,一家有困难,基于亲情纽带,其他同族的亲属会提供相应的帮助以分担风险,过去婚丧嫁娶、盖房子、生病、或者是子女上学,同族的亲戚们互相帮忙都是很正常的,这是参加这种磕头仪式的好处。

如果被同族所排斥,那自身的风险都要你自己担,没人帮你,更别说农村是个熟人社会,关系搞不好,抬头不见低头见,要多尴尬有多尴尬,村里其他人也会看笑话,这是不参加这种磕头仪式的害处。

团结宗族,维护关系,正因为有了这些好处,磕头拜年这个仪式才能在山东农村一直长盛不衰。

如果把第一种磕头拜年的形式搞清楚,估计不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1. 下面我说一下山东第二种磕头拜年的形式,给健在的长辈磕头拜年:一群小辈哗啦一下跪倒给族里长辈直接磕头。

给健在的人磕头主要目的和对着族谱磕头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建立和维护关系,加强村落集体成员的凝聚力。

但这种形式突然在最近受到了很大的质疑,这是为何?

因为农村发展相对于城市的滞后性,农村人跟不上城里人的思维转变。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城市和乡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发展并不均衡,过去是这样,如同鲁迅所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就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不许妄念法理以至护法……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现在还是一样,虽然不如过去那样明显,但农村的发展要落后于城市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的城市人口,经过几十年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光生活条件和方式发生巨变,思想变得开放前卫,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尤其是这两年,城市的年轻人更多强调的个体意志的自由,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从去年开始对“996”的抵制,对金融资本的警惕,一些互联网大佬从谁神坛上的跌落,都是这个原因,其本质就是当今的社会形态从人身依附型到契约型的转变,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公平。城市年轻人是网络世界的主流,他们掌握着网络的话语权,社会舆论是跟着他们的节奏走的。

但农村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没这个经济基础,自然没有达到“个体自由意志觉醒”的上层建筑,各种惯习还在继续延续,这个磕头,而且是对着活人磕就是其中一个,但在很多城里人看来,这正是“人身依附”与“个体自由”的鲜明对立。

其实全国各地的拜年方式有很多,比如作揖拜年的,请吃糍粑的、送槟榔的,都是和磕头拜年是一个意思,用约定俗成的仪式来维系关系。山东的磕头拜年这种形式被很多人诟病,主要是因为“磕头”这个礼实在是太大了。

磕头这个动作,是远古以牲畜、活人来祭祀的沿袭,过去把活人或牲畜杀死后祭祀时,把他们弯曲成“弓”形,头抵到地面上,缩成一团来祭拜神明。磕头或者是跪拜,意味着把自己模拟为“贡品”,奉献牺牲自己以展示真诚或者是忠心,所以是大礼,过去觐见皇帝也不过是“三跪九叩”而已。

但如果是大活人做,这个动作的幅度很大,并不容易做到,尤其是年老身体不好的人,所以后来有所简化,变成了鞠躬,有人还嫌麻烦,于是就用作揖代替。

山东这边在礼数、礼法上很讲究,因此在农村还保留了磕头这种大礼和其他外人看起来复杂的礼节,认为这样做才能符合处事规范。至于山东人为什么如此讲究礼数,自然是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一直强调礼法在社会运行中的准绳作用。

但在很多城里人看,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凭什么对着那些既没生没养你,而且一年也见不了几次的老人行这么大的礼,就因为所谓的礼法?这不是奴性,愚昧是什么?都是一个个被封建遗毒死死捆住的灵魂。

但村里人觉得冤枉,在村民自己看来,磕头和作揖一样,只不过是用一种身体技术完成一个民间仪式,就是个传统,既不花钱,也没搞封建迷信,其实是一种乡土社会的社交技巧,对我自己也有好处,突如其来的指责形成了逆反心理,更是增强了其捍卫自身传统的决心:我们自己村子里怎么做?跟你们这些外人有半毛钱关系吗?你说陋习就陋习?真把自己当个枣饽饽了。

你说谁说得有道理?有共同语言吗?

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乡村,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趋于保守,而城市的生活节奏很快,思维转变也快,就比如这几年互联网上快速转变的风向,半年前还叫人家“爸爸”,转过头来就成了“万恶的资本家”,一年前还有人敢为“996”辩护,现在谁敢提一嘴,那绝对社会性死亡。思想转变解释了为什么最近磕头拜年这种形式突然遭受了这么大的非议,但村里人赶得上这个节奏吗?

其实去年过年上热搜的“山东女人不能上桌”和今年磕头拜年是一个意思,唯一的区别在于,绝大部分山东人认同女人是可以上桌的,但你要说磕头是陋习,大部分山东人不同意。

这个事咚咚是这么看的,首先要意识到,磕头拜年引起争论这个事本质还是社会发展节奏不均衡的问题,先别急着扣帽子,更别当地域狗,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些了解,这样才能理解,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城市和农村各有自己的江湖,二者很大程度上是平行的关系。

江湖是什么?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个江湖里的一套人情世故,“能应付就不容易,懂全了更不可能”。

但两方争吵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大明白,其实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想的也不是一个东西,属于“白天不懂夜的黑”,自然争不出一个令双方都信服的结果。

虽然很多人认识到了去人身依附和追求个体自由的重要性,但也应该了解磕头拜年这种形式在山东农村的一个存在逻辑,农村自有一套处事法则,迅速改变不仅不切实际,反而会使乡村产生撕裂,你不让我参加,那好,以后我家有事了,你来帮我忙吗?村子里的事情,因为其固有的稳定性,欲速则不达,不信你就看去年的合村并居,闹出了多少故事。

不过巨大的舆论压力是既成事实,势必会影响两类人:接触网络频繁的农村年轻人,或者是已离开农村在城里生活回老家过年的人,他们是城乡两个江湖的串联者,自然会把这种舆论压力传递到村里,至于能不能对磕头拜年有一个消解的作用,这个不好说,我个人认为即使能改变,比如把磕头变成鞠躬,那也是猴年马月的事。至于对我们这种对着“竹子”磕头的村子来说,这事基本没啥影响,该磕还得磕,毕竟给自家祖宗磕头的话,除了喷子,谁也挑不出啥毛病来。

多一份了解就多一份包容,社会就多一份和谐,这本是媒体应该去做的,而不是为了抓眼球,通过议程设置的方式,故意制造矛盾对立来赚流量。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理解万岁”了吧。

我们一分钱也不挣,和你的转发一样,全志愿,都在努力捍卫新中国http://womenjia.org/z/202104/2181.html

本文话题: 传统文化